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强度分只有大潮和小潮,如下:
1、大潮。阴历朔(初一前后)望(十五前后)涨潮最高,落潮最低。
2、小潮。阴历上弦(初八、初九)和下弦(廿二、廿三)出现最低高潮位和最高落潮位。
按成因分
1、海潮。由月球、太阳等天体引力导致的海面水位周期性升降的现象,亦称天文潮。
2、气潮。由大气气旋和台风等强烈天气系统引起的增水现象,亦称气象潮。
3、地潮。固体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弹性-塑性形变,称为地球潮汐,又称固体潮。
海潮、气潮和地潮三者之间又互有影响。一般所说的潮汐,除特指外,均指海潮。
扩展资料
大潮、小潮形成的原因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于福江研究员介绍,潮汐主要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决定的。月球虽比太阳质量小,它的引潮力却比太阳高约2.17倍。每当月球移动到和太阳在一条直线上,两天体的引潮力就会作用于同一方向,海水的涨落必然增大。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初一、十五涨大潮”的原因。天文大潮属正常的天文潮汐现象,它的周期是18周。6年,可以提前好几年作出预报。天文大潮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引发灾害,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会构成水害。
如汛期江河水满时遇到天文大潮顶托造成洪水难以退却;如果天文大潮遇到台风登陆前后会暴发风暴潮;如果江河水位低,海潮上溯范围扩大,咸害程度加重,则形成咸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文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