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弱宋”的宋朝真的源于杯酒释兵权吗?

 我来答
南国途千里
2020-11-27 · 一个不答题就难受的强迫症患者
南国途千里
采纳数:177 获赞数:436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军对改革集中皇家权力

首先从军队方面把禁军将领明升暗降,使其没有实权。禁军的统领权力分化,本来一个人大包大揽,什么事都一个人说了算。那不行,接下来皇上给你派两个小弟,帮你干活。能统领军队的却没有调兵权,有调兵权的却不能统领军队。使其互相牵制,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当兵的每一年或两年必须换防一次,今年你可能在北京当兵,明年就可能调到南京了。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定的势力,就像现在很多贪官一样,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长了,就容易腐败,所以来回调岗。从而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得专其兵”的局面。

好处是大大集中了皇权,弊端是军队的向心力、凝聚力、团队荣誉感、作战默契程度大大的降低了,训练一支队伍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尤其是训练一直优秀的队伍。就像我们工作一样,两个老员工工作配合默契,突然走了一个老员工,来了一个新员工,什么都不会。脾气、性格、工作方式都不一样,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军队也是如此,所以可想而知,不熟悉、不默契、没有荣耀感的宋朝军队能打胜仗才怪。

二:国家政策决定武将地位

一个人,他做过什么事往往怕别人效仿他。做帝王的都像曹操一样,有着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的心态。赵匡胤因为手里有兵权,就造了后周的反,他继位以后最怕的就是造反,所有才有了杯酒释兵权的事件。杯酒释兵权事件的发生,确定了宋朝以后的一个战略发展规划,那就是重文抑武。

宋朝300多年历史,确实也没有通过兵变造反成功的。以至于平民百姓也好、王公贵族也罢,都喜欢咬文嚼字、吟诗作赋了,不喜欢舞刀弄枪、也没有了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感觉了。如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文天祥等都是宋朝有名的文人墨客,而宋朝在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文学作品也是最为强盛。而舞刀弄枪的名将,如岳飞、杨家将、韩世忠、狄青等寥寥无几。当兵不如读书,甚至不如种地。经济基础决定家庭地位,国家政策决定武将地位。所以每逢打仗的是总是一帮文官在指手画脚、指东向西的,武将纵使有很好的作战方式和方法,不听武将的呀,怕他造反兵变啊。武将毫无建树,也只能碌碌无为一辈子了。

纵观宋朝300多年的历史,抛开经济繁荣不说,杯酒释兵权引发的连锁反应,确实是赵匡胤万万没有想到的事。如果宋朝偏安一偶,重文抑武的政策确实不错,正因如此才会出现清明上河图上面的盛状。可如果想逐鹿天下,就不能自断一臂。如果宋朝能做到文武双全,也不至于大理国、大金国、辽国、西夏国和宋朝并存。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