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身性,简而言之,就是相互决定性。在数学上,一个元素等价于自己,称为它具有反身性。因为这个元素是怎样的,就决定了它的等价元素是怎样的。在语言学上的反身代词是指:两个指代同一事物的词,因为它们具有相互决定性。
完备性公理,完备性指在数学及其相关领域中,当一个对象具有完备性,即它不需要添加任何其他元素,这个对象也可称为完备的或完全的。
传递性公理,消费者对商品组合A的偏好,大于B的商品组合,而对B商品组合的偏好又大于C组合的商品,则消费者对于A组合的商品的偏好必然大于对C组合的商品的偏好。否则该消费者的行为就是非理性的选择行为。传递性公理保证了偏好次序的一致性、连续性。
扩展资料
反身性理论最早由社会学家William Thomas提出,后由同为社会学家的Robert Merton完善。
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索罗斯较为完整的表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参入者的思维与参入的情景之间相互联系与影响,彼此无法独立,认知与参入处于永远的变化过程之中。
参入者的偏向以及认知的不完备性造成了均衡点遥不可及,趋势也只是不断的朝着目标移动,参入者的思维直接影响参入的情景,往往造成诸多的不确定性。 最后,反身性原理也非万能,它可能不一定经常很明显的发生作用,或者思维者没有发现。
反身性理论是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全新的突破与完善,其建立的基础分别是:对传统经济学中的均衡性的质疑、人类理解认知活动的不完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的完全不同性、参与者偏向及参与者思维对参与对象的相互影响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反身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传递性公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完备性
反身性公理:我们假定任何消费束至少于本身是一样好的,即(x1,x2)大于等于(x1,x2)
传递性公里:加入(x1,x2)大于等于(y1,y2),并且(y1,y2)大于等于(z1,z2),那么我们就可以假定(x1,x2)大于等于(z1,z2)。换句话说,加入消费者认为x至少于y一样好,y至少和z一样好,那么消费者就认为x至少于z一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