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9人文地理观后感
经典人文地理观后感
很早,就听说在我国的某些少数民族里,残留有或手足兄弟共娶一妻,或亲生姊妹同侍一夫的习俗。自己并不怀疑这种风俗的存在,但说实在话,心里却冒出了许多诡秘的猜测和阴暗的想象,因为在一夫一妻已成为婚姻主流文化的今天,这种婚俗匪夷所思。然而云南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幸福山谷》用生动的画面记述了川滇交界的峡谷深处一个叫俄亚的地方,那里有着手足兄弟共娶一妻的婚俗,家庭却超常的和睦宁静。
这是一个以那西人为主体的山乡,它隐藏在峻峭山谷的深处,几乎与世隔绝,人们过着以农耕放牧为主,高度依附自然的生活。高土、生更杜基两兄弟共同娶了舅舅家的表妹为妻,因为家庭必须有一个男人守在他们的庄房里,庄房护卫着他们开垦的田地、粮仓和牧场,从家到庄房约莫3小时的路程。如果他们的家庭只有一个男人,那么生产生活就很难两全,相反,一个家庭坚持不分家,就会有很多的庄房和粮仓。这就是这种独特婚俗的现实条件。高土、生更杜基就是坚持不分家,所以两兄弟事实上是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大家依着母亲的名“瓦夏”称他们为“瓦夏家”。这是诸多和睦家庭中的一个,妻子总是巧妙地处理着自己与丈夫们的关系,丈夫们或到庄房去劳作,或者在家修养生息,他们都悉心地呵护家庭和孩子们,却不体味“吃醋”的滋味。
《幸福山谷》全面地介绍了俄亚的生产、生活和风土人情,我们可以看到在全中国都能遇到的娶亲仪式和贴着大红“囍”字的新房;有衣着入时,刚从城里分配来而且决不愿在俄亚嫁人的年轻教师;夜晚降临后,年轻人分别集聚在四个先富裕起来的家庭的电视机前,电视画面播放着的是“有线电视新知台”、“香港有线宽屏I-CABLE”的电视广告,尽管看电视的人很少懂汉语,他们讲的是那西话和藏话。
然而我们更多的是看到那些刺眼的山,在褐白相间的贫瘠山峦中寥寥几棵树木十分脆弱且形单影孤。山坳处,有一大-片高低错落的灰暗的房子,这就是他们的村庄。村子单调的颜色让人一眼看去感受到的是苍凉贫弱,只有镶嵌在房子上的二楼木制长廊,在空旷寂静的苍穹下,闪烁着生命的气息。很少看到村民们彼此的语言交流,而东巴的身影弥漫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他们执掌着死亡和成年仪式,并在输液瓶下为病人卜筮驱魔。正在读书的孩子们要自带柴米,能每月支付100元伙食费在学校搭伙的学生,是“富裕家庭”的子弟。
这样的生活与幸福能搭边吗?贫乏的物质,艰辛的生活,落后的婚姻关系似乎没有那项能与幸福联系在一起,但俄亚人的生活追求却和我们不大一样。高土曾经在城里打工,他的表嫂吉玛是全村在县里读过初中的四个人之一,她和丈夫邦治自由恋爱成家,并拒绝同时嫁给邦治三弟兄。小兰则是嫁进俄亚来的外来人,她因为拒绝同时嫁给丈夫阿孜尔三弟兄而与吉玛成了好朋友。这些都是一些见过世面的人,但外面的世界对他们来说与幸福也是没有太多的关联,高土非常惧怕那些不给工钱,又整天把他们哄来哄去的城里人。小兰认为一妻多夫带来了俄亚人家庭的和-谐与团结,不象城里人居然进行婚前财产公证。吉玛更喜欢平安地呆在家里即使没有钱可赚。我不知道要如何来理解这些想法,是缺乏自立意识,甘愿落后,还是值得借鉴的人生感悟。而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在镜头前与记者的对话确实深深地打动了我。记者问他:好好读书到了北京或其他地方可以不回来了,你还愿意回来吗?他说:愿意!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回来,答曰:我爱父母。记者问她:想不想离开俄亚?他说:想,但又不想,当问他为什么时,回答震撼人心:因为故乡有妈妈!……,所以我更愿意把俄亚人与我们不同的反应理解为他们有着一种幸福观,一种更本原的幸福观,他们是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那一类人,艰苦的生存条件,滋养着一种仁爱,他们爱并被爱着!
幸福,是任何凡夫俗子都孜孜追求的目标,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却是古今中外思想家们不能回避却又难于清晰回答的命题,F·培根没有在《培根论人生》中专论幸福,很多哲人因阐释幸福而饱受质疑和批评。幸福的主体是人,是人的幸福,但人之所以对幸福有追求,是因为现实的人有局限性。自身的局限性驱使我们向外投射,向未来投射,向美满投射并与自己的局限性抗争,从而出现了幸福的概念,也许幸福需要很多的物质元素作为内容,但幸福最终还是主体的感受,因为幸福是对人的局限性的慰籍。因此,幸福存在于人的心中,富可敌国的人可能自己感受是不幸的,贫困之士却可能自得其乐。所以孔子就高度评价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我们不能回避幸福的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讲俄亚人艰辛生活的真实性带来了强烈的压力感,刚分配来的年青教师想回去也符合情理。但俄亚人在贫瘠的土地上建起了庄房,在光秃秃的山下放牧羊群,在峡谷江边挖沙淘金,他们红色的衣饰在峭壁上飘荡,他们吹起的山谷口哨和“月亮快出来,星星跳起来…”的歌声在山谷回荡。俄亚的山峦没有广茂的森林覆盖,不符合我们山泉环绕、流水潺潺、山花烂漫的情趣,但这山这水是俄亚人衣食的来源。他们是在生存中生活。让人动容的是,俄亚人没有在生存的压力下失去尊严,他们面对着贫瘠的自然条件,却没有被压垮,没有被物质生活奴役,他们努力生存追求丰裕,却没有尔疑我诈,却把爱给了孩子,给了所有的人。
世界是广袤的复杂的,但纷繁杂乱的事物却总是与人紧密相联,因为形式上我们“直观”并把握世界,可是事实上是“人”化世界,人类生活在物质世界里,然而物质是因为人类赋予它意义才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直观”外界其实是反照自己,我们把握外界其实是实现自己。我们是什么?我们应当是什么?雅典德尔斐神殿“认识你自己”的箴言是那样的浑厚悠远。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什么是人道,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我们怎么会体验幸福,追求幸福,获得幸福。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就只能用物质来填补自己没有灵魂的空壳。也许俄亚人是因为贫苦才有爱,但这个爱让俄亚人点石为金般地使整个山谷充满生气。
我不是一个相对主义者,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为幸福而生活,“幸福”就是擦亮生活的神灯。俄亚人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所以并不拥有完满的幸福,他们应该发展生产,丰富物质生活。但我要祷告的是他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现在已经拥有的“爱”的灵魂丢弃。在大山外边,多少人在物质享受面前顶礼膜拜失去人格、尊严,多少人为了物质享受迷失了方向,多少人把物质享受异化为金钱、权力,并在人与人之间设置了壁垒。难道躺在丰腴的物堆上就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在认识上,人不可能成为万物的尺度,但在意义的经纬中人是世界的中心。世界因人而具有价值,人也因为善而文明,我们是因为被仁爱教化而获得幸福。
“山谷里的小麦一天天成熟了,山谷的坡地上,人们彼此相隔很远就打招呼,愉快的呼叫声不时回荡在山谷,山谷的河道也进入了繁忙的运输季节,第二年要起房子的人家头一年就开始准备建房的木材了……”
“绕村而过的龙达河河面上,是人们最容易找到快乐的地方,其实在山谷里俄亚人的快乐随处可拾……”
“2005年10月,俄亚直达木里县城的公路将开通……”
听着这些旁白,看着片尾那些欢快的画面,我脑子里蹦出了《易经》系辞下传的一句话:天地之大德曰生!之后又浮现出孔子的一个美好向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