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苏联到底有多么可怕?
用老对手斯大林的话来说,希特勒根本不算政治家,而是一名赌徒。可即便是赌徒,也知道军力和国力在战争、尤其是一场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性。德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截至1939年9月,德国军队早已突破《凡尔赛和约》10万人的限制,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庞大和强大的军队之一。彼时的美国军力只有世界第7,甚至某些方面还不如波兰。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二战是不可避免的,但将数百万精锐消耗在苏联本来是有可能不发生的。至少德国完全没必要在1941年6月就仓促地进攻苏联,从而为陷入两线作战埋下隐患。
从波兰战役后,德军在军事上取得一系列巨大的胜利,不但仅用了40天不到就将两个欧洲霸主之一的法国攻陷,还将另一个霸主英国打得奄奄一息。此时的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在干什么呢?前者的资本家们在暗中也没少与纳粹往来,为的就是从战争中分一杯羹;后者则是纳粹实际上的盟友,甚至还在梦想与德国一同瓜分世界
1940年12月,当希特勒感觉入侵苏联时机合适时,在总参谋部制定进攻计划时,他特意要求德军“快速拿下苏联”。此时,这位政治赌徒还是相对理智的,德军进攻苏联的一大目的就是为了油田。德军最高统帅部认为,苏联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其中3/4集中在乌拉尔山以西。如果能够拿下这些地区,那么苏联的工业体系就会崩溃,就无力再支撑战争。
正如大家所知的那样,在1941年的严冬到来之前,德军在苏联境内取得了出乎世人意料的成功。而这样的成功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印象:当时的德国,无论是军力还是国力,都完全碾压苏联。这种胜利的快感也令德国的将军们感到振奋,之前不少反对入侵苏联的将领,此时居然也对攻下苏联充满信心。
因此,德军高层便出现了这样的分歧:希特勒希望兵分两路同时攻打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而将军们则希望集中兵力攻打莫斯科。希特勒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为了石油和工业原料。此时的斯大林对停战仍抱有幻想,曾多次暗中试图与希特勒达成协议。笔者认为,希特勒也许是出于这种考虑:先攻占油田后再边看边打,形式不好便见好就收。毕竟作为一个赌徒,知道筹码在手里的重要性;而一旦直接进攻莫斯科,那么相当于将这种可能直接打破了。
因此,有人说德国失败于希特勒兵分两路的瞎指挥,也有人说德国失败与将军们的大脑发热,这两种说法都并不完全,但却都有一定道理。
另外,德国不可能战胜苏联的一个重要原因,恰恰是我们之前提到过、却又被大多数人误解的一点——德国在军事上的暂时优势确实是压倒性的,但在苏联面前,德国并不能算是顶级的大国。
何谓“大国”呢,笔者认为,按照综合国力作为衡量标准是最客观的。1940年底,在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功的背景下,当时苏联坦克年产量达到2000辆、飞机5000架。而苏军更是装配坦克2.28万辆,飞机1.4万架。即便是苏联的工业体系于1942年遭受重大打击,苏军每年仍能获得至少1200辆新式坦克和1800架飞机的补充。相比之下,在占领法国后,德国的国力达到巅峰,仍然无法与此时的苏联相比。
战争不仅是一个烧钱的游戏,更是消耗人口。战争期间,斯大林发明了一种被称为“看不见的师”的制度,即一个师从营级以上军官都配备两名副官。一旦需要新建一个编制的师,就从这两名副官中调走一个,只需要征召新兵就可以快速组建一个整编师。这种制度的效果如何呢?战争初期,苏军精锐损失多达数百万,保卫莫斯科的苏军也只有125万人。然而短时间内,苏军便得以迅速重新扩充到400个满编师,人数更是接近1000万。这便是不少德军军官在战争后期感慨苏军“越打越多”的原因。
话说回来,笔者刚才提到,德国在二战中避免两线作战是有可能的,但苏德之间的一场大战和二战一样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巴巴罗萨”计划充满理想性,但苏联入侵德国的“大雷雨”计划同样也是箭在弦上。苏军甚至计划提前10天(1941年6月12日)入侵德国,只是因为没有准备好而放弃了。
换句话说,无论是苏联准备好了主动打德国,还是德国趁苏联没有准备好主动跳进这个坑,结果对与世界为敌的德国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所以不必为德国的惜败而惋惜,说到最后,我们论证的一切恰恰印证了那句老生常谈的话:失道寡助,非正义的战争注定会失败。
苏联,是一个存在于1922年至1991年的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占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与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二战后,苏联老大哥带领着大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苏联实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整个世界只有美国可以与其竞争,不过美国却一直处于弱势。
前苏联在二战中的综合战斗能力究竟强到什么程度,这要分开来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能力强:世界第二——这就意味着它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就能恢复,能造出大量装备。
2、苏联战略纵深大:东侧有5000公里长的西伯利亚缓冲区(这导致日本不会和德国对接苏联,因为损失太大收益太小,任何一个正常的国家都不会为了另一个国家而放弃自己的国运)
附:苏联西伯利亚地区有极为可怕的气候——“莫斯科的寒冬”!1000公里长的苏联西部总共冻死冻伤德军100万人,而西伯利亚却有5000公里长,气候也更严酷!
3、苏联人口众多:尽管人口不完全代表国力和战力,但是没人肯定打不了仗的。当时的作战整体水平中人数多寡作用巨大!苏联有足够的动员能力,也就意味着能够承受相当的损失。
4、盟友支持。战争物资不必担忧:实际上二战中期,打的是美国的经济和苏联的人员,苏军不仅仅用上了相当数量美国生产的装备,其他物资也会得到相应的补充。
感谢阅读,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二战时候,德国纳粹党魁希特勒发动侵略苏联的战争,本质也是一种冒险与赌徒的行为。但希特勒也有自己敢赌博的资本。德国经历过经济大萧条的恢复之后,不断储备军事力量,在1939年9月,德国军队也突破了《凡尔赛合约》中十万的限制,军队数量与军事武器都是名列世界前茅。当时,美国军力只占世界第七,某一些方面也不如东欧的波兰。
但是,最终德国还是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输给了苏联,从此陷入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输掉了二战!现在,看看二战时候苏联军事实力的可怕之处,才知道德军的侵略是一场冒险的赌注行为,而且这一场赌也是赌输了。
在1940年,苏联工业化获得巨大成绩,当时苏联生产坦克年产量达到了2000辆,飞机5000架。当时,苏军装配了2.28万辆坦克,1.4万架飞机。就是在1942年苏联遭受德军的袭击,在苏联工业体系受到打击之下,依然能每年至少生产1800架飞机与1200辆新式坦克为补充。当时,在占领法国之后的德国,军事武器生产能力依然无法与苏联相比较。
苏联在二战时候军工企业也是非常强。根据战后统计,在二战时候苏联一共投入了上千万的枪械,各类火炮83万多门,各种战机15万架。据说苏联最疯狂时候,一天可以制造数十万支枪械,一天可以制造数千辆坦克。由于苏联军事工业体系强大,在电影斯大林保卫战中也呈现这一种情境:在前方苏军战士打仗,机械师在后面制造枪,然后造出的枪就立马送到前线的战士手里。由于苏联的军事武器的强大,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战争不仅仅只是烧钱,也是一种人口的消耗。当时,苏联拥有着广阔的土地,土地面积世界第一,有利于战略纵深,也就是打持久战,避免迅速亡国的危险。而且,苏联的人口数量也是优于德国,在兵源上也是胜过德国。
如在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精锐部队损失多达数百万,保卫莫斯科的苏军也仅仅有125万人。可是在短时间内,苏联能迅速把军队数量扩充到400个满编师,人数也是接近了1000万。由于苏军兵源的充足,德军军官在战争后期也不由得感慨苏军“越打越多”!
而且,当时苏联的兵源充足,还可以对德军实施“人海战术”。如二战之后一些德军写的回忆录,描绘了人海战术的具体场景:
“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有一条横跨地平线似乎遥望不到边的细黑线像海浪一样朝我们涌来。我们又仔细看了会儿,这条线变得厚重起来,显得有些不真实。我们被老兵一声大叫吓得哆嗦起来,他们是西伯利亚人,他们来到这里了,看起来至少100万人!”
一些苏军也对“人海战术”做了改进,就是最前面冲锋的苏军人手拿一支冲锋枪,其后跟随的人就赤手空拳,目的就是捡前面倒下士兵的武器,以便能继续向前继续冲锋。
苏联就是凭借着军事武器的强大与兵源的充足,在视死如归的人海战术冲锋下,把强大德军赶出了领土,收复了国土!
1941年秋季,前往莫斯科途中深陷泥潭的德国士兵。
让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的天气因素,可不只是莫斯科的冬天。
11岁女孩坦雅·萨维切娃的日记。祖母死了、舅父死了、父亲死了、母亲死了,兄弟姐妹也都死了。日记的最后写到:“只剩下坦雅自己。”
当然,最后,她也死了。
莫斯科大阅兵,大部分的照片都是红场的远景,集体行进的军团照片令人热血。
而这里,你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人,和他们脸上的表情。
踏过红场,迎接他们的是胜利,或是死亡。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照片数不胜数,这里也不多放了。
最让我看了有所感触的却是这一张。
一群苏联士兵登上了伏尔加河西岸。
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象一个苏联步兵知道自己即将踏上斯大林格勒时心里的感受。
当战场推进到东欧诸国……
这是布达佩斯的一座大桥,还剩着桥墩。
据说打布达佩斯,反水的罗马尼亚人比苏联人打得起劲多了,试图杀死眼前出现的一切匈牙利士兵,和平民。
最后,战争后期过快推进,损失惨重肯定是必然的。
在苏德战争后期,尽管苏军取得了战争主动权,但是德国军队毕竟也不是吃素的,虽然兵力有限,但是主动防御还是绰绰有余的。不过苏军几乎没有哪一场战争不是以多打少,也几乎没有哪一场战役考虑了官兵们的生命。虽说战争中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伤亡也在所难免,但是苏军在后期的反攻中,推进速度过急过快,已经明显从收复国土变成了攻城略地,与英、美争夺战后的势力范围了
整个苏德战争中,德军伤亡1100多万(包括失踪与俘虏),而苏联则伤亡近3000万人,可以看出,苏军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这胜利是建立在怎样的代价上,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惨重的损失,除了德军战力强悍,武器先进所致之外,更多的则是苏联自身的原因。历史已矣,战争从来不会给任何一个国家的百姓带来幸福,牢记历史,吸取教训,珍爱和平才是所有后人最应该考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