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教廷与德意志是民族矛盾吗?

 我来答
T蓝色96

2020-10-20 · TA获得超过6774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843
采纳率:83%
帮助的人:271万
展开全部
德意志王国和罗马教廷的早期矛盾,集中体现在了叙任权之争。所谓叙任权之争,是指罗马教廷与世俗王权之间对于神职人员在本地国的任命问题。早期罗马教廷对于本地神职人员的任命,也算是睁一眼闭一眼。

但是德意志王国的特殊之处在于,奥托大帝在位期间,已经强化了国王加冕为皇帝这个法定程序。所以,到了后来整个情况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也就是皇帝不仅影响教皇的人选,甚至还会直接参与任命教皇。而教皇本皇则又反过来给皇帝加冕。如此一来,奥托王朝一朝下来,德意志王国越来越像一个事实上政教合一的国家,而这个国家的第一人,就是世俗皇帝。

《教宗训令》的颁布双方矛盾激化
很显然,这种情况已经越来越脱离了罗马教廷最开始加冕罗马皇帝的初衷。换言之,奥托王朝时代完成了“政教合一”的最初探索阶段。以萨克森公国为核心的奥托王朝之后,以法兰克尼亚公国为基石的萨利安王朝建立。新建立的这个王朝,依然坚持王权对教权的绝对控制。于是,一场教权与王权的较量也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公元1073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颁布了著名的《教宗训令》。在这个训令第十二条中,石破天惊地出现了这样一行字“可以允许他(教皇)废除皇帝”。这件事情,显然已经把教权与王权的矛盾完全明面化,并且教权一方已经开始先声夺人了。

王权一方,得到消息的是当时萨利安王朝的第三位国王亨利四世。亨利四世此时此刻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实施同萨克森的内战。权衡利弊之下,亨利四世果断选择了暂时隐忍。

公元1075年,已经完美地在战场上镇压了萨克森人的亨利四世胜利归来。借助胜利余威,亨利四世迫不及待地和罗马教廷摊牌了。当时的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警告亨利四世不要插手北意大利米兰城的大主教任命事宜,否则教皇有权行使权力,将亨利四世逐出教会。亨利四世则毫不示弱,坚持认为无论德意志本土还是北意大利,都是帝国的传统疆域。在此疆域内,只有王权或者皇权才是最高权威。也就是说,这个国家说了算的,是世俗王权,而不是罗马教廷。

矛盾爆发和“卡诺莎悔罪”
双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公元1076年1月,亨利四世召集了德意志王国疆域内的多名主教,在北意大利的沃尔姆斯举行宗教会议。会议宣布格列高利七世被废掉,会议决议即刻执行。一个月之后,公元1076年2月22日,罗马教廷做出反制动作。罗马教廷也决议,所有参加沃尔姆斯会议的人员,包括所有主教也包括国王本人,均被逐出教会。为期一年,以观后效。罗马教廷的决议,显然在宗教界更加具有说服力。

在一年的观察期内,愿意追随亨利四世的宗教界人士,基本没有。而且关键是,德意志王国本来就是个松散的封建政治实体,像萨克森公国这样的地头蛇多如牛毛。不像法兰西的专权,也不像英格兰的宪政萌动,德意志从一开始就是以原始公有制选举为主导的一个国家。国王一旦在基督教世界内声名狼藉,那么在世俗领域内也即将面临破产。而一旦世俗王权不保,亨利四世就会在一夜之间一无所有。身为异教徒,身为一个曾经颐指气使的国王异教徒,亨利四世的下场令人不敢想象。

原本以为拳头大有理,结果一场假革命之后,自己反倒成了孤家寡人。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绝望。

更加残酷的是,德意志诸侯们充分“发扬”了落井下石的精神,这么好的一举推翻老大的机会,任谁都不会轻易放过。一年观察期即将期满,德意志诸侯们召集各路人马,准备于1077年2月2日在德意志奥格斯堡(在今德国南部)开会。同时被邀请的,还有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如无意外,届时亨利四世将会被正式开除出基督教世界。同时,由于亨利四世已经成为基督教世界的异教徒,他手中的世俗王权也将被剥夺。

亨利四世,终于被绝望地推到了悬崖边上。万般无奈,走投无路。公元1077年1月,亨利四世带领妻儿老小,风尘仆仆地穿越阿尔卑斯山,觐见教皇。然而由于双方在过去的一年之中过于敌对,已经并不存在对话的平台,误判形势的教皇匆匆忙忙地躲进了一位德意志藩侯的城堡。这座城堡,被称之为“卡诺莎城堡”。由于教皇迟迟不肯出来接见亨利四世,国王只能采取低三下四、痛哭流涕、死缠烂打的招数了。于是在瑟瑟寒风之中,亨利四世只披着麻布衣服,赤脚站在雪地之中,不吃不喝一直持续了三天三夜。到最后,教皇终于从城堡中现身,并且在亨利四世额头上留下一个吻。双方的第一轮战斗,到这里也就告一段落。

这件事情,被称之为“卡诺莎悔罪”。并且,由于这件事情已经让王权耻辱到了地板以下,所以后世也经常用这个词,形容奇耻大辱。

内战爆发
然而,宗教层面的干戈虽然已经消除,世俗方面如何收场呢?原本要利用奥格斯堡会议,准备以官方法律手段一举拿下亨利四世的德意志诸侯们,此时此刻陷入了万般尴尬之中。既然已经成了乱臣贼子,那也就没有什么好啰唆的了,一不做二不休,德意志诸侯们索性又选举了一位国王出来,这位国王就是来自士瓦本公国,代表当年阿勒曼尼蛮族势力的鲁道夫。

要说,亨利四世虽然落魄一时,但他绝对不是纸糊的,所谓的卡诺莎悔罪或者卡诺莎之辱,也不过是形势比人强,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权宜之计而已。像亨利四世这种有铁手腕的人物,绝对不会对这群落井下石之徒善罢甘休,更不用说鲁道夫这么一个山寨货了。

于是,德意志内战爆发了。这场内战,一打就是四年,直到亨利四世在战场上取得绝对优势为止。公元1080年,亨利四世对罗马教廷喊话,要求格列高利七世承认自己为皇帝,并且要求教皇将伪王鲁道夫逐出教廷。否则,亨利四世就要如法炮制,另立新教皇。

谁知道,教皇依然强硬如初,他不仅没有将鲁道夫踢出群,反而诏告天下,将亨利四世重新放入教会黑名单,并承认鲁道夫为德意志国王。同年10月,鲁道夫一方战败,鲁道夫本人战死。公元1081年,亨利四世挥师南下,进军罗马。

这场战争,又打了三年。公元1084年,罗马城破,亨利四世废黜了老教皇,并任命了新教皇克雷芒三世。并且在克雷芒三世的主持之下,亨利四世加冕为帝国皇帝。

公元1106年,半辈子都在同罗马教廷做斗争的亨利四世与世长辞。继承他衣钵的,就是他的儿子亨利五世。亨利五世在亨利四世生前,就已经伙同罗马教廷和德意志诸侯反对他的老爹亨利四世,可一旦亨利五世坐在了他老爹的位子上,则重新走上了与罗马教廷和德意志诸侯势不两立的老路。又是十几年的打打闹闹,时光来到了公元1122年。

结语
这一年,亨利五世与罗马教廷在沃尔姆斯达成和解协议。对,你没有看错,这个沃尔姆斯也就是近半个世纪前,亨利四世开会反对教皇的同一个地方。《沃尔姆斯协议》的主要内容,是王权放弃部分叙任权,并且教权也会在将来充分尊重王权。所以,这个协议说起来算是一次大妥协,协议的签订也并不等于王权与教权较量的终结。斗争双方,各自分别在协议中找到了自己可以暂时生存的舒适区,并且也为将来可能的摊牌创造了法理基础。仅此而已,持续了两代人的叙任权之争最终以双方妥协而告终,从现在来看这无非就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盼不到的大黄蜂
2020-10-21 · TA获得超过219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万
采纳率:38%
帮助的人:578万
展开全部
肯定都有矛盾,但他们也要彼此利用,这样才能双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