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历史高考问答题的能力考查及答题技巧
问答题是历史高考试题中最重要的主观性的题型。所谓问答题就是提出问题,让考生进行回答。例如,1983年试题:联系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评述林则徐的爱国事迹。
问答题由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回答内容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 条件限制词是规定事件、现象的时间、地点和性质;回答内容词是答案规定必须的内容;解答方式词是回答的方式。例如,1988年试题:19世纪末山东是怎样变成德国“势力范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中外史实说明因此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本题的“山东”是题目中心词;“19世纪末”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条件限制词;“变成德国‘势力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是回答内容词;“怎样”、“发生”和“说明”是解答方式词。
问答题考查历史阐释能力。历史阐释主要是指阐释历史的方法和理论思维能力。具体考查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能力;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语言准确、逻辑 严谨、史论结合的文字表达能力。可以这样说,问答题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各项能力。例如,1992年试题:结合印度历次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原因,归纳各次斗争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斗争的结局。这道题考查的是近现代印度人民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整个民族解放运动,要求考生从每个阶段印度和英国的政治、经济背景进行回答。考生的答题过程,也是其能力体现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基础上的“默写”过程。
一、从题型上看,历史问答题有5个特点
1.“大跨度、高概括”。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大、层次深、要求高,考查的知识是“死”的,但题目的发问形式是新的,做到了用新场景考旧知识的目的。例如1990年试题: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这道题时间上跨越了700年,内容上跨越了经济和政治领域。题目 的新意在于提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要求。此题有教材知识为依托,要求考生从经济和政治领域归纳、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
2.“小切口、深分析”。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小,以某一历史具体现象为“切口”,考查与之横向和纵向相关的知识,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1993年试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的道理?此题时间跨度才3年,“切口”是帝国主义破坏武昌起义和“二次革命”的史实,要求考生回答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的史实,得出中国人民必须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反对帝国主义,粉碎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的梦想。但多数考生从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出发,答成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成功,只能在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才能胜利。
3.材料型的问答题。此类题型就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从而创造了问答题的新形式。例如1991年试题: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说明英国对法政策怎样 体现了这一思想。这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中的第一次。首先,此题要求考生正确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的时间为1804年,20世纪20年代的时间为1920年-1929年。其次,考生要在125年内找出英法关系的仇敌——盟友——仇敌的史实,并加以说明原因。最后,要求考生说明英国对法国政策的变化与德国有关, 所以明里是英法关系,暗里还有英德关系、法德关系。明确表述英国与法国有时结盟,有时敌对,有时关系微妙,一切都是以英帝国的利益为转移的正确观点。总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观点和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既是高校选拔的条件,也是中学培养的目标,二者在高考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
4.宏观概括。此类题型就是把散见各章节相关的史实宏观概括,引出规律性的结论。例如1991年试题:概括19世纪下半叶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并用史实加以证明。此题看起来很简单,它要求考生从宏观上从民族统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垄断组织出现、无产阶级斗争进入新阶段、推行海外殖民政策五个方面进行高度概括 ,然后用史实加以证明。其正确答案如下:
①结束分裂状态,实现民族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同时保留了某些封建残余。
史实: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保留了君主政体。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猛,后来居上。
史实:德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英法,到19世纪末,德国工业生产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工业强国。
③出现集中程度较高的垄断组织。
史实:莱茵—威斯特伐里亚煤业辛迪加成立时已集中了全区煤产量的86.7%;德国的电气工业基本为电业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所垄断;航运业则基本为汉堡—美利坚公司和北德航运公司垄断。
④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史实:德国工人阶级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独立政党——社会民主工党;巴黎公社后,德国成为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德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反对“非常法”斗争的胜利。
⑤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成为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和世界战争策源地之一。
史实:先后抢占西南非洲、多哥、喀麦隆等殖民地,强租中国胶州湾;缔结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 。
5.比较题。此类题型就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1994年试题: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应该说问答题出比较题并不是新鲜的事,主要是命题的角度新。这道题从思想史的角度,以中国维新思想 和法国启蒙思想进行比较,并且重点放在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的不同上,从而创设了新情境。在第一问中,考生能正确答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等要点,多数漏答救亡图存内容,主要原因是考生缺乏从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上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第二问中,考生对维新思想促成戊戌变法 答得较好,但对法国启蒙思想摧毁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作用则答不出来。第三问中,由于要求脱离中学实际,一般都答不出“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的要点。
二、问答题的答题技巧
问答题的答题技巧基本要求是:细心审题,答对所问;先列提纲,后写答案;瞻前顾后,面面俱到;有史有论,有头有尾。
1.细心审题,答对所问。
审题是答题的关键,如能正确理解题意,就能获得好的成绩,反之,审题错了,就会失误。在审题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找出关键词,考生可在问答题中关键词下面,用笔划上一条线,然后针对设问进行回答。
例如1993年试题: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这道题的关键词是对“三大潮流”的理解,因为“三大潮流”这 种提法在教材中不曾出现过。考生在审题过程中,把它理解为三大线索,并把“三大潮流”下面用笔划上一条线,这样答题就会迎刃而解。第一层,在课本中列有工业革命的后果一目,稍加概括即可。
工业革命的后果,首先是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使资本主义力量增强;其次是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加紧掠夺殖民地;最后是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特别是形成了无产阶级。
第二层,只要把紧接其后的几章标题联系起来,分类概括即可。
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三股进步历史潮流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第三层,对三大潮流各举实例说明。
三股历史潮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废除农奴制;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美国内战;日本的明治维新。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国际建立。
民族解放运动:爪哇人民起义;阿富汗人民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印度民族起义 。
2.先列提纲,后写答案。
答案提纲反映了整个答案的内在联系,所以列好了答案提纲,就基本上完成了答案要求。考生在列提纲时 ,一定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同时要求概念表述的准确,史实表述的准确,说明论证的表述的准确 。
例如1991年试题: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消长”就是减少和增长的意思,就是按时间顺序答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情况、原因和结果。考生应先列提纲:
①19世纪初,英国。
②19世纪中晚期,六国共同支配。
③一战前后,列强找代理人,日本独占到共同支配。
④30年代,日本。
⑤二战后,美国。
在此基础上,考生进一步进行回答。
①19世纪初期,清朝封建统治渐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居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首位的英国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在对中国的侵略中占优势地位。
②19世纪中、晚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法、美、俄、日、德等国纷纷加入侵华行列。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形成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③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混乱,列强分别在中国寻找代理人,扩大各自的在华势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欧美国家无暇东顾,日本趁机排挤德国势力,妄图独占中国。战后,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英法力量削弱 ,美国经济实力增长,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九国公约》的签订又使中国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30年代日本法西斯势力抬头,继侵占中国东北后,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再次妄图独占中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实力进一步下降,美国实力膨胀,国民党反动派投靠美国,发动内战。美国成 为在华的主要侵略势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清除了列强的 侵略势力。
3.瞻前顾后,面面俱到。
“瞻前”就是上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条件和原因时,要做到瞻前,就是要答出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前的整个社会形势。“顾后”就是下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和意义,就是要做到顾后, 就是要往后看得远一些。换言之,在回答问答题时,既要做到面面俱到,更要在叙述内容的内在联系时,做到有序的而不是罗列的;完整的而不是残缺的;主旨明确的而不是含混不清的。
例如1993年试题: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第一,要求考生对八股取士持否定态度,肯定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第二,从八股取士产生的前景、规定和后果来论证顾炎武的观点。
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 了加强思想控制。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这一点就是“瞻前”),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
又如,试述商鞅变法的意义。第一,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第二,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第三,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第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一点就是“顾后”)
4.有史有论,有头有尾。
有史有论要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述上要有鲜明的观点做为立论基础,又有适量的史实做为支持,史论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有头有尾要求做到叙述史实要完整。
例如1995年试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①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包产到户也可给分) 。
②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 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以上既是夹叙夹议,又是史论结合,有头有尾。
问答题是历史高考试题中最重要的主观性的题型。所谓问答题就是提出问题,让考生进行回答。例如,1983年试题:联系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评述林则徐的爱国事迹。
问答题由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回答内容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 条件限制词是规定事件、现象的时间、地点和性质;回答内容词是答案规定必须的内容;解答方式词是回答的方式。例如,1988年试题:19世纪末山东是怎样变成德国“势力范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中外史实说明因此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本题的“山东”是题目中心词;“19世纪末”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条件限制词;“变成德国‘势力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是回答内容词;“怎样”、“发生”和“说明”是解答方式词。
问答题考查历史阐释能力。历史阐释主要是指阐释历史的方法和理论思维能力。具体考查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能力;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语言准确、逻辑 严谨、史论结合的文字表达能力。可以这样说,问答题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各项能力。例如,1992年试题:结合印度历次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原因,归纳各次斗争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斗争的结局。这道题考查的是近现代印度人民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整个民族解放运动,要求考生从每个阶段印度和英国的政治、经济背景进行回答。考生的答题过程,也是其能力体现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基础上的“默写”过程。
一、从题型上看,历史问答题有5个特点
1.“大跨度、高概括”。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大、层次深、要求高,考查的知识是“死”的,但题目的发问形式是新的,做到了用新场景考旧知识的目的。例如1990年试题: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这道题时间上跨越了700年,内容上跨越了经济和政治领域。题目 的新意在于提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要求。此题有教材知识为依托,要求考生从经济和政治领域归纳、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
2.“小切口、深分析”。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小,以某一历史具体现象为“切口”,考查与之横向和纵向相关的知识,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1993年试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的道理?此题时间跨度才3年,“切口”是帝国主义破坏武昌起义和“二次革命”的史实,要求考生回答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的史实,得出中国人民必须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反对帝国主义,粉碎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的梦想。但多数考生从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出发,答成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成功,只能在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才能胜利。
3.材料型的问答题。此类题型就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从而创造了问答题的新形式。例如1991年试题: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说明英国对法政策怎样 体现了这一思想。这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中的第一次。首先,此题要求考生正确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的时间为1804年,20世纪20年代的时间为1920年-1929年。其次,考生要在125年内找出英法关系的仇敌——盟友——仇敌的史实,并加以说明原因。最后,要求考生说明英国对法国政策的变化与德国有关, 所以明里是英法关系,暗里还有英德关系、法德关系。明确表述英国与法国有时结盟,有时敌对,有时关系微妙,一切都是以英帝国的利益为转移的正确观点。总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观点和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既是高校选拔的条件,也是中学培养的目标,二者在高考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
4.宏观概括。此类题型就是把散见各章节相关的史实宏观概括,引出规律性的结论。例如1991年试题:概括19世纪下半叶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并用史实加以证明。此题看起来很简单,它要求考生从宏观上从民族统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垄断组织出现、无产阶级斗争进入新阶段、推行海外殖民政策五个方面进行高度概括 ,然后用史实加以证明。其正确答案如下:
①结束分裂状态,实现民族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同时保留了某些封建残余。
史实: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保留了君主政体。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猛,后来居上。
史实:德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英法,到19世纪末,德国工业生产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工业强国。
③出现集中程度较高的垄断组织。
史实:莱茵—威斯特伐里亚煤业辛迪加成立时已集中了全区煤产量的86.7%;德国的电气工业基本为电业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所垄断;航运业则基本为汉堡—美利坚公司和北德航运公司垄断。
④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史实:德国工人阶级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独立政党——社会民主工党;巴黎公社后,德国成为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德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反对“非常法”斗争的胜利。
⑤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成为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和世界战争策源地之一。
史实:先后抢占西南非洲、多哥、喀麦隆等殖民地,强租中国胶州湾;缔结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 。
5.比较题。此类题型就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1994年试题: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应该说问答题出比较题并不是新鲜的事,主要是命题的角度新。这道题从思想史的角度,以中国维新思想 和法国启蒙思想进行比较,并且重点放在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的不同上,从而创设了新情境。在第一问中,考生能正确答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等要点,多数漏答救亡图存内容,主要原因是考生缺乏从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上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第二问中,考生对维新思想促成戊戌变法 答得较好,但对法国启蒙思想摧毁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作用则答不出来。第三问中,由于要求脱离中学实际,一般都答不出“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的要点。
二、问答题的答题技巧
问答题的答题技巧基本要求是:细心审题,答对所问;先列提纲,后写答案;瞻前顾后,面面俱到;有史有论,有头有尾。
1.细心审题,答对所问。
审题是答题的关键,如能正确理解题意,就能获得好的成绩,反之,审题错了,就会失误。在审题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找出关键词,考生可在问答题中关键词下面,用笔划上一条线,然后针对设问进行回答。
例如1993年试题: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这道题的关键词是对“三大潮流”的理解,因为“三大潮流”这 种提法在教材中不曾出现过。考生在审题过程中,把它理解为三大线索,并把“三大潮流”下面用笔划上一条线,这样答题就会迎刃而解。第一层,在课本中列有工业革命的后果一目,稍加概括即可。
工业革命的后果,首先是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使资本主义力量增强;其次是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加紧掠夺殖民地;最后是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特别是形成了无产阶级。
第二层,只要把紧接其后的几章标题联系起来,分类概括即可。
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三股进步历史潮流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第三层,对三大潮流各举实例说明。
三股历史潮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废除农奴制;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美国内战;日本的明治维新。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国际建立。
民族解放运动:爪哇人民起义;阿富汗人民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印度民族起义 。
2.先列提纲,后写答案。
答案提纲反映了整个答案的内在联系,所以列好了答案提纲,就基本上完成了答案要求。考生在列提纲时 ,一定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同时要求概念表述的准确,史实表述的准确,说明论证的表述的准确 。
例如1991年试题: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消长”就是减少和增长的意思,就是按时间顺序答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情况、原因和结果。考生应先列提纲:
①19世纪初,英国。
②19世纪中晚期,六国共同支配。
③一战前后,列强找代理人,日本独占到共同支配。
④30年代,日本。
⑤二战后,美国。
在此基础上,考生进一步进行回答。
①19世纪初期,清朝封建统治渐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居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首位的英国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在对中国的侵略中占优势地位。
②19世纪中、晚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法、美、俄、日、德等国纷纷加入侵华行列。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形成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③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混乱,列强分别在中国寻找代理人,扩大各自的在华势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欧美国家无暇东顾,日本趁机排挤德国势力,妄图独占中国。战后,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英法力量削弱 ,美国经济实力增长,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九国公约》的签订又使中国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30年代日本法西斯势力抬头,继侵占中国东北后,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再次妄图独占中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实力进一步下降,美国实力膨胀,国民党反动派投靠美国,发动内战。美国成 为在华的主要侵略势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清除了列强的 侵略势力。
3.瞻前顾后,面面俱到。
“瞻前”就是上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条件和原因时,要做到瞻前,就是要答出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前的整个社会形势。“顾后”就是下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和意义,就是要做到顾后, 就是要往后看得远一些。换言之,在回答问答题时,既要做到面面俱到,更要在叙述内容的内在联系时,做到有序的而不是罗列的;完整的而不是残缺的;主旨明确的而不是含混不清的。
例如1993年试题: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第一,要求考生对八股取士持否定态度,肯定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第二,从八股取士产生的前景、规定和后果来论证顾炎武的观点。
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 了加强思想控制。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这一点就是“瞻前”),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
又如,试述商鞅变法的意义。第一,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第二,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第三,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第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一点就是“顾后”)
4.有史有论,有头有尾。
有史有论要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述上要有鲜明的观点做为立论基础,又有适量的史实做为支持,史论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有头有尾要求做到叙述史实要完整。
例如1995年试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①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包产到户也可给分) 。
②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 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以上既是夹叙夹议,又是史论结合,有头有尾。
展开全部
去这里看看.这里有历史答题技巧。http://www.examda.com/gaokao/jiqiao/060526/092344859-2.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