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关于清明的文章??

 我来答
土克拉432cOp
2014-04-26 · TA获得超过12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4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106万
展开全部
清明说祭说起“清明”,不管黄发小童、还是龙钟老太,都会吟起这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一首经典之作,为清明节增添了不少光彩,也为清明节注入了不少文化气息。也因为如此,这首清明诗成了“清明诗”中流传最广,妇孺皆知的作品。也有人把它进行再加工,改造成一首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或成了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杜牧的清新气息比较,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路,尽是死生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风雨人归去。看来唐代清明扫墓的情景还是蛮悲切的。也许是因为刚刚成立这个节日的缘故吧?人们还是很重视它的祭祀意义的。到了北宋,人们已经更多的把它当作一个踏青的好时节了。黄庭坚也有一首“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田野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目蓬高共一坵。这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因为它透过两个典故,反映了朴素的哲学思想:“贤者愚者,到头来还不是荒冢一座,那还何来得与失呢?”我们姑且不论那个乞讨坟前的“愚”人,就说“甘愿焚死不公侯”的忠臣介之推,虽有仰慕他的老百姓在寒食节里不举火、吃冷食,但士大夫们还是“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真是天大的讽刺!!与黄庭坚接近的有高翥的另一首“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钱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史上最有轰动效应的扫墓就非柳永莫属了,确切地说,应该是替柳永扫墓才对。你想想,一大帮平时穿红带绿、笑脸迎人的妓女,一夕之间披麻戴孝、号啕大哭,那会是一派何其壮观的景象呢?当嫖客当到这样的境界,也算是夫复何求了。但柳永毕竟属市井阶层,再怎么样,也不过是个有名的嫖客而已。能在烟花堆里忧国忧民,那才是真的本事。谢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谢安喜欢音乐、舞蹈,不管是“归隐东山”还是“东山再起”,家里终日笙歌不断。淝水之战,谢安在后方指挥战役,一边下围棋,一边享受“东山妓”按摩。将士们好不容易打了胜仗,他还很拽的说:“小子们打败了敌人”。把个李白折服的一颤一颤的说“为君谈笑静胡沙”。并把他当成超级偶像来模仿,也带着他的“东山妓”去拜祭偶像。有《东山吟》为证: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美人如花花易逝,功名如土土易僵。李白对人生悲凉的况味,竟是通过随带的如花艺妓与谢安的艺妓的比较而得出的,荒谬,却很合乎人情。
希望采纳
我爱小调928
2014-04-26 · 超过5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3万
展开全部
转眼又是清明。 又是人间四月天。 早晨的阳光明亮而耀眼,照射着正生机勃勃的万物之上,丝毫没有“雨纷纷”的意思。没有雨,似乎少了点清明的氛围——微飘的雨丝,轻拂的微风,归家的游子,思亲的情怀,淡淡的花香,浅浅的哀愁. 国人正忙于过大大小小种类繁杂的洋节日(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等等),而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越来越淡忘,甚至于遗忘。 诚然,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人员的大范围的流动,我们这些在异乡的现代人已不可能再像古人那样悠闲地于清明左右赶回家乡去祭祖了。 然而,就在今天,就在清明节的今天,我是多么怀念我的故乡,我故乡的亲人,我在故乡生活的点点滴滴啊!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骑着单车上班,那迎面拂来的风,柔柔的,轻轻的,仿佛母亲的手,又似乎情人的吻,深深地吸一口,啊!醉了!更奇妙的是那风里带着些花香,隐隐的,淡淡的,你仿佛在这风里看见了那金黄的菜花,紫色的丁香,雪白的槐花! 有时候,还有一星半点的雨丝,伴着花香,随着微风,飘飘洒洒,若有若无,时隐时现。这时候,我最喜欢抬起脸来,任那凉飕飕甜丝丝的细雨落入口中,啊!那感觉,无与伦比! 我呢,根本不需要用任何雨具,依旧不疾不徐地骑着,悠哉游哉。一路上会有许多认识或者面熟的人,大家或者亲切问候,或者点头微笑,还会有特别热情的学生家长非得拉住你问长问短. 这一切都勾起了我对故乡强烈的怀念,就在此时,就是此刻. 家乡的亲人、朋友,他们熟悉的面容宛若就在眼前,亲切的笑脸似乎就对着我盈盈地露出关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攞匦
2014-04-26 · TA获得超过21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3万
展开全部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 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000多年历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面,人们干脆决定在清明扫墓,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历来有扫墓的习惯,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后代子孙就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鞭炮等到祖坟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鸣炮祈祷,为坟墓培上新土,栽几株鲜花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还必须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飞舞的泪花!也习惯了在清明节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个大睛天,心,总觉得这个节不圆满,有些残缺。也许,也只有这样的情与景,才能给逝去的灵魂一丝慰藉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