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时齐国、晋国、鲁国爵位是侯爵国,君主却称公呢?
武王伐纣以后,按照西周的分封制度,功臣与先朝帝王后裔俱列爵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西周的时候,周武王分封了四个公爵分别为“
虞、虢、国、州“四个国家,但是除了这四个诸侯国家,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公爵”外,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家出现了称“公爵”的现象,比如齐国、晋国、鲁国等诸侯国都称“公”这是为什么呢?
春秋初期,齐桓公因为称霸的需要,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在当时周天子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为了对周天子的尊敬,中原的诸侯国身前还是不敢称“公爵”只能称“侯爵”。不过死后的诸侯,大多称“公爵”了。其实,春秋时期已经礼崩乐坏,周天子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像齐国、晋国、鲁国在当时都是有影响力的诸侯国,国君死后,称“公爵”就不稀奇了。还有,春秋时期的楚国本为子爵,甚至“僭越称王”,周天子也管不了。可见,中原国家称“公”已经很给周天子的面子了。
到了战国时代,“公爵”已经无法满足各诸侯国的野心,除了当时的边缘国家楚国、越国、吴国在春秋时期称王以外。战国七雄当中的魏国带头称王,在称王不久又被齐国暴揍以后,齐国不久也称王了。所以,就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徐州相王”,魏国和齐国相互承认对方为王。齐国称王没多久,秦国、赵国、韩国也都纷纷称王。到了战国,周天子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存实亡了。
其实,从周平王动迁洛阳,到周桓王被郑庄公的部下射中肩膀开始。周天子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如果不是齐桓公“尊王攘夷”,在礼崩乐坏的春秋,估计很多中原国家就称王了。好在当时的春秋时期有意见领袖,所以大多数中原国家处于礼教的约束不敢称王。像楚国、吴国、越国,春秋时期不属于中原文化圈,对中原的文化制度不屑一顾,所以楚国敢第一个“僭越称王”。其实,在西周时期,周昭王在南巡讨伐荆楚的时候落水淹死,新任的周天子已经感到吃力,也不敢对楚国问责。即便是齐桓公称霸,也对楚国敬畏三分。所以,楚国才如此的放肆。到了战国,中原国家的实力已经和楚国不分上下,所以称王称霸的时代全面开启,根本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