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来讲,整个欧洲音乐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哪一部著作
追溯到《格里高利圣咏》。是西方教会单声圣歌的主要传统,是一种单声部、无伴奏的罗马天主教宗教音乐。格里高利圣咏主要是在第9世纪和第10世纪,法兰克人到达西欧和中欧期间发展起来,后来继续有所增加和编写。
通常人们认为是教皇葛雷哥利一世 (Pope Gregory I)发明了格里高利圣咏,但学者们认为是在后来的加洛林王朝时期,综合了罗马圣咏和高卢圣咏而形成。
扩展资料:
基督教成为官方宗教后,很快在各地广泛传播,随之而来的礼拜仪式也逐渐形成规模和系统,但各地的礼拜形式及其音乐部分——圣咏各具地方色彩(如一百个人演哈姆雷特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罗马的古罗马圣咏(Old Roman chant)——是罗马最古老的圣咏,它与后来成形的格里高利圣咏之间,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格罗夫音乐辞典中有一个词条是Gregorian and Old Roman chant,其中较为详细的探讨了两者的关系问题;安布罗斯圣咏来自于米兰。
《格力高圣咏》。
欧洲音乐起源于四、五世纪的圣咏(chant),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格里高利圣咏和更古老的安布罗西圣咏(后者仍在米兰的教堂中使用)。
圣咏只限于在教堂中由唱诗班演唱,没有乐器伴奏,是纯粹的单音音乐(不分声部,大家都唱一样的旋律),分为利底亚、弗里几亚等四种调式及其变格调式。
扩展资料:
格力高圣咏的由来:
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为了统一教会仪式中的音乐,将教会礼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整理成一本《唱经歌曲》(即“圣咏”),共收集整理了三千多首歌曲,它后来就被人们称做“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只用人声,歌词采用拉丁文,不用器乐伴奏。
格里高利圣咏没有和声和对位,旋律简单,不用变化音和装饰音,音域也很窄,一般不超过八度。虽然它的旋律没有明显的节奏重音,速度徐缓,但较好地配合了拉丁文歌词的抑扬顿挫。
格里高利圣咏原来是没有记谱的,而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播。后来,由于圣咏数目的增多而需要给演唱者提示不同旋律的轮廓,于是就逐渐产生了简单的记谱。
意义:
格里高利圣咏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古希腊、希伯莱、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的音乐,因此,它使我们了解了已失传的古代地中海地区的音乐文化。同音,格里高利圣咏也孕育了西方一千多年来的音乐艺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力高圣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洲音乐
《荷马史诗》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荷马史诗》以扬抑格六音部写成,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西方学者将其作为史料去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和迈锡尼文明。《荷马史诗》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