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请给我您的邮箱,或去看我的空间,我将会尽力把全部总结发给您,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一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英国代议制产生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1640—1688 “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二)限制王权的法案(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过程:确立)
1、限制王权法案制定的条件
“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当时的有利形势,尽量扩大自己的政治、经济势力,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的法案来限制王权。
2、限制王权的法案:
(1)《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2)《王位继承法》的内容
3、限制王权法案制定的结果
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三)小密室的演变
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过程:发展)
内阁起源于“光荣革命”前的枢密院。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并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阁的先例。到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2、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首相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一切内阁成员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联合起来集体负责;内阁必须得到下院议员的支持,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以向议会谢罪,或解散议会而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3、内阁制的作用
内阁制的建立使英国的立法机关得以控制行政,但又不降低后者的行政效率,从而有力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使议会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等一切大权,成为英国政治权力的核心。至19世纪70年代前,这一时期是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
二、美国1787年宪法
(一) 年轻美国的窘境
(二) 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
1、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产生。
2、依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的中央政府:
总统(最高行政权) 国会 (最高立法权) 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权)
3、对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评价
重要进步意义:
(1)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2)“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主。
(3)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矛盾,为美 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三、民主政治的扩展
(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1941)
a.内容:行政权--总统、7年、连任(两院联席议会选出);
立法权-两院制议会:(众议院-普选、参议院 9年-间选)
内阁-议会中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
b.意义:确立共和政体,促进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脆弱的德国民主:
1.德意志的统一:
三次王朝战争(1864-1871)
普丹、普奥、普法战争
2.德意志帝国的建立:1871年--第二帝国
3.《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1年
①、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内阁首脑: 宰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②、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
联邦议会(上议院)-首相为议长
帝国议会(下议院)-立法权
4.意义:特点: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封建残余重
作用:完成统一、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三)代议制特征:选举和议会立法。
(四)欧洲大陆代议制确立的意义:
1 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2 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 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4 对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2月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①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②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制定了党的策略原则;
③批判了种种社会主义流派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巴黎公社:
成立的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3月18日革命
成立时间:1871年3月28日
革命措施:①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②民主选举和监督
③最高年薪的规定
性质:无产阶级政权
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力未达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②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领导③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④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历史意义: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经验宝贵,教训深刻,原则永存,精神不朽。3、第二国际:
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历史条件:
客观条件:俄国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俄国资本主义具有浓重的军事封建色彩,软弱的垄断资本对沙皇政府和西欧资本有很大的依赖性;俄国各种矛盾尖锐;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主观条件: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党成立,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
2过程:
①二月革命:目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沙皇制度 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作用: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
②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的)工兵代表苏维埃(监督性的)
③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④七月事件: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表明革命和平发展不可能
⑤十月决议:提出武装起义
⑥十月革命: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维埃二大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十月革命性质: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
3历史意义:国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国际: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美苏争锋
1、 背景:二战后期,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二战后,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矛盾加剧
2、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① 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冷战”的序幕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③1947年,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苏联采取反击措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和经济互助委员会⑤1949年,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建立,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1、 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消极影响:
①两国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
表现:德国分裂;朝鲜分裂和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
积极影响:
②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收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④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了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共体的成立:
背景:二战使欧洲失去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欧洲政治家认识到,欧洲各国的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和发展。
建立过程: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③1967年,以上三个组织合并,统称为欧共体
影响: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
2、迅速兴起的日本:
原因:经济发展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重视教育;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
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
②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③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④90年代出现“泡沫经济”,但日本作为经济强国地位没有动摇
3、中国:⑴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巩固新生的政权;恢复发展经济;抗美援朝;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7年,完成“一五”计划。
⑵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直发展(1956-1978):
⑶改革开放后(1978— ):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 不结盟运动:
条件:
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的推动
诞生标志:
1961年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意义:
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②有力冲击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
三、走向多极化:
(一)、“别了,雅尔塔”:
⑴东欧剧变:原因:①东欧国家自身积重难返
②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
③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⑵东欧剧变,新政权纷纷投靠西方、1991年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⑶苏联解体:过程: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②八一九事件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导火线:《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订。)
③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
影响:两极格局崩溃,冷战局面结束。
鼎足之势话西方:
美国:①综合国力世界第一
②试图实现“美国领导世界”
③推行霸权主义:发动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
欧盟:1993年,“马约”生效,欧盟成立;1999年,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企图成为军事大国。
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背景:苏联解体后,面临重重困难
1993年,叶利钦推行全方位外交,以确保大国地位;普京措施
俄罗斯仍然是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
(二)、风云际会看东方:
①第三世界国家力量进一步发展②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结论:目前,世界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正在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高一历史必修一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英国代议制产生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1640—1688 “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二)限制王权的法案(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过程:确立)
1、限制王权法案制定的条件
“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当时的有利形势,尽量扩大自己的政治、经济势力,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的法案来限制王权。
2、限制王权的法案:
(1)《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2)《王位继承法》的内容
3、限制王权法案制定的结果
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三)小密室的演变
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过程:发展)
内阁起源于“光荣革命”前的枢密院。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并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阁的先例。到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2、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首相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一切内阁成员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联合起来集体负责;内阁必须得到下院议员的支持,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以向议会谢罪,或解散议会而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3、内阁制的作用
内阁制的建立使英国的立法机关得以控制行政,但又不降低后者的行政效率,从而有力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使议会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等一切大权,成为英国政治权力的核心。至19世纪70年代前,这一时期是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
二、美国1787年宪法
(一) 年轻美国的窘境
(二) 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
1、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产生。
2、依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的中央政府:
总统(最高行政权) 国会 (最高立法权) 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权)
3、对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评价
重要进步意义:
(1)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2)“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主。
(3)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矛盾,为美 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三、民主政治的扩展
(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1941)
a.内容:行政权--总统、7年、连任(两院联席议会选出);
立法权-两院制议会:(众议院-普选、参议院 9年-间选)
内阁-议会中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
b.意义:确立共和政体,促进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脆弱的德国民主:
1.德意志的统一:
三次王朝战争(1864-1871)
普丹、普奥、普法战争
2.德意志帝国的建立:1871年--第二帝国
3.《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1年
①、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内阁首脑: 宰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②、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
联邦议会(上议院)-首相为议长
帝国议会(下议院)-立法权
4.意义:特点: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封建残余重
作用:完成统一、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三)代议制特征:选举和议会立法。
(四)欧洲大陆代议制确立的意义:
1 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2 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 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4 对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2月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①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②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制定了党的策略原则;
③批判了种种社会主义流派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巴黎公社:
成立的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3月18日革命
成立时间:1871年3月28日
革命措施:①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②民主选举和监督
③最高年薪的规定
性质:无产阶级政权
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力未达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②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领导③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④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历史意义: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经验宝贵,教训深刻,原则永存,精神不朽。3、第二国际:
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历史条件:
客观条件:俄国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俄国资本主义具有浓重的军事封建色彩,软弱的垄断资本对沙皇政府和西欧资本有很大的依赖性;俄国各种矛盾尖锐;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主观条件: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党成立,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
2过程:
①二月革命:目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沙皇制度 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作用: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
②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的)工兵代表苏维埃(监督性的)
③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④七月事件: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表明革命和平发展不可能
⑤十月决议:提出武装起义
⑥十月革命: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维埃二大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十月革命性质: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
3历史意义:国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国际: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美苏争锋
1、 背景:二战后期,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二战后,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矛盾加剧
2、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① 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冷战”的序幕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③1947年,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苏联采取反击措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和经济互助委员会⑤1949年,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建立,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1、 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消极影响:
①两国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
表现:德国分裂;朝鲜分裂和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
积极影响:
②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收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④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了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共体的成立:
背景:二战使欧洲失去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欧洲政治家认识到,欧洲各国的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和发展。
建立过程: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③1967年,以上三个组织合并,统称为欧共体
影响: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
2、迅速兴起的日本:
原因:经济发展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重视教育;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
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
②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③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④90年代出现“泡沫经济”,但日本作为经济强国地位没有动摇
3、中国:⑴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巩固新生的政权;恢复发展经济;抗美援朝;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7年,完成“一五”计划。
⑵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直发展(1956-1978):
⑶改革开放后(1978— ):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 不结盟运动:
条件:
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的推动
诞生标志:
1961年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意义:
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②有力冲击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
三、走向多极化:
(一)、“别了,雅尔塔”:
⑴东欧剧变:原因:①东欧国家自身积重难返
②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
③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⑵东欧剧变,新政权纷纷投靠西方、1991年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⑶苏联解体:过程: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②八一九事件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导火线:《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订。)
③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
影响:两极格局崩溃,冷战局面结束。
鼎足之势话西方:
美国:①综合国力世界第一
②试图实现“美国领导世界”
③推行霸权主义:发动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
欧盟:1993年,“马约”生效,欧盟成立;1999年,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企图成为军事大国。
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背景:苏联解体后,面临重重困难
1993年,叶利钦推行全方位外交,以确保大国地位;普京措施
俄罗斯仍然是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
(二)、风云际会看东方:
①第三世界国家力量进一步发展②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结论:目前,世界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正在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参考资料: 包头九中高一历史教研组的总结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