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银子的购买力有多大?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钱?
这个不大好比较,因为白银的购买力在不同时期购买力是有很大区别的,特别是古代抗灾能力较差,在灾荒年份和正常年份粮价波动很大。随便举几个例子,明英宗正统年间,收田赋时米、麦每石折合白银0.25两,而到万历年间,正常年景白米每石需要白银0.7-1两。
灾荒时候价格就上去了,嘉靖二年,因为南京一带旱灾,米价大涨,连库存的仓米都要1.4两一石,差不多是正常年份的两倍。而同样是南京,崇祯十四年大灾时一石白米更是涨到了3.6两,而上海等地价格更高,需要5两白银一石。
而且明朝时一石米的重量还有区别,米还有好坏,所以要折算明朝时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钱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姑且以正常年份1两银子一石米来算的话,一石以《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中的数字约重153.5斤算,明朝一斤是582克,一石就是89.3千克,折合178.6斤,按照一斤米3元算,就是差不多一两银子536元。另外我们可以参考下古代人的生活来看一下。
很多明清小说描述了当时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儒林外史》里牛玉圃在燕子矶吃午饭,点了一碟腊猪头肉一分银子、一碟子芦蒿炒豆腐干五厘、一碗汤、一大碗饭二厘,一个人一顿饭就花了一分七厘。现在南京的一份一荤一素的快餐大约也需要10元吧,按照这个购买力算,一两银子差不多相当于现在588元。所以综合看起来,一两银子在536-588元之间。
一两银子在古代也是挺经用的,还是按照牛玉圃的午饭算,一个人一天在外面吃,一天四分银子也够了,一两银子够吃25天。当然一个人不能只吃饭,《二刻拍案惊奇》里郭信落魄,给别人家孩子教书识字,每个月千钱,也就是一两银子,自己也说“不勾充身”,面有饥寒之色,衣衫褴褛,走路都已经颤颤巍巍,可见过的也是清苦无比,不像平时吃的有荤有素子,所以一两银子一个月过日子,那还是很清苦。
这郭信还是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拖家带口,这教书的收入更加不够,所以《儒林外史》里面的虞育德除了教书之外,“后来又替人看葬坟”,清末李虹若也提到教书之余要帮人写春联,“只为些须润笔资”,所以一两银子虽然购买力不低,但是古代要赚一两银子,也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