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谋士,地位如何呢?
倘若你是一个热爱看古装历史剧的人,想必对这个场景一定不陌生——在大帐里,烛火莹莹跳动,一身盔甲的将军目光凝重,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锁,这时,一位军师走过来,只见他细细一端详摊开在桌上的地图,略一思量,便灵光一闪,禀明将军,两指朝地图某处一点,再详细一说,于是,一个新的进攻策略就出来了。
这里的军师,就是下文即将提到的谋士的一种。那么古代的谋士,究竟何许人也?地位如何呢?
且随笔者一探究竟。
谋士,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直到今天也依然存在,只不过是改换了名号罢了。早在西周时,分封制下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中,士作为最低一级的贵族,往往会选择出卖自己的谋略,靠嘴皮子吃饭。所以,谋士,顾名思义,就是依靠自己的智慧,为人君或者什么人提供计谋,出谋划策的这一类人。关于谋士的称呼较多,如“门客”、“幕僚”、“军师”等。
由于上至天子,下到武将,地方官员,都有自己的谋士,所以说到谋士在古代社会的地位如何还真不能“一口断”。
像一般的谋士,也就是充当一个参谋的角色,没有实际的决定权,甚至可能也没有官职,就处于讨口饭吃的程度。而厉害的谋士,能够得到君王的赏识,就有机会做官,受人景仰,譬如侧重于行政方面的谋士,就可以是宰相、丞相。侧重于军事方面的谋士,也可以成为军师。
要谈谋士的地位,不得不说,提起古代有名的谋士,人们大多想起诸如姜尚,春秋的子产、管仲、范蠡,战国的张仪,还有商鞅、李斯、张良等人,似乎谋士就是操控者,拥有改变时局,左右发展的能力。但其实从春秋战国始的“养士”之风就能看出谋士这一群体的数量其实是较大的,那为什么有的人在历史上的地位高,有的人却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洪流里呢?这就不得不提及谋士这一群体的一个局限性了——即他们要想发挥才干,必须依赖明主。
谋士的一切地位,都建立在有伯乐赏识的基础上。倘若他们投靠的是一个有雄才大略,又乐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那谋士们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干出一番事业;若很不幸,他们所效忠的人是个猜忌心重,阴险狡诈的人,那么他们稍有不慎,就可能不明不白的死去。所以谋士这个职业,其实风险和不确定性还是有的,因而有句话叫“择良木而栖”,就是这个道理。
谋士,大多是读书人
,从古代的生产水平来看,要想成为谋士,一般都是贵族(当然后期印刷术的普及还有地方私学兴起之后,这种界限就渐渐放宽了),能够读得起书,但一开始并没有什么高的政治地位。就像佩戴六国相印的张仪,他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显贵的,相反,他最开始是贫穷潦倒的,他的嫂嫂都看不起他,但他就是凭着自己的才学和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于诸国之间,为自己搏得这份荣誉。
所以说,古代的谋士地位如何,可以确定的是他们都扮演着一个参谋、智囊团的角色,但他们不具备实际的操控能力,更多的是建议权。所以他们能否发挥自己的才干,依赖于是否适逢明主。谋士中有地位高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有地位低的,就是一个普通人,不会饿死的程度。但不能否认的是,谋士这一群体,用他们的智慧,推动着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历史上,他们的地位是不能被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