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典故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1、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2、登龙门
3、挟天子以令诸侯
4、望梅止渴
5、秋胡戏妻
6、举案齐眉
7、投笔从戎
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9、昭君出塞
10、枉杀毛延寿
11、青冢
12、落雁(沉鱼)之美
13、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不知)
14、关西夫子
15、马革裹尸
16、伏波将军
17、画虎不成反类犬
18、相敬如宾
2、登龙门
3、挟天子以令诸侯
4、望梅止渴
5、秋胡戏妻
6、举案齐眉
7、投笔从戎
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9、昭君出塞
10、枉杀毛延寿
11、青冢
12、落雁(沉鱼)之美
13、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不知)
14、关西夫子
15、马革裹尸
16、伏波将军
17、画虎不成反类犬
18、相敬如宾
展开全部
东汉末年有著名的典故,叫桃园三结义,讲的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相遇相知,结为生死弟兄,一起开创霸业之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0-12-24
展开全部
不入虎穴
东汉时,汉明帝召见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shàn)善王交朋友。班超带着一队人马,不怕山高路远,一路跋涉,千里迢迢,来到了新疆。鄯善王听说班超出使西域,亲自出城迎候。班超向主人说明来意,鄯善王很高兴。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善王热情款待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坏话。鄯善王顿时黯然神伤,心绪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十分冷淡。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对策。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好。”可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奴兵强马壮,防守严密。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匈奴人大乱,结果不是被大火烧死,就是被乱箭射死。鄯善王明白真相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
“不入虎穴”这个成语常和“焉得虎子”连用,意思是说,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
梁上君子
东汉时期,在颍(yǐng)川有个县官叫陈实,他办事公正,很有声望。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溜进了陈实的家里,躲在房梁上,被陈实发现了。他没有喊叫,装着没有看见一样。他穿好衣服后,就把儿孙们叫醒来到自己住的房间里,非常严肃地对他们说:“你们长大了一定要爱惜名声,从严要求自己,不能做那些损害别人的事。有些人原来并不坏,而是对自己放松了要求,染上了坏习惯,慢慢地变坏了的。这些人如果严格要求自己,也可以做君子的。”陈实说到这里,马上用手指向房梁上边说:“你们看,梁上的那位君子堕(duò)落到了这般地步,是慢慢地变成的啊!”
躲在梁上的小偷听到后,又惭愧,又惊慌,连忙从房梁上跳下来,向陈实磕头认罪。陈实的儿孙们要找绳索捆绑小偷,但被他制止了。陈实见小偷苦苦求饶,便说:“看你这个样子,并不像个坏人,你大概是因为生活上贫困,才不得不这样做的吧?”说完,让家人取出两匹绸缎,送给小偷,劝他改邪归正。小偷痛哭流涕,感恩不尽地一再表示今后绝不当小偷了,要重新做人。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梁上君子”这句成语。“梁上君子”被用作小偷、窃贼的代称。后来“梁上君子”还用来比喻那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脱离实际的人。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地有‘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多方打听,得知“卧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便专程到隆中去拜访。
他前后一共去了三次,头两次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三次才亲自出迎,就在茅庐中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方略。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东联孙吴,北伐曹魏,占据荆、益两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东吴、曹魏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秉承刘备遗志,继续出兵伐魏。他在向后主刘禅上的一道奏表中写道:“先帝不嫌臣卑微鄙陋,屈尊枉驾,前后三次亲自登门,访臣于草庐之中……”流露出对刘备给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的感激之情。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比喻访贤求才,真心诚意地邀请别人。
东汉时,汉明帝召见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shàn)善王交朋友。班超带着一队人马,不怕山高路远,一路跋涉,千里迢迢,来到了新疆。鄯善王听说班超出使西域,亲自出城迎候。班超向主人说明来意,鄯善王很高兴。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善王热情款待他们。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坏话。鄯善王顿时黯然神伤,心绪不安。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十分冷淡。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对策。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好。”可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奴兵强马壮,防守严密。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匈奴人大乱,结果不是被大火烧死,就是被乱箭射死。鄯善王明白真相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
“不入虎穴”这个成语常和“焉得虎子”连用,意思是说,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艰险就不能取得成功。
梁上君子
东汉时期,在颍(yǐng)川有个县官叫陈实,他办事公正,很有声望。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溜进了陈实的家里,躲在房梁上,被陈实发现了。他没有喊叫,装着没有看见一样。他穿好衣服后,就把儿孙们叫醒来到自己住的房间里,非常严肃地对他们说:“你们长大了一定要爱惜名声,从严要求自己,不能做那些损害别人的事。有些人原来并不坏,而是对自己放松了要求,染上了坏习惯,慢慢地变坏了的。这些人如果严格要求自己,也可以做君子的。”陈实说到这里,马上用手指向房梁上边说:“你们看,梁上的那位君子堕(duò)落到了这般地步,是慢慢地变成的啊!”
躲在梁上的小偷听到后,又惭愧,又惊慌,连忙从房梁上跳下来,向陈实磕头认罪。陈实的儿孙们要找绳索捆绑小偷,但被他制止了。陈实见小偷苦苦求饶,便说:“看你这个样子,并不像个坏人,你大概是因为生活上贫困,才不得不这样做的吧?”说完,让家人取出两匹绸缎,送给小偷,劝他改邪归正。小偷痛哭流涕,感恩不尽地一再表示今后绝不当小偷了,要重新做人。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梁上君子”这句成语。“梁上君子”被用作小偷、窃贼的代称。后来“梁上君子”还用来比喻那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脱离实际的人。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地有‘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多方打听,得知“卧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便专程到隆中去拜访。
他前后一共去了三次,头两次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三次才亲自出迎,就在茅庐中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方略。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东联孙吴,北伐曹魏,占据荆、益两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东吴、曹魏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秉承刘备遗志,继续出兵伐魏。他在向后主刘禅上的一道奏表中写道:“先帝不嫌臣卑微鄙陋,屈尊枉驾,前后三次亲自登门,访臣于草庐之中……”流露出对刘备给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的感激之情。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比喻访贤求才,真心诚意地邀请别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东汉时期有什么大故事
有奖励写回答共6个回答
远宏025
高能答主
用力答题,不用力生活
聊聊关注成为第1474位粉丝
东汉时期的故事:史上最"抠了"皇帝
汉文帝刘恒,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之第四子。公元前197年,在萧何等33位朝臣的举荐下,七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刘恒的母亲薄氏,终刘邦之世,一直处在"诸姬"当中,从没有升到“夫人”的行列,故此其母子才能躲过吕后的迫害,平安地活下来。
公元前188年,只有22岁的汉惠帝英年早逝,吕后分立刘恭、刘弘为帝。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官廷发生变乱,齐王兄弟兴兵伐吕,太尉周勃、丞相陈平见势亦响应,夷灭吕氏一族,史称"荡涤诸吕"。
功臣派畏齐王势壮,贪代王势孤,拥立之。公元前180年,刘恒登基为帝,是为西汉史上第三位皇帝汉文帝;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在位23年,享年46岁,葬于霸陵(在今陕西长安区东),庙号太宗,溢号孝文皇帝,他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北宋文学家吴垧《五总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履"。由于草鞋材料以草与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借"。
在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已经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就是说他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率。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叫是"绨衣",绨在当时就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
就是这样的龙袍,也一穿多年,旧了,也让皇后给他补一补,再穿。
汉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说,后官也是朴素服饰。当时,贵夫人们长衣拖地是很时髦的,而他为了节约布料,即使给自己最宠幸的夫人,也不准衣服长得下摆拖到地上。官里的帐幕、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
有奖励写回答共6个回答
远宏025
高能答主
用力答题,不用力生活
聊聊关注成为第1474位粉丝
东汉时期的故事:史上最"抠了"皇帝
汉文帝刘恒,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之第四子。公元前197年,在萧何等33位朝臣的举荐下,七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刘恒的母亲薄氏,终刘邦之世,一直处在"诸姬"当中,从没有升到“夫人”的行列,故此其母子才能躲过吕后的迫害,平安地活下来。
公元前188年,只有22岁的汉惠帝英年早逝,吕后分立刘恭、刘弘为帝。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官廷发生变乱,齐王兄弟兴兵伐吕,太尉周勃、丞相陈平见势亦响应,夷灭吕氏一族,史称"荡涤诸吕"。
功臣派畏齐王势壮,贪代王势孤,拥立之。公元前180年,刘恒登基为帝,是为西汉史上第三位皇帝汉文帝;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在位23年,享年46岁,葬于霸陵(在今陕西长安区东),庙号太宗,溢号孝文皇帝,他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北宋文学家吴垧《五总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草鞋最早的名字叫"履"。由于草鞋材料以草与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之为"不借"。
在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已经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就是说他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率。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叫是"绨衣",绨在当时就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
就是这样的龙袍,也一穿多年,旧了,也让皇后给他补一补,再穿。
汉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说,后官也是朴素服饰。当时,贵夫人们长衣拖地是很时髦的,而他为了节约布料,即使给自己最宠幸的夫人,也不准衣服长得下摆拖到地上。官里的帐幕、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