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南城县实验小学 罗玉华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各种技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并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加以解决,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一、创设良好导入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动机
创设良好导入情境,激发探索动机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前提。随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随之由为知识学习做准备为主转向情感诱导为主;由关注知识技能领域转向关注发展个性领域。因而,在导入阶段应当弱化复习作用,强化情境创设功能,创设好奇、疑惑、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在创设导入情境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导入要有生活性,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数学教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设计生活化的导入情境,可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能够激发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2、导入要有趣味性,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行为往往受兴趣影响很大。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导入阶段设计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关注学生兴趣。可采用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等,也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导入。3、导入要有启发性,能诱发疑问和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导入要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从始而疑之,继而思之,到终而知之。这就应在导入阶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愤悱之情。4、导入要有知识性,与新知有密切联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水平与掌握程度主要依赖于学生原有相应的知识基础。新课前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有助于同化新知识。设计导入情境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境要有一定的知识性,同时与新知有密切的联系,对学习新知有所帮助,使学生更容易地开展对新知识的探索。
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学生有了参与的动机,还需有参与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过程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落脚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让学生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在现行教材中,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内容很多,需要不断挖掘,但在使用时应注意两点: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所以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二、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也就是不要动辄就操作,操作并不是多多益善;如果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转化。
2.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让学生在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讨论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得出:长方形是由平行四边形转化而来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长方形的长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
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3.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变革,逐步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这是一种较易操作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三、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并提倡思维方式多样化。例如,估算和算法多样化、应用题的解法多样化就体现了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估算是估计数值的意识,其主要思想是把握数的大致范围。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有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估算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采取不同的估计方式,但对结果和采用的方法进行交流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师应该鼓励他们进行交流,看哪种估计比较接近准确值,让学生经过讨论,找到比较接近准确值的结果。算法多样化和应用题的解法多样化也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当学生有了不同的算法和解法时,教师要肯定正确的方法但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和解法,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和解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算法和解法。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也是鼓励和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数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使学生形成高效、统一的固定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确表达想法,强化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的能力,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数学知识。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各种技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并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加以解决,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一、创设良好导入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动机
创设良好导入情境,激发探索动机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前提。随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随之由为知识学习做准备为主转向情感诱导为主;由关注知识技能领域转向关注发展个性领域。因而,在导入阶段应当弱化复习作用,强化情境创设功能,创设好奇、疑惑、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在创设导入情境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导入要有生活性,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数学教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设计生活化的导入情境,可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能够激发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2、导入要有趣味性,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行为往往受兴趣影响很大。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导入阶段设计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关注学生兴趣。可采用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等,也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导入。3、导入要有启发性,能诱发疑问和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导入要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从始而疑之,继而思之,到终而知之。这就应在导入阶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愤悱之情。4、导入要有知识性,与新知有密切联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水平与掌握程度主要依赖于学生原有相应的知识基础。新课前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有助于同化新知识。设计导入情境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境要有一定的知识性,同时与新知有密切的联系,对学习新知有所帮助,使学生更容易地开展对新知识的探索。
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学生有了参与的动机,还需有参与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过程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落脚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让学生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在现行教材中,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内容很多,需要不断挖掘,但在使用时应注意两点: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所以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二、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也就是不要动辄就操作,操作并不是多多益善;如果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转化。
2.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让学生在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讨论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得出:长方形是由平行四边形转化而来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长方形的长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
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3.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变革,逐步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这是一种较易操作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三、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并提倡思维方式多样化。例如,估算和算法多样化、应用题的解法多样化就体现了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估算是估计数值的意识,其主要思想是把握数的大致范围。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有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估算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采取不同的估计方式,但对结果和采用的方法进行交流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师应该鼓励他们进行交流,看哪种估计比较接近准确值,让学生经过讨论,找到比较接近准确值的结果。算法多样化和应用题的解法多样化也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当学生有了不同的算法和解法时,教师要肯定正确的方法但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和解法,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和解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算法和解法。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也是鼓励和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数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使学生形成高效、统一的固定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确表达想法,强化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的能力,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数学知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