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翻译

要全文翻译。。。... 要全文翻译。。。 展开
 我来答
LH科教小百科
高能答主

2021-06-20 · 专注于分享科学教育知识
LH科教小百科
采纳数:1169 获赞数:9068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译文

海宁县王国维先生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两年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同事都对他怀念不已。他的弟子受到王国维先生的教诲熏陶有些年头了,尤其想要做点什么以永远纪念先生。大家一致赞成:适宜在美石上刻文,用以展示给后世的人看。

所以,大家推荐陈寅恪撰写碑铭文章,寅恪推辞了几次也不能罢休,所以恭谨地承继先生的遗志,将这个志向告知天下人和后世人。词如下:君子读书、治学,都是为了让心智和志向摆脱俗世(陋见)的枷锁,也只有这样,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传播。思想如果不能自由还不如死了算了。

古往今来的仁人、圣贤一同为之死身(守护)的精微义理,又岂是那些庸俗、僻陋之人敢于仰望的。王国维先生用他的死来展现自己独立、自由的意志,他的死并不是人们议论的是为了一人的恩怨,或者一个姓氏的天下的兴亡呜呼!

在讲堂旁边树立这块石头,是为了寄托对先生的哀思,表示我们永不忘怀,也为了记述这位哲人难能可贵的气节,彰显茫茫无边的天地大道。我们不能够知道后世怎么评价先生的著述,也许在某些时候并不受到人们的重视,也许有有些时候人们发现他的学说有可以商榷的地方。

但是,(我们知道:)唯有他这种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能够经历千万年,与天地一样久远,与日月星辰一起永远闪耀着光芒。

出自现代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原文

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沈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作者简介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曼汉教育博士申请
2020-01-14 广告
英国连续两年被评为“上佳教育国家”,一直是学子们心中的求学圣地。英国的博士学制一般为3-4年,平均毕业时间 为3.5年,个别博士学位只需2年,即可毕业。比起一些国家“3年起步,5年打底”的学制来说,选择英国大大提高了留学的性价比。* 申请条...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曼汉教育博士申请提供
百度网友02b3623
推荐于2017-10-01 · TA获得超过25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4万
展开全部
海宁县王国维先生(字“静安”)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两年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同事都对他怀念不已。他的弟子受到王国维先生的教诲熏陶有些年头了,尤其想要做点什么以永远纪念先生。大家一致赞成:适宜在美石上刻文,用以展示给后世的人看。所以,大家推荐陈寅恪撰写碑铭文章,寅恪推辞了几次也不能罢休,所以恭谨地承继先生的遗志,将这个志向告知天下人和后世人。
他的词文如下:士之读书治学,其目的正是为了使自己脱离世俗观念的束缚,真理也正因此而才能够得以发扬广大。思想而不自己,则不如去死,这是古今圣贤共同追求的理想,那些平庸鄙琐的人哪里能理解得了呢(此句我理解不了,在此妄断之)。先生以一死来彰显他独立自己的理想,并不是如人们所说,是为了个人的恩怨,国家的灭亡。唉,立块石头在这学校,表达一些哀思,让人们记住他。以表彰哲人之奇节,彰显真理的无穷光辉(此句也理解不了。亦妄断)。将来的事情难于预测,先生之著述,其影响可能会随时代之不同变化,先生之学说,将来也可能有需要修正的地方。只有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即使经过千百万年,也会与天地一样长久,和日月一样永远闪光。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我爱枞吧1249
2014-06-23 · TA获得超过17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2万
展开全部
:士之读书治学,其目的正是为了使自己脱离世俗观念的束缚,真理也正因此而才能够得以发扬广大。思想而不自己,则不如去死,这是古今圣贤共同追求的理想,那些平庸鄙琐的人哪里能理解得了呢(此句我理解不了,在此妄断之)。先生以一死来彰显他独立自己的理想,并不是如人们所说,是为了个人的恩怨,国家的灭亡。唉,立块石头在这学校,表达一些哀思,让人们记住他。以表彰哲人之奇节,彰显真理的无穷光辉(此句也理解不了。亦妄断)。将来的事情难于预测,先生之著述,其影响可能会随时代之不同变化,先生之学说,将来也可能有需要修正的地方。只有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即使经过千百万年,也会与天地一样长久,和日月一样永远闪光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追问
谢谢你,但是不是全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620b2f5
2014-06-24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5万
展开全部
海宁县王国维先生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两年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同事都对他怀念不已。他的弟子受到王国维先生的教诲熏陶有些年头了,尤其想要做点什么以永远纪念先生。大家一致赞成:适宜在美石上刻文,用以展示给后世的人看。所以,大家推荐陈寅恪撰写碑铭文章,寅恪推辞了几次也不能罢休,所以恭谨地承继先生的遗志,将这个志向告知天下人和后世人。词如下:君子读书、治学,都是为了让心智和志向摆脱俗世(陋见)的枷锁,也只有这样,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传播。思想如果不能自由还不如死了算了。古往今来的仁人、圣贤一同为之死身(守护)的精微义理,又岂是那些庸俗、僻陋之人敢于仰望的。王国维先生用他的死来展现自己独立、自由的意志,他的死并不是人们议论的是为了一人的恩怨,或者一个姓氏的天下的兴亡呜呼!在讲堂旁边树立这块石头,是为了寄托对先生的哀思,表示我们永不忘怀,也为了记述这位哲人难能可贵的气节,彰显茫茫无边的天地大道。我们不能够知道后世怎么评价先生的著述,也许在某些时候并不受到人们的重视,也许有有些时候人们发现他的学说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是,(我们知道:)唯有他这种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能够经历千万年,与天地一样久远,与日月星辰一起永远闪耀着光芒。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