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多怎么办?
推荐于2017-10-22
展开全部
烦恼不是一种折磨,仅仅是一种打扰。
打扰是由生活延及心,而折磨是由心延及命运。
与深沉的命运相比,烦恼不过是陌上的风沙,一股子一股子地刮来,有时会眯了眼,有时会乱了心,但都是一些琐碎的疼,不合时宜的乱,以及挥之难去的扰。
也像是轰隆隆的闷雷。雷声未必吓人,只是,心的小小世界里,一阵雨骤风狂过后,满地泥淖,唯此,最叫人难以招架。
连烦恼都扛不住的人,一定是没有经过命运历练的人。命运在劫难中转折,也在劫难中跌宕生姿。一个经历了命运大起大落大荣大辱的人,若依然能从容看世界,这样的人,遇烦恼只会拈花一笑。
因为烦恼实在算不上劫难。一个人,若是扛不住烦恼,才更像是人生的一场劫难。
在生命的旅途上,烦恼不过是一个个过客。过客的意思是,你可遇见千人,狰狞也好,凶恶也罢,它侵入你,却不占有你,只影响你的心情指数,却不左右你的人生轨迹。也许,会让你迷惘一阵子,纠结一阵子,甚至恶心一阵子,然后,化风,化水,化烟云,四散了去。
最终,过尽千帆,沧海无痕。
人活一辈子,谁都会遇上烦恼。佛普度众生,佛也有自己的烦恼。一个人的强大,其实就是从烦恼中拔腿的能力。跟烦恼缠斗一辈子,最终发现,你卓然挺立的地方,恰恰是烦恼地,而不是温柔乡。
所以,烦恼来的时候,不要怨,也无须烦。它扰乱你,也成全你。烦恼更像是每个人的影子,有时候了然全无,是因为心沐浴在了阳光里,而有时候痛苦,也只是因为,你的影子,叠合在了他人的影子里,剥离不出来。
了断一段烦恼,可快刀斩乱麻,却也难免如抽刀断水。烦恼绵延,有时是它难缠,有时是你不放,有时是少一点了的智慧,有时是缺一些断的机缘。
距离,可以了结最难缠的烦恼。因为,再坚硬的烦恼,也有熬不过的时光。当一个烦恼人,稀里糊涂地轻松和逍遥了,一定是时光暗度陈仓,帮助了他。
当然了,空间上的距离也最是奇妙。隔着远远的距离看烦恼,烦恼什么都不是。有时候,看似烦恼纠缠着我们不离不弃,实则我们缠着烦恼没完没了。当我们远离了烦恼,不是烦恼没了,而是心的空间一下子变大了,盛下了更多美好的东西。
此时愉悦,是因为终于遇到了从前的自己。
每一片烦恼的影子里,都会站着一个他人。追根溯源,你烦的是这个人,恼的是与之有关的事。最顽固的烦恼是,后来,这个人也遁去了,没了踪影,还要跟自己过不去,缠斗个不休。这样的烦恼最是无药可治。
这时候,不妨分解出另一个自己来,嘲笑一番,辱骂一番,与心生魔障的这个自己决裂。有些烦恼,需要我们痛快淋漓地决斗一次,完败另一个自己。
有烦恼,说明生活想欺负你了。或许,它是怕你被没有波澜的日子宠坏吧。其实,有时候,不妨就任它来欺负一番。
又能怎地?
敞开心扉
仔细体味一下我们的现实生活,其实原来是有许多快乐的理由,但我们经常因一些错误的观点和看法,过于幻想和挑剔,而不能愉快地度过每一天,甚至抛弃了生活中的乐趣。环顾我们的周围,总是有一些人对一切事物漠不关心,整日郁郁寡欢,如同世界末日来临。“不想”,“不感兴趣”是他们对每件事的回应。又听到太多的人说:这个世界容不下我,领导、同事、朋友乃至亲人都不了解我——又烦又没劲!
生活到底是沉重的?还是轻松的?这全依赖于我们怎么去看待它。生活中会遇到各种烦恼,如果你摆脱不了它,那它就会如影随形地伴随在你左右,生活就成了一副重重的担子。“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太阳不是每日都照常升起吗?”放下烦恼和忧愁,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简单。
放下烦恼,实际上就是找到适合自己排解压抑,释放身心的方式。
比如练习微笑,不是机械地挪动你的面部表情,而是努力改变你的心态,调节你的心情。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坦然地面对厄运,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学会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阳光就会流进心里来,驱走恐惧,驱走黑暗,驱走所有的阴霾。[3]
修行
修行,又叫禅修,巴利语叫bhàvanà。 bhàvanà是什么意思呢?是培育!培育什么呢?培育戒、定、慧!戒是指道德、品行。定是指心的平静。慧,是智慧。大家认为道德品行是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道德败坏,还是喜欢品德高尚呢?内心的平静是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烦躁,还是喜欢心平静呢?有智慧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智慧,还是喜欢愚痴呢?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样:
第一、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第二、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第三、修慧——培育智慧。
这三种方法是一种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所以,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不外乎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智慧。
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说想断就断、轻而易举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而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 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 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 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一、想要去除违犯性烦恼,必须持戒,培育道德品行。道德品行很重要。道德品行虽然不能防范一个人的心,但能规范一个人的行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就不去做;有些事情可以做,就应该去做。
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好品德、良善的行为、佛教的行为准则等。是从“戒”的原意来看,它是主动地培育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善的品德、素养。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甚至是伤天害理、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就不会做对他人会带来伤害、对自己会受到良心谴责的事情。
例如: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不应该杀生。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贪生怕死;自己不喜欢被人伤害、被人杀害,为什么要对其他的众生施暴、要杀害别人呢?正是因为自己不希望受伤害、被杀害,所以不应该伤害、杀害其他众生。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自己不希望所拥有的财物被偷、被抢,所以不应该去偷、去抢、去占有别人的财物。自己希望有个幸福的家庭,维持家庭的和谐,夫妻和睦相处,所以不应该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拈花惹草、红杏出墙。自己不喜欢被别人欺骗,希望自己所讲的事情被别人相信,所以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应当说假话、骗人的话。
总之,当一个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有了品德、戒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会成为违犯性烦恼的奴隶。通过持戒、培育品德,可以去除违犯性的烦恼。
二、想要去除困扰性烦恼,去除内心的烦乱,就应该修定。定是什么意思呢?定就是内心的平静。佛陀曾教导我们很多让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业处”,即心工作的地方,让心通过专注于单一的目标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为什么让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就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呢?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个人没有工作,他就可能游手好闲,甚至到处惹事生非。如果帮他找一份工作,让他安下心来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会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了。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引导方向,它就会随顺着自己的喜好,追逐欲乐、飘浮不定。让它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它就能够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从事心灵工作的,教我们如何引导这颗心、善用这颗心,让它朝好的方向、善的方向发展。
在这里,我想教大家两种修定的方法,让我们的心专注于特定的目标来培育平静。
第一种方法叫入出息念,即通过专注呼吸来培育定力。当你回到家之后,可以抽一个时间段,半个小时、四十五分钟或者一个小时都可以。在这个时间段里,不要看电视,不要开电脑,把手机、电话都关掉,找个安静的地方,例如自己的房间、书房坐下来。找一个舒适的坐垫坐着,垫大约高四指,或者更高一点,把臀部垫高一点,这样的话可以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而且容易坐得久。然后保持上身正直,不要弯腰、驼背,也不要绷得太直,要自然地平直。
轻轻地闭上眼睛,然后全身放松,让身体处于轻松、自然、舒服、适合禅修的状态。这个时候,应当暂时放下公司的事务,暂时放下生活的烦扰,暂时放下家庭的琐事,把妄念纷飞的心收回来,不要追忆过去,也不要计划未来,把所有跟禅修无关的东西、外缘都先放下,决意回到当下,回到这一刻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当身心都处于自然、轻松、舒适的状态之后,再把心念确立在鼻头、人中或嘴唇上方这一带区域,尝试去觉知自己的呼吸。
不要跟着呼吸进到体内,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体外;不要注意呼吸的柔软、细滑、轻盈、流动、热、冷、推动等感觉,也不要用眼睛去“看”呼吸,只是让心觉知进出于鼻端、人中这一带区域的呼吸就行了。
觉知呼吸其实是很简单、很单纯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呼吸,呼吸无时无刻都在,只是我们一直都忽略它而已。要觉知呼吸,无须造作,无须刻意,只须尝试去知道、去关心一直都在这里的呼吸就行了。
这是通过专注呼吸来使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只要你能经常学习关注你的呼吸,你将会发现:你的情绪更容易控制了,你的内心更容易平静了。
接着再为大家简单地讲一讲散播慈爱的方法。什么叫做散播慈爱呢?就是学会祝福他人,祝愿他人开心、快乐。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闭上眼睛,先祝福自己,希望自己开心,希望自己快乐,要用心感受自己真正地开心、真正地快乐。如果感受自己的快乐有点困难,那可以回想自己过去曾经做过的一件令你很开心的事情,例如帮助他人、乐善好施等,然后感受当时的快乐,并把这种快乐维持下去。
这样做大概几分钟之后,再选一位你很恭敬、很尊重的人作为散播慈爱的对象,例如你的老师、对你有恩的人等,但必须是同性,异性是不适合的。将你的祝福发出去,用心去祝愿这位善人快乐、幸福,用心去感受对方真的很快乐、很幸福!可以将慈爱散播出去后,就这样尽可能持续地维持下去。
能够对恭敬的人散播慈爱后,可以继续祝福其他恭敬的人,然后祝福你的家人,祝福你的朋友,祝福公司的同事,祝福所有的人,包括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乃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这就是慈爱!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你的心必定是快乐的、喜悦的、平静的、柔软的、宽广的。她可以很有效地消除烦躁、不安、忧愁、怨恨、不满等情绪。要经常地学习散播慈爱,经常地学会祝福他人。当你拥有了慈爱,当慈爱成为你内心的素质之后,你将会发现:不但你的心情改变了,你的性格改变了,连你身边的人、周围的世界也都改变了!
无论是觉知呼吸,还是散播慈爱都不难做到,大家都应该尝试去做。不仅在特定的时间段可以练习,在平时有空时也可以练习。例如回到公司后,如果离上班的时间还早,可以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闭上眼睛,先放松一下身心,接着觉知自己的呼吸……还有其他很多种业处,虽然专注的目标有所不同,但方法都大同小异,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指脑瓜转得快,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场、官场、战场能打败对手,青云直上。这些能力只能叫才华或聪明,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够了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
我们需要用智慧来了解这副的身心,了解到我们的身心无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和意所构成。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即五种感官,它们构成了这个肉体之身(色身)。意呢,有六种,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识分别认知六种对象: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各种现象(法所缘)。眼识能见到颜色,耳朵能听到声音,鼻子能闻到气味,舌头能尝到味道,身体能碰触到触觉,意识能思维各种现象。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这六种对象的互动。
当我们看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好听的声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时,很容易生起贪心,想要追求这些东西。当心接触到不喜欢的对象时,心会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由于不了解外境的本质,这叫做痴。贪嗔痴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烦恼。
我们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来了解身心是如何构成的?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在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善心,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不善心?应当如何培育善心,如何避免不善心?
了解身心之后,还必须进一步追查造成身心之因、生命之因。有果必有因。生命作为一种结果,必定有其因的。为什么会有生命呢?因为有烦恼,有贪爱、有追求,想要这东西、想要那东西,于是会采取行动。这些行为表现在道德上称为善业或不善业。当这些善业或不善业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就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果报。我们的这副身心、每天所遭遇的境遇,就是自己行为的结果。亦即是说,命运的好坏是靠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是自己行为的承担者。同时,我们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了知身心与身心之因后,还必须观照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包括身心在内的世间所有现象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地生灭变易着,这称为“无常”。万物都在遭受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因为无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所谓的“自我”、“灵魂”、“实体”、“本体”存在,这称为“无我”。
如此用无常、苦、无我的智慧来观照一切的世间,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通过观智如此透彻地观照,当他的智慧成熟时,就可以断除烦恼、解脱一切苦。
因此,通过持戒,能去除第一种最粗层次的违犯性烦恼。通过修定,能进一步去除第二种困扰性烦恼。通过修慧,能彻底去除第三种潜伏性烦恼。所有的烦恼,皆可以通过培育戒、定、慧来解决、断除。
修学佛教的目标是为了断除烦恼,断除烦恼的方法不外乎戒定慧三学。
打扰是由生活延及心,而折磨是由心延及命运。
与深沉的命运相比,烦恼不过是陌上的风沙,一股子一股子地刮来,有时会眯了眼,有时会乱了心,但都是一些琐碎的疼,不合时宜的乱,以及挥之难去的扰。
也像是轰隆隆的闷雷。雷声未必吓人,只是,心的小小世界里,一阵雨骤风狂过后,满地泥淖,唯此,最叫人难以招架。
连烦恼都扛不住的人,一定是没有经过命运历练的人。命运在劫难中转折,也在劫难中跌宕生姿。一个经历了命运大起大落大荣大辱的人,若依然能从容看世界,这样的人,遇烦恼只会拈花一笑。
因为烦恼实在算不上劫难。一个人,若是扛不住烦恼,才更像是人生的一场劫难。
在生命的旅途上,烦恼不过是一个个过客。过客的意思是,你可遇见千人,狰狞也好,凶恶也罢,它侵入你,却不占有你,只影响你的心情指数,却不左右你的人生轨迹。也许,会让你迷惘一阵子,纠结一阵子,甚至恶心一阵子,然后,化风,化水,化烟云,四散了去。
最终,过尽千帆,沧海无痕。
人活一辈子,谁都会遇上烦恼。佛普度众生,佛也有自己的烦恼。一个人的强大,其实就是从烦恼中拔腿的能力。跟烦恼缠斗一辈子,最终发现,你卓然挺立的地方,恰恰是烦恼地,而不是温柔乡。
所以,烦恼来的时候,不要怨,也无须烦。它扰乱你,也成全你。烦恼更像是每个人的影子,有时候了然全无,是因为心沐浴在了阳光里,而有时候痛苦,也只是因为,你的影子,叠合在了他人的影子里,剥离不出来。
了断一段烦恼,可快刀斩乱麻,却也难免如抽刀断水。烦恼绵延,有时是它难缠,有时是你不放,有时是少一点了的智慧,有时是缺一些断的机缘。
距离,可以了结最难缠的烦恼。因为,再坚硬的烦恼,也有熬不过的时光。当一个烦恼人,稀里糊涂地轻松和逍遥了,一定是时光暗度陈仓,帮助了他。
当然了,空间上的距离也最是奇妙。隔着远远的距离看烦恼,烦恼什么都不是。有时候,看似烦恼纠缠着我们不离不弃,实则我们缠着烦恼没完没了。当我们远离了烦恼,不是烦恼没了,而是心的空间一下子变大了,盛下了更多美好的东西。
此时愉悦,是因为终于遇到了从前的自己。
每一片烦恼的影子里,都会站着一个他人。追根溯源,你烦的是这个人,恼的是与之有关的事。最顽固的烦恼是,后来,这个人也遁去了,没了踪影,还要跟自己过不去,缠斗个不休。这样的烦恼最是无药可治。
这时候,不妨分解出另一个自己来,嘲笑一番,辱骂一番,与心生魔障的这个自己决裂。有些烦恼,需要我们痛快淋漓地决斗一次,完败另一个自己。
有烦恼,说明生活想欺负你了。或许,它是怕你被没有波澜的日子宠坏吧。其实,有时候,不妨就任它来欺负一番。
又能怎地?
敞开心扉
仔细体味一下我们的现实生活,其实原来是有许多快乐的理由,但我们经常因一些错误的观点和看法,过于幻想和挑剔,而不能愉快地度过每一天,甚至抛弃了生活中的乐趣。环顾我们的周围,总是有一些人对一切事物漠不关心,整日郁郁寡欢,如同世界末日来临。“不想”,“不感兴趣”是他们对每件事的回应。又听到太多的人说:这个世界容不下我,领导、同事、朋友乃至亲人都不了解我——又烦又没劲!
生活到底是沉重的?还是轻松的?这全依赖于我们怎么去看待它。生活中会遇到各种烦恼,如果你摆脱不了它,那它就会如影随形地伴随在你左右,生活就成了一副重重的担子。“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太阳不是每日都照常升起吗?”放下烦恼和忧愁,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简单。
放下烦恼,实际上就是找到适合自己排解压抑,释放身心的方式。
比如练习微笑,不是机械地挪动你的面部表情,而是努力改变你的心态,调节你的心情。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坦然地面对厄运,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学会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阳光就会流进心里来,驱走恐惧,驱走黑暗,驱走所有的阴霾。[3]
修行
修行,又叫禅修,巴利语叫bhàvanà。 bhàvanà是什么意思呢?是培育!培育什么呢?培育戒、定、慧!戒是指道德、品行。定是指心的平静。慧,是智慧。大家认为道德品行是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道德败坏,还是喜欢品德高尚呢?内心的平静是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烦躁,还是喜欢心平静呢?有智慧好还是不好啊?大家喜欢智慧,还是喜欢愚痴呢?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样:
第一、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第二、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第三、修慧——培育智慧。
这三种方法是一种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所以,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不外乎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智慧。
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说想断就断、轻而易举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而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 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 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 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一、想要去除违犯性烦恼,必须持戒,培育道德品行。道德品行很重要。道德品行虽然不能防范一个人的心,但能规范一个人的行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就不去做;有些事情可以做,就应该去做。
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好品德、良善的行为、佛教的行为准则等。是从“戒”的原意来看,它是主动地培育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善的品德、素养。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甚至是伤天害理、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就不会做对他人会带来伤害、对自己会受到良心谴责的事情。
例如: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不应该杀生。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贪生怕死;自己不喜欢被人伤害、被人杀害,为什么要对其他的众生施暴、要杀害别人呢?正是因为自己不希望受伤害、被杀害,所以不应该伤害、杀害其他众生。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自己不希望所拥有的财物被偷、被抢,所以不应该去偷、去抢、去占有别人的财物。自己希望有个幸福的家庭,维持家庭的和谐,夫妻和睦相处,所以不应该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拈花惹草、红杏出墙。自己不喜欢被别人欺骗,希望自己所讲的事情被别人相信,所以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应当说假话、骗人的话。
总之,当一个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有了品德、戒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会成为违犯性烦恼的奴隶。通过持戒、培育品德,可以去除违犯性的烦恼。
二、想要去除困扰性烦恼,去除内心的烦乱,就应该修定。定是什么意思呢?定就是内心的平静。佛陀曾教导我们很多让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业处”,即心工作的地方,让心通过专注于单一的目标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为什么让心专注于单一的目标就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呢?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个人没有工作,他就可能游手好闲,甚至到处惹事生非。如果帮他找一份工作,让他安下心来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会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了。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引导方向,它就会随顺着自己的喜好,追逐欲乐、飘浮不定。让它专注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它就能够逐渐平静下来。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佛教是从事心灵工作的,教我们如何引导这颗心、善用这颗心,让它朝好的方向、善的方向发展。
在这里,我想教大家两种修定的方法,让我们的心专注于特定的目标来培育平静。
第一种方法叫入出息念,即通过专注呼吸来培育定力。当你回到家之后,可以抽一个时间段,半个小时、四十五分钟或者一个小时都可以。在这个时间段里,不要看电视,不要开电脑,把手机、电话都关掉,找个安静的地方,例如自己的房间、书房坐下来。找一个舒适的坐垫坐着,垫大约高四指,或者更高一点,把臀部垫高一点,这样的话可以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而且容易坐得久。然后保持上身正直,不要弯腰、驼背,也不要绷得太直,要自然地平直。
轻轻地闭上眼睛,然后全身放松,让身体处于轻松、自然、舒服、适合禅修的状态。这个时候,应当暂时放下公司的事务,暂时放下生活的烦扰,暂时放下家庭的琐事,把妄念纷飞的心收回来,不要追忆过去,也不要计划未来,把所有跟禅修无关的东西、外缘都先放下,决意回到当下,回到这一刻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当身心都处于自然、轻松、舒适的状态之后,再把心念确立在鼻头、人中或嘴唇上方这一带区域,尝试去觉知自己的呼吸。
不要跟着呼吸进到体内,也不要跟着呼吸出到体外;不要注意呼吸的柔软、细滑、轻盈、流动、热、冷、推动等感觉,也不要用眼睛去“看”呼吸,只是让心觉知进出于鼻端、人中这一带区域的呼吸就行了。
觉知呼吸其实是很简单、很单纯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呼吸,呼吸无时无刻都在,只是我们一直都忽略它而已。要觉知呼吸,无须造作,无须刻意,只须尝试去知道、去关心一直都在这里的呼吸就行了。
这是通过专注呼吸来使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只要你能经常学习关注你的呼吸,你将会发现:你的情绪更容易控制了,你的内心更容易平静了。
接着再为大家简单地讲一讲散播慈爱的方法。什么叫做散播慈爱呢?就是学会祝福他人,祝愿他人开心、快乐。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闭上眼睛,先祝福自己,希望自己开心,希望自己快乐,要用心感受自己真正地开心、真正地快乐。如果感受自己的快乐有点困难,那可以回想自己过去曾经做过的一件令你很开心的事情,例如帮助他人、乐善好施等,然后感受当时的快乐,并把这种快乐维持下去。
这样做大概几分钟之后,再选一位你很恭敬、很尊重的人作为散播慈爱的对象,例如你的老师、对你有恩的人等,但必须是同性,异性是不适合的。将你的祝福发出去,用心去祝愿这位善人快乐、幸福,用心去感受对方真的很快乐、很幸福!可以将慈爱散播出去后,就这样尽可能持续地维持下去。
能够对恭敬的人散播慈爱后,可以继续祝福其他恭敬的人,然后祝福你的家人,祝福你的朋友,祝福公司的同事,祝福所有的人,包括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乃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这就是慈爱!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你的心必定是快乐的、喜悦的、平静的、柔软的、宽广的。她可以很有效地消除烦躁、不安、忧愁、怨恨、不满等情绪。要经常地学习散播慈爱,经常地学会祝福他人。当你拥有了慈爱,当慈爱成为你内心的素质之后,你将会发现:不但你的心情改变了,你的性格改变了,连你身边的人、周围的世界也都改变了!
无论是觉知呼吸,还是散播慈爱都不难做到,大家都应该尝试去做。不仅在特定的时间段可以练习,在平时有空时也可以练习。例如回到公司后,如果离上班的时间还早,可以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闭上眼睛,先放松一下身心,接着觉知自己的呼吸……还有其他很多种业处,虽然专注的目标有所不同,但方法都大同小异,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指脑瓜转得快,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场、官场、战场能打败对手,青云直上。这些能力只能叫才华或聪明,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够了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
我们需要用智慧来了解这副的身心,了解到我们的身心无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和意所构成。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即五种感官,它们构成了这个肉体之身(色身)。意呢,有六种,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识分别认知六种对象: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各种现象(法所缘)。眼识能见到颜色,耳朵能听到声音,鼻子能闻到气味,舌头能尝到味道,身体能碰触到触觉,意识能思维各种现象。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这六种对象的互动。
当我们看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好听的声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时,很容易生起贪心,想要追求这些东西。当心接触到不喜欢的对象时,心会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由于不了解外境的本质,这叫做痴。贪嗔痴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烦恼。
我们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来了解身心是如何构成的?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在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善心,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不善心?应当如何培育善心,如何避免不善心?
了解身心之后,还必须进一步追查造成身心之因、生命之因。有果必有因。生命作为一种结果,必定有其因的。为什么会有生命呢?因为有烦恼,有贪爱、有追求,想要这东西、想要那东西,于是会采取行动。这些行为表现在道德上称为善业或不善业。当这些善业或不善业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就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果报。我们的这副身心、每天所遭遇的境遇,就是自己行为的结果。亦即是说,命运的好坏是靠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是自己行为的承担者。同时,我们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了知身心与身心之因后,还必须观照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包括身心在内的世间所有现象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地生灭变易着,这称为“无常”。万物都在遭受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因为无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所谓的“自我”、“灵魂”、“实体”、“本体”存在,这称为“无我”。
如此用无常、苦、无我的智慧来观照一切的世间,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通过观智如此透彻地观照,当他的智慧成熟时,就可以断除烦恼、解脱一切苦。
因此,通过持戒,能去除第一种最粗层次的违犯性烦恼。通过修定,能进一步去除第二种困扰性烦恼。通过修慧,能彻底去除第三种潜伏性烦恼。所有的烦恼,皆可以通过培育戒、定、慧来解决、断除。
修学佛教的目标是为了断除烦恼,断除烦恼的方法不外乎戒定慧三学。
展开全部
人生一世,要经历许多人,许多事,面对许多困难。处理不了的问题多了,变成了烦恼,烦恼多,实属正常。如何化解烦恼呢?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面对困难,坚强,执着去解决困难的能力。压力随时都有,只是人们各有各的能力,世上的人,都使出浑身解数来解决自己面对的困难。但是,个人的能力有时是有限的。当我们处理不了了,莫不如放松自己,散步,找朋友聊天,做做体育活动等等,转移注意力,减轻内心也就是大脑的负担。虽然,压力和困难还在,但是,烦恼却是自己给自己的。所以,在经历了很多人,很多事,遇到并处理了很多困难以后,我们成熟了,面对压力,我们有了很多能力来释放和化解了。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暂时搁置,待身心得到休息了,再去处理吧。别让没必要的烦恼再给自己多加一重压力了。累了的时候,也就是烦恼多的时候,送你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她去吧。”因为,对于我们面前的一切人和事,我们已经努力的去处理和解决了,已经在不断的提升自己了,而自己的能力又很有限,那就让烦恼随她去吧。自己解决不了,就找朋友帮忙,不然,就让自己休息过后再去处理。总带着劳累的大脑和疲惫的身体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烦恼由心生。养心是关键。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坎坷以后,我们慢慢会发现,有些事,我们处理不了,即使是努力了,再努力也处理不了。那莫不如,放开些。轻松自在,面带笑容的去迎接一次次的人生挑战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烦恼,有时候是人多想了.总是想到一些将来会发生的事情,这对一个人的心理就形成了压力.何必思考一些不可预测的事情呢?
缓解压力的方法:大声吼1到2分钟将心里的怨气发泄出来;再坐在沙发上静静地听轻音乐15分钟,你就会觉得心里舒服多了。或者你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向家人或好朋友倾诉,你也能得到解脱。
平时应该多听音乐,让优美的乐曲来化解精神的疲惫。轻快、舒畅的音乐不仅能给人美的熏陶和享受,而且还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有效放松。开怀大笑是消除精神压力的最佳方法,你就忘掉忧虑,笑口常开。你还应该有意识的放慢生活节奏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即使做错了事,也不要责备自已,这有利于人的心理平衡,同时也有助于舒缓人的精神压力。勇敢地面对现实,不要害伯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不能正确处理事务。
你要广交朋友,经常找朋友聊天,推心置腹的交流或倾述不但可增强友谊和信任,更能使你精神舒畅,烦恼尽消。
缓解压力的方法:大声吼1到2分钟将心里的怨气发泄出来;再坐在沙发上静静地听轻音乐15分钟,你就会觉得心里舒服多了。或者你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向家人或好朋友倾诉,你也能得到解脱。
平时应该多听音乐,让优美的乐曲来化解精神的疲惫。轻快、舒畅的音乐不仅能给人美的熏陶和享受,而且还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有效放松。开怀大笑是消除精神压力的最佳方法,你就忘掉忧虑,笑口常开。你还应该有意识的放慢生活节奏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即使做错了事,也不要责备自已,这有利于人的心理平衡,同时也有助于舒缓人的精神压力。勇敢地面对现实,不要害伯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不能正确处理事务。
你要广交朋友,经常找朋友聊天,推心置腹的交流或倾述不但可增强友谊和信任,更能使你精神舒畅,烦恼尽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去念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想不开就不想,得不到就不要,放下包袱,丢掉一切烦恼,开心过好每一天。
追问
谢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