【哲学相关】真理和反思是什么关系?柏拉图对逻各斯的定义?【求救TUT!】
我在看一本有关苏格拉底的书,其中提到了他树立起的有关第一个哲学家的显著特征,其中有三点,第一点是哲学家通过生活施教,第二点是他使我们理解真理并使真理改变生活,这些不重要因...
我在看一本有关苏格拉底的书,其中提到了他树立起的有关第一个哲学家的显著特征,其中有三点,第一点是哲学家通过生活施教,第二点是他使我们理解真理并使真理改变生活,这些不重要因为我读懂了,后面的第三点读了很多遍读不懂,关键词貌似是逻辑、真理、反思、逻各斯。
它说:
第三:真理是严格反思的,因此它有完全非经验的的纯粹逻辑的特征。【←只有这句懂】苏格拉底的所有活动进行和涉及的正是这种真理的合法地位。与自然学家们相反,对哲学家们来说十分重要的真理并不在于任何一种与实在的相似性。而仅在于一种思想与思想本身的一致。【这句的意思是不是真理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个?】因此,有时候似乎可以将真理概括为知道自己说什么。【←又觉得这句的意思像是说真理是自身?】苏格拉底经常向他的对话者问道:这不是我们说过的吗?由此可见真理不能有任何外在标准。真理正是通过它本身来迫使人接受,就好比一个人一旦开始思考就不能再摆脱思考。【话说这句和上句有关系么TUT?!】因此,与对真理的发现相反【?这里和低下的是我最不解的】,真理既不需要证据,也无需权威,也不在多数人手中。但是,人们只能通过一种思想的经验来发现真理,不具备这种经验就不能认识真理。【←前面不是说真理就是知道自己说什么么= =我到这里已经晕了】因此,对于那些已经知道这一点的人来说,哲学并未教给他们什么。哲学家的悖论在于他只能是一个没有弟子的老师。【这个的出处是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苏说他一个学生也没有。】他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毫不迟疑的让他们在自身之中发现观念之间不可否认的亲和性或不相容性,这就是真理的辩证法。
这种思想本身固有的真理就是反思。这种反思,这种思想在其自身中的现实,柏拉图命名为逻各斯,我们译之为理性。
——————————————————-——————————
窝了个槽。。好长啊
话说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我最不明白的,我上百科看过逻各斯,貌似是说自然规律什么的?和反思啊真理啊狗屁关系没有。。。是不是柏拉图对逻各斯有其他的定义呢?还有前面那段很长的【打起来不容易啊】,根本不能理解,他说的真理到底是什么?是只有一个,还是我们自身,还是思想的经验。。我完全晕了。。
话说哲学帝现身吧TUTUT!给小女子解释一下!
我打这么多字不容易啊!
PS:初一学历,说明白点,术语什么的还是表讲的好,不然还要查麻烦的类。。
高分求助,以我看得懂的为标准! 展开
它说:
第三:真理是严格反思的,因此它有完全非经验的的纯粹逻辑的特征。【←只有这句懂】苏格拉底的所有活动进行和涉及的正是这种真理的合法地位。与自然学家们相反,对哲学家们来说十分重要的真理并不在于任何一种与实在的相似性。而仅在于一种思想与思想本身的一致。【这句的意思是不是真理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个?】因此,有时候似乎可以将真理概括为知道自己说什么。【←又觉得这句的意思像是说真理是自身?】苏格拉底经常向他的对话者问道:这不是我们说过的吗?由此可见真理不能有任何外在标准。真理正是通过它本身来迫使人接受,就好比一个人一旦开始思考就不能再摆脱思考。【话说这句和上句有关系么TUT?!】因此,与对真理的发现相反【?这里和低下的是我最不解的】,真理既不需要证据,也无需权威,也不在多数人手中。但是,人们只能通过一种思想的经验来发现真理,不具备这种经验就不能认识真理。【←前面不是说真理就是知道自己说什么么= =我到这里已经晕了】因此,对于那些已经知道这一点的人来说,哲学并未教给他们什么。哲学家的悖论在于他只能是一个没有弟子的老师。【这个的出处是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苏说他一个学生也没有。】他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毫不迟疑的让他们在自身之中发现观念之间不可否认的亲和性或不相容性,这就是真理的辩证法。
这种思想本身固有的真理就是反思。这种反思,这种思想在其自身中的现实,柏拉图命名为逻各斯,我们译之为理性。
——————————————————-——————————
窝了个槽。。好长啊
话说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我最不明白的,我上百科看过逻各斯,貌似是说自然规律什么的?和反思啊真理啊狗屁关系没有。。。是不是柏拉图对逻各斯有其他的定义呢?还有前面那段很长的【打起来不容易啊】,根本不能理解,他说的真理到底是什么?是只有一个,还是我们自身,还是思想的经验。。我完全晕了。。
话说哲学帝现身吧TUTUT!给小女子解释一下!
我打这么多字不容易啊!
PS:初一学历,说明白点,术语什么的还是表讲的好,不然还要查麻烦的类。。
高分求助,以我看得懂的为标准! 展开
展开全部
看完你的问题,我认为没看懂不是你的问题,是作者太愚蠢了。而且我猜测写那书的一定是国内朋友。看看作者用的一些词汇吧,如“观念”“自身”“现实”“辩证法”“反思”等,绝对能和国内的思政课本打成一片。
单就问题看
1.“真理是严格的反思”。我不知道作者从哪里得到这个定义或者说是描述的。苏格拉底说的么?肯定不是。因为后面作者用这话来衡量苏格拉底的活动?可是作者凭什么下论断?作者并没有解释。貌似在作者看来他自己做的论断都是理所当然的,并不用解释。(思政课本说要成为四有新人,可是为什么一定是四有而不是五有六有?课本从来不解释)。
2.“对哲学家们来说……思想与思想本身的一致”。对哪些哲学家来说?苏格拉底么?苏格拉底的对话里有“思想与本身相一致”的说法么?有的话在哪里?《理想国》?《申辩》?《巴门尼德》?《美偌》?
随便翻一下哲学史就知道这样的表达只能出现在黑格尔的书里。黑格尔是谁?他能代表“哲学家们”么?凭什么?凭辩证法么?什么是辩证法?翻看中学思政课本是个好的选择。
3.“有时候将真理概括为自己知道什么”。这句话没问题,而且是有根据的。因为苏格拉底有名言“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而且对“自己知道什么”是一个可以延伸考察的问题,基本就是认识论中心问题之一。比如什么是知识?知识的判断标准。什么是真理?真理的标准。
4.“真理不能有外在标准”。你的疑惑没错。作者的上下推断是完全没有理由的,本来就是胡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5.“不具备这种经验就不能认识真理”。作者第一句说“真理是反思,因此具有完全非经验的特征”,这里又说不具备经验就不能认识真理。(1.人是吃饭的,因此不会去吃屎。5.如果不吃一种屎,就不是人了)
6.“哲学家是一个没有弟子的老师”。没有弟子,那柏拉图是什么?作者是想说柏拉图不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们?“苏格拉底在《申辩》里说自己没有一个学生”。苏格拉底说话靠谱么?他说自己没罪,怎么还被判死刑?苏格拉底不是上帝,所以不是说他说什么,什么就是真的。苏格拉底的死就是一个讽刺。苏格拉底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一个人,习惯性把自己的论断当作理所当然,就是说他想怎么就怎么。后果显而易见,死了吧。可是他还嘴硬,他说灵魂不死。天堂好还是人间好,没人知道。
总结:综上所述,是本书的作者SB而已。其实你想了解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话,还是看他们的书,如《理想国》。原著并不难懂,而且不会像那本书作者一样SB。至于logos的话,并不是柏拉图的关心重点,更不是苏格拉底关心的。前者最关心的是知识问题,后者更多的是个伦理学践行者。
至于“真理是什么”的问题,类似于其它任何“是什么”问题,基本上是没有定论的。苏格拉底老是问“美德是什么”“勇敢是什么”“美是什么”,可是最后始终没有定论即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对于苏格拉底、柏拉图所讨论过的问题,在近当代已经有相当大的发展,不论是伦理学还是认识论、本体论,处理的方式不再会是问“什么是好的鞋匠、衣匠”了。我们会考虑,比如“勇敢”是一种性质或是状态吗?我是一天到晚保持勇敢还是只有到关键时刻通过行为的表现才是勇敢的。“思想”是一种心里状态吗?“思想”能还原为脑神经细胞的活动吗?等等等等
单就问题看
1.“真理是严格的反思”。我不知道作者从哪里得到这个定义或者说是描述的。苏格拉底说的么?肯定不是。因为后面作者用这话来衡量苏格拉底的活动?可是作者凭什么下论断?作者并没有解释。貌似在作者看来他自己做的论断都是理所当然的,并不用解释。(思政课本说要成为四有新人,可是为什么一定是四有而不是五有六有?课本从来不解释)。
2.“对哲学家们来说……思想与思想本身的一致”。对哪些哲学家来说?苏格拉底么?苏格拉底的对话里有“思想与本身相一致”的说法么?有的话在哪里?《理想国》?《申辩》?《巴门尼德》?《美偌》?
随便翻一下哲学史就知道这样的表达只能出现在黑格尔的书里。黑格尔是谁?他能代表“哲学家们”么?凭什么?凭辩证法么?什么是辩证法?翻看中学思政课本是个好的选择。
3.“有时候将真理概括为自己知道什么”。这句话没问题,而且是有根据的。因为苏格拉底有名言“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而且对“自己知道什么”是一个可以延伸考察的问题,基本就是认识论中心问题之一。比如什么是知识?知识的判断标准。什么是真理?真理的标准。
4.“真理不能有外在标准”。你的疑惑没错。作者的上下推断是完全没有理由的,本来就是胡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5.“不具备这种经验就不能认识真理”。作者第一句说“真理是反思,因此具有完全非经验的特征”,这里又说不具备经验就不能认识真理。(1.人是吃饭的,因此不会去吃屎。5.如果不吃一种屎,就不是人了)
6.“哲学家是一个没有弟子的老师”。没有弟子,那柏拉图是什么?作者是想说柏拉图不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们?“苏格拉底在《申辩》里说自己没有一个学生”。苏格拉底说话靠谱么?他说自己没罪,怎么还被判死刑?苏格拉底不是上帝,所以不是说他说什么,什么就是真的。苏格拉底的死就是一个讽刺。苏格拉底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一个人,习惯性把自己的论断当作理所当然,就是说他想怎么就怎么。后果显而易见,死了吧。可是他还嘴硬,他说灵魂不死。天堂好还是人间好,没人知道。
总结:综上所述,是本书的作者SB而已。其实你想了解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话,还是看他们的书,如《理想国》。原著并不难懂,而且不会像那本书作者一样SB。至于logos的话,并不是柏拉图的关心重点,更不是苏格拉底关心的。前者最关心的是知识问题,后者更多的是个伦理学践行者。
至于“真理是什么”的问题,类似于其它任何“是什么”问题,基本上是没有定论的。苏格拉底老是问“美德是什么”“勇敢是什么”“美是什么”,可是最后始终没有定论即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对于苏格拉底、柏拉图所讨论过的问题,在近当代已经有相当大的发展,不论是伦理学还是认识论、本体论,处理的方式不再会是问“什么是好的鞋匠、衣匠”了。我们会考虑,比如“勇敢”是一种性质或是状态吗?我是一天到晚保持勇敢还是只有到关键时刻通过行为的表现才是勇敢的。“思想”是一种心里状态吗?“思想”能还原为脑神经细胞的活动吗?等等等等
展开全部
我看了,他说的大概就是指一些正义与邪恶,勇敢与卑怯的定义等等
他所说的真理是建立在对人民国家有益之上的
我在这里跟你说不了他到底是怎样一种哲学思想
因为既然你看不懂 那就不要看 哲学是靠思考而不是学习
不要觉得苏格拉底是伟人就产生敬畏 而觉得他说的一切正确的智慧的
在哲学上,一切人平等
因为宇宙从来没有规定了什么叫真理什么叫谬论
这么说吧大多数人觉得狼不该吃羊 而狼是残忍的
但是那是建立在对自己利益的考虑之上 对狼来说 为了生存而捕猎就是真理
所以一切真理都是建立在一个标准上的 真理并不能永远适用
这也是苏格拉底想说的
所以他选择了对人民有帮助的教育素质的哲学上
但你抛开一切条件去想 活下来的人越多那么死掉的动物也就越多
这真理只会是人类的真理
所以说宇宙中根本没有所谓的真理,没有一条真理永远生效
而我们只是活在自己的执念中去看世界 然后得出结论称之为真理
但那并不是宇宙的本质
所以苏格拉底其实误解了 没有真理强迫人类去相信 只是人类大多数将自己摆在了那个位置
所以我们穷尽一生追逐的 应该是尽力能满足更多人的真理
所以说在了解了基本概念后你最好不要去花太多精力在其他人的理论上
你要思考 不停的思考
然后找出属于自己的真理
苏格拉底明白这一点
所以他做出了自己认为的最好的选择
他所说的真理是建立在对人民国家有益之上的
我在这里跟你说不了他到底是怎样一种哲学思想
因为既然你看不懂 那就不要看 哲学是靠思考而不是学习
不要觉得苏格拉底是伟人就产生敬畏 而觉得他说的一切正确的智慧的
在哲学上,一切人平等
因为宇宙从来没有规定了什么叫真理什么叫谬论
这么说吧大多数人觉得狼不该吃羊 而狼是残忍的
但是那是建立在对自己利益的考虑之上 对狼来说 为了生存而捕猎就是真理
所以一切真理都是建立在一个标准上的 真理并不能永远适用
这也是苏格拉底想说的
所以他选择了对人民有帮助的教育素质的哲学上
但你抛开一切条件去想 活下来的人越多那么死掉的动物也就越多
这真理只会是人类的真理
所以说宇宙中根本没有所谓的真理,没有一条真理永远生效
而我们只是活在自己的执念中去看世界 然后得出结论称之为真理
但那并不是宇宙的本质
所以苏格拉底其实误解了 没有真理强迫人类去相信 只是人类大多数将自己摆在了那个位置
所以我们穷尽一生追逐的 应该是尽力能满足更多人的真理
所以说在了解了基本概念后你最好不要去花太多精力在其他人的理论上
你要思考 不停的思考
然后找出属于自己的真理
苏格拉底明白这一点
所以他做出了自己认为的最好的选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苏格拉底是轴心时代的人物之一。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他第一个从外在“命运”的束缚下挣脱出来,体认到人生当有境界这一终极眷注。他对“美本身”的追问标志着审美的自觉和美学得以可能,对后世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海德格尔对其思想作了别有意味的回味。在西方美学史上,苏格拉底美学转向了人、主体和意识问题.他对美学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对美的普遍定义的探求上.他的人本主义美学观也体现在他的艺术意识上。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大教育家,他们留下了很多光辉而宝贵的教育思想和经验,如"有教无类","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等,而且,东西方两位伟大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 分析和比较两位先哲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和实践仍有指导意义。柏拉图“美是什么”的庄严提问与艰难回答,开启了中西美学“美在哪里”与 “美是什么”的美的本体追问的先河,可谓影响深远。他认为“理式”是现实世界之外的永恒不变的独立精神实体,是现实世界中感性事物的本质和原型.万物之美是分享了理念世界中“美本身”的结果,对美本身的观照和彻悟是灵魂在迷狂的状态中从眼前的具体的美的事物回忆起上界的美的理式的过程。 美是费解的,它是一种犹豫的、游离的、闪耀的影子,它总是躲避这被定义所掌握。――歌德。”美是什么”这一问题却至今还完全没有解决,而且在每一部新的美学著作中都有一种新的说法.……”美”这个词儿的意义在一百五十年间经过成千的学者讨论,竟仍然是一个谜.当代美学从本体论、认识论到语言论的转向,当代美学大家对美的本体与本质的存而不论,或许已经昭示了美学研究对美的本体与本质的逃离与无奈。 纵观美学史,美的言说与探讨的出发点主要以下三种:1、 从精神世界出发:“美是理式”(柏拉图)“美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休谟)“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是意志的充分客观化”(柏格森)“里仁为美”(孔子)“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2、 从客观世界出发:“美是和谐”(毕达哥拉斯)美在于“秩序、匀称与明确”(亚里士多德)“美是物体的属性”(博克)“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美是自由的实践”(李泽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主义美学)3、 从主客观世界的相互关系出发:“美是关系”(狄德罗)“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朱光潜)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在于叙述已发生的事,描写可能发生的事;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叙述个别的事。以"美是什么"的提问为缘由将柏拉图看成是使西方美学走上形而上理性思辩之路的始作俑者,是值得商榷的.它忽视了柏氏关于"美是难的"之感叹和无奈.柏拉图美学在理性与感性两个维度上发展而成.后世往往只关注到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其实,他的美学思想中处处闪烁着感性的光辉,只是这光辉被理性的大网遮蔽了.造成遮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柏拉图美学处于其哲学体系之下,不能不为哲学理性所包裹;二是其思想的混沌性导致后人的理性解读,又给它罩上了一件不合体的理性外套.在这遮蔽下,传统美学研究总是在纯思辨的框架内建构理论体系,忽略了美学之为美学的价值与个性特点。孔子和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东西方美学思想的范式.孔子的美学观饱涵伦理内容,而柏拉图的美育思想从属于其政治目的。庄子和柏拉图分别是中国古代和古希腊两位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们的美学思想突出地反映了中西古代思想文化的特色,不仅在当时,而且其中某些观点,理论在当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西方古典美学的差异在于表现与再现。在二者都有的前提下,中国古典美学更偏向于表现,是求善的哲学,而西方古典美学更偏向于再现,是求真的哲学。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记,正是柏拉图“什么是美”的提问唤醒了人们自以为明白的糊涂, 在美学史上首次去分了“美的东西”和“美本身”,开启了美的本质的追问的先河。尽管他给出的是一个不能让人满意的答案,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问题可以有答案,不满意可以重答。只要可以有答案,就避免了一场精神危机,人类智慧就可以去寻找美。没有柏拉图”美是什么”的庄严提问,就没有如许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美在哪里”与”美是什么”的回答和重答,也就没有西方美学如此丰硕而辉煌的成就。 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提出:我们经常用一个理式来统摄杂多的同名的个别事物,每一类杂多的个别事物各有一个理式。凡是灵魂都是不朽的,因为永远运动的东西是不朽的……我们便可以毫不迟疑地肯定灵魂的本质和逻各斯(定义)便是自我运动。 在理式的神圣光辉中回忆的哲学家,常被凡人当成疯子,而其实他们“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因而恢复羽翼,而且新生羽翼,急于高飞远举,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像一个鸟儿一样,昂首向高处凝望,把下界一切置之度外,因此被人指为迷狂”。 希庇阿斯的第二个回答:”美不是别的,就是黄金”.一件东西即使是丑的,只要镶上黄金,就显得美了.苏格拉底并不满意:希腊雕刻家菲狄阿斯的雅典娜神像的眼睛、面孔、手足不是用黄金,而是用象牙、云石,但依然是美的。 希庇阿斯的回答:美就是”恰当”。 “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的本质是什么?康德美学的意义在于以一套"隹现象学方法”,实现了对传统美学的颠覆。而这一颠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康德美学从三个层面反叛了传统美学的认识论倾向.这就是既反叛了传统美学把美与真相等同的美学立场,又反叛了传统美学把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相等同的美学立场,进而反叛了传统美学把美学与科学相等同的美学立场.从现象学的角度对康德美学作出的这一最新解读,把近代的康德美学置于了一个广阔的现代文化背景,从而凸现了康德美学的现代意义,突破了康德美学研究的现有格局和传统理解,为我们与康德美学开展新的学术对话提供了希望和入口。康德相信,美绝非单一维度,而是多种属性的审美文化过程,这样,康德将艺术从传统文艺学的真实性或道德性的本质界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当艺术被确立为审美活动时,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就超离了形而上的哲学预设和逻辑推演而进入艺术领域,艺术使美的本质真正回归。康德实际上完成了文艺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建设工作。西方古典美学可以说是悲剧的美学,悲剧与崇高是一个系列的美学范畴,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保持一种冲突对立相互矛盾相互斗争不妥协的激烈状态。中国古典美学如中国古典的文论《文心雕龙》《文赋》等等,还有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追求的都是一种和谐之美,即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保持各要素的和谐统一关系,而非冲突矛盾激烈斗争。中国古代文人追求一种内心静谧淡泊的心神境界,而不是刨根问底的追求一个必然。崇高和和谐可以统一起来,因为崇高悲剧只是一个过程,她发展的最终的倾向或结果是和谐,万事万物的矛盾斗争对立最终都要走向和谐统一。我们了解到,美学和哲学有密切关系,中国古点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 中国古代哲学对于自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哲学,这也就造成中西审美趣味的不同。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将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西方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可以说中西方古典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但这也更好的给了我们多样的选择。
给分啊
给分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