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编写故事
推荐于2017-12-16 · 知道合伙人生活技巧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怎样写故事
一、如何突出情节
情节就是事件的细节经过,是矛盾生成、发展、解决的过程。上海故事大王黄宣林说:“情节是人物行动的轨迹,是故事的生命,听众喜欢听故事,说到底是听情节。故事是‘动’的文学,这个动是外形的‘动’,不是内心的‘动’,内心的动是书面文学。谁站在台上专门讲张三怎么想,李四怎么想,他一定‘站’不下去。”黄宣林的这段话对我们理解故事情节的重要性很有帮助。当前,一些故事作品出现淡化情节的倾向,有的作品故事不像故事,小说不像小说,散文不像散文,故事口头文学的特征大大弱化,这一点须引起注意。
突出情节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情节要清晰。为了使故事情节清晰,要求故事线索单一,情节紧凑,层次分明。要有一个能够贯穿到底的线索,所谓“一竿子插到底”,不脱节,不松散,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故事的人物不宜过多,应当尽量减少人物静态的对话、描写、议论。有些故事,看了多遍,总是记不住,讲不出,为什么?究其原因就是情节不突出或者情节不单纯、不简洁、不清晰。正如《故事会》常务副主编吴伦说的:“一流故事大家讲,二流故事自己讲,三流故事不能讲。”这“记不住,讲不出”的故事只能算三流故事了。
二是情节要有跌宕。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故事,要求情节单一、清晰、紧凑,并不等于记流水帐式的情节,而是要通过简单的线索表达复杂的情节。有一句话叫“文似观山不喜平”,如果把故事的单线比喻成一条小河,那么它不是从头可以见到尾的小河,而应该有曲折、跌宕、起伏,没有跌宕就没有波澜,没有丰采。故事的情节说到底是人物、事件的情节,不能用对话代替情节,不能没有细节的情节,更不能松松垮垮、婆婆妈妈与主题无关的情节。
三是强调突出情节并不否定人物的刻画描写,故事对人物的刻画描写是动态的,要“动中见人”。《故事会》何主编在2001年昆明笔会上说:“人物性格的塑造要下大力气,如果用两个手来形容,更有力的右手应该抓人物性格塑造,左手抓思想性,抓主题。”故事会资深编辑陈忠朝说:“要按照听觉习惯来组织情节,并不是否定人物的刻画描写,但要动态描写,人物要‘动’起来,‘活’起来,哪怕是讲话也要有动作,动中见人。”这就是说,要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来刻画塑造,用情节表现人物,以人物推动情节。
二、如何获取故事核
故事核就是故事的核心情节,也就是所谓的“点子”,戏剧上称之为包袱。没有好“点子”,就写不出好故事,《故事会》副主编姚自豪老师说:“超常的故事核,是故事精彩的要求,十个素材不如一个好的故事核。”有些故事洋洋洒洒数千言,情节也清晰,语言也不错,编辑就是不用,为啥?故事核很一般,没有精彩之处。编辑看稿子很快,他们一般只看故事核,故事核不行,就“枪毙”了。
有一句话叫:“金点子”可遇而不可求,这说明“点子”的获得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其实故事核——也就是“点子”的获取,也是有“章”可循的。
一是在“高于生活”上下功夫。有一次我们乡政府的小车掉进河里,乘员砸破玻璃,死里逃生,许多朋友对我说,这事你又可以写故事了,但在我看来这是一起很普通的车祸,或许它在一个乡、一个县范围内是稀罕的,但在全国,这类车祸就多如牛毛了,如果把这起车祸写成故事,读者看了肯定要骂娘。正如笔友山西故事家徐洋老师说的:“老百姓在生活中已经很艰苦,读故事就是为了放松,如果故事照搬生活,读者读故事等于让其重复艰苦的生活,这是一种‘罪过’”。故事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要求它与生活拉开一定距离,姚自豪老师说:“距离就是美,有美感的东西都是有所脱离社会的。”因此,要用逆向思维来寻找“超常性”、“高于生活”的故事“点子”,以夸张、变形但又切合逻辑的手法从生活中挖掘、提炼闪光的东西。
二是在生活的事件中提炼故事核。生活是个万花筒,生活中处处有 “点子”,有一句话说得好: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大量的事件经过“拔高”都有可能成为“金点子”,“金点子”离我们的想像往往只一步之遥,比如,有一个讽刺小农“绝对平均主义”的故事,说有个生产队解体时,各种财产分完后,还剩1角钱,这1角钱怎么处置呢?如果让我们从写故事角度去思考,答案可能很多:比如抓阄,给五保户,或买一只糖果扔进水井大家享受……但都落入俗套,没有什么新意,而作者的“点子”是:队长从食杂店买了一只炮仗点着“啪”的一声,大家都听到,总没意见了。故事写到这里应该说已讽刺得淋漓尽致了,可是作者还意犹未尽,还要进一步深化主题:炮仗放完,还有一个人有意见,说这种做法不公平,他吃亏了,这人是谁?聋子。结尾处这一么一翘,可以说起了点睛作用,如果少拐了这一道“弯”,这篇故事就逊色多了。
要获得好“点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现实中的一些新奇事记录下来,形成一个素材库,经常拿出来琢磨琢磨,有时就可能跳出“火花”,获得“金点子”。正如吴伦老师所说:生活是故事的源泉,要做生活的有心
一、如何突出情节
情节就是事件的细节经过,是矛盾生成、发展、解决的过程。上海故事大王黄宣林说:“情节是人物行动的轨迹,是故事的生命,听众喜欢听故事,说到底是听情节。故事是‘动’的文学,这个动是外形的‘动’,不是内心的‘动’,内心的动是书面文学。谁站在台上专门讲张三怎么想,李四怎么想,他一定‘站’不下去。”黄宣林的这段话对我们理解故事情节的重要性很有帮助。当前,一些故事作品出现淡化情节的倾向,有的作品故事不像故事,小说不像小说,散文不像散文,故事口头文学的特征大大弱化,这一点须引起注意。
突出情节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情节要清晰。为了使故事情节清晰,要求故事线索单一,情节紧凑,层次分明。要有一个能够贯穿到底的线索,所谓“一竿子插到底”,不脱节,不松散,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故事的人物不宜过多,应当尽量减少人物静态的对话、描写、议论。有些故事,看了多遍,总是记不住,讲不出,为什么?究其原因就是情节不突出或者情节不单纯、不简洁、不清晰。正如《故事会》常务副主编吴伦说的:“一流故事大家讲,二流故事自己讲,三流故事不能讲。”这“记不住,讲不出”的故事只能算三流故事了。
二是情节要有跌宕。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故事,要求情节单一、清晰、紧凑,并不等于记流水帐式的情节,而是要通过简单的线索表达复杂的情节。有一句话叫“文似观山不喜平”,如果把故事的单线比喻成一条小河,那么它不是从头可以见到尾的小河,而应该有曲折、跌宕、起伏,没有跌宕就没有波澜,没有丰采。故事的情节说到底是人物、事件的情节,不能用对话代替情节,不能没有细节的情节,更不能松松垮垮、婆婆妈妈与主题无关的情节。
三是强调突出情节并不否定人物的刻画描写,故事对人物的刻画描写是动态的,要“动中见人”。《故事会》何主编在2001年昆明笔会上说:“人物性格的塑造要下大力气,如果用两个手来形容,更有力的右手应该抓人物性格塑造,左手抓思想性,抓主题。”故事会资深编辑陈忠朝说:“要按照听觉习惯来组织情节,并不是否定人物的刻画描写,但要动态描写,人物要‘动’起来,‘活’起来,哪怕是讲话也要有动作,动中见人。”这就是说,要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来刻画塑造,用情节表现人物,以人物推动情节。
二、如何获取故事核
故事核就是故事的核心情节,也就是所谓的“点子”,戏剧上称之为包袱。没有好“点子”,就写不出好故事,《故事会》副主编姚自豪老师说:“超常的故事核,是故事精彩的要求,十个素材不如一个好的故事核。”有些故事洋洋洒洒数千言,情节也清晰,语言也不错,编辑就是不用,为啥?故事核很一般,没有精彩之处。编辑看稿子很快,他们一般只看故事核,故事核不行,就“枪毙”了。
有一句话叫:“金点子”可遇而不可求,这说明“点子”的获得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其实故事核——也就是“点子”的获取,也是有“章”可循的。
一是在“高于生活”上下功夫。有一次我们乡政府的小车掉进河里,乘员砸破玻璃,死里逃生,许多朋友对我说,这事你又可以写故事了,但在我看来这是一起很普通的车祸,或许它在一个乡、一个县范围内是稀罕的,但在全国,这类车祸就多如牛毛了,如果把这起车祸写成故事,读者看了肯定要骂娘。正如笔友山西故事家徐洋老师说的:“老百姓在生活中已经很艰苦,读故事就是为了放松,如果故事照搬生活,读者读故事等于让其重复艰苦的生活,这是一种‘罪过’”。故事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要求它与生活拉开一定距离,姚自豪老师说:“距离就是美,有美感的东西都是有所脱离社会的。”因此,要用逆向思维来寻找“超常性”、“高于生活”的故事“点子”,以夸张、变形但又切合逻辑的手法从生活中挖掘、提炼闪光的东西。
二是在生活的事件中提炼故事核。生活是个万花筒,生活中处处有 “点子”,有一句话说得好: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大量的事件经过“拔高”都有可能成为“金点子”,“金点子”离我们的想像往往只一步之遥,比如,有一个讽刺小农“绝对平均主义”的故事,说有个生产队解体时,各种财产分完后,还剩1角钱,这1角钱怎么处置呢?如果让我们从写故事角度去思考,答案可能很多:比如抓阄,给五保户,或买一只糖果扔进水井大家享受……但都落入俗套,没有什么新意,而作者的“点子”是:队长从食杂店买了一只炮仗点着“啪”的一声,大家都听到,总没意见了。故事写到这里应该说已讽刺得淋漓尽致了,可是作者还意犹未尽,还要进一步深化主题:炮仗放完,还有一个人有意见,说这种做法不公平,他吃亏了,这人是谁?聋子。结尾处这一么一翘,可以说起了点睛作用,如果少拐了这一道“弯”,这篇故事就逊色多了。
要获得好“点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现实中的一些新奇事记录下来,形成一个素材库,经常拿出来琢磨琢磨,有时就可能跳出“火花”,获得“金点子”。正如吴伦老师所说:生活是故事的源泉,要做生活的有心
展开全部
对于编写故事,其实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的。如何编写一个好故事有许多讲究的地方。具体如何去做要自己去摸索,这样编写出来的故事才好看。个人一些编写故事的经历:第一次被一本故事书感动到,是在高中,看完后我合上书,画面里的人物如何一个个在我脑海中蹦出来,热泪盈眶,很是感动。突然就有个念头在我心里发了芽,将来我也想写书,编写好看的故事,可以感动人的故事。常常在放学以后,我就趴在桌上写小说,写一个个短故事,虽然稚嫩,但那种突然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感觉真棒,好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似的。现在想想,挺幸运的,十几岁知道如何就发掘了自己爱好编写故事,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还实现了。有多少人是活到半辈子还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做什么的呢?一定也有很多。所以对于自己的幸运,我一直心存感激。同时,也很谢谢一路陪着我的你们。不管你们是怎么认识我的,从哪里看见我的文字,我编写的故事,都很谢谢你们没有离开我。每当我看见有读者说,关注我很久了,我的每一篇文章都读过,而且总能带给TA一些安慰和帮助的时候,我就特别满足。原来我的文字是有力量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命题方法
报考导演艺术类的考生在参加面试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编故事的项目要考。重点要看考生的想象力,生活阅历和知识面的宽阔程度;同时也看考生讲故事时的表现力,包括语言表现力、手势体态表现力等。这是一项综合的考试。编故事的考试可能有几种命题的方法。
概念命题:
概念命题,是指以一个词语概念为题请考生编故事。
命题的词语有的形象性很强。比如,一张假人民币、邻居的窗、彩票、上网、笑了三次、一次家庭晚宴、一枚铜币、大甩卖、堵车、我家窗外、一碗面条……生活中的事物随手拈来,就可以成为考试的命题。
命题的词语有的有些抽象。比如,痛苦、坚强、甜蜜、瞬息万变、轩然大波、引人入胜、尴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木难支圮厦、山外青山天外天……
接到命题后,首先要考虑的是命题的规定性在哪里?我要在哪个方向哪个领域展开?命题的内容可以是故事的起点,也可以是故事的中间,还可以是故事终点。
相比之下,形象性的命题结构故事具体直接一些,以一个具体指定的事物编的故事,可能会呼唤各种有联系的人物,有各种不同的结局和寓意;而抽象性的命题比形象性的命题可以想象的领域要宽,在一个理念下,可以寻找多种人物形象作为故事的基础来编故事。
具体命题的那个事物,可能是考生原来不了解的,应该说并不影响编故事。比如,命题是“上网”可是考生并没有上过网,他可能不大清楚什么是上网,这对于编故事来说不困难,完全可以这样讲:“有一个山区的学生,总是在报纸上看到上网的报道,可他一直不知道上网是怎么回事,他就到处去问别人。一次他到了县城……,”这样,完全可能以“询问、求知”为主线来编故事,其中将会有顺利和不顺利、有悲有喜。编故事的人自己知道多少上网的知识,就让故事里的人物知道多少,最后以“还要继续找”或者以“明天就能到网上了”为结局,作为扣题,最终还要扣在“上网”上。
形象命题:
形象命题指的是用实物、美术作品、音乐、音响、影视片断等多种艺术形象来命题。
这样的艺术形象既是故事的规定性,又对故事展开想象的引导和启发。
有一种形象命题的方式是以三件物品作为命题,或者是实物,或者是实物的图画。乍一看,作为故事的规定条件,这三样东西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面盆——鞋子一一金鱼、鲜花一一汽车一一小猫。需要通过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发展将这三样物品自然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三件物品(或者其中的一两件)当作故事的中心、关键、事件的起承转合来运用。总之缺少这三件道具,故事就不能构成,而且这三件道具是别的物品不能取代的。
不要简单地用一句两句的造句形式把三件物品套进去。不能“某人放下面盆穿上鞋子走到金鱼缸旁观看”,也不能“某人抱着一只小猫从商场出来进了汽车,慌慌张张地撞翻了一个卖鲜花的花摊”。有这样的核心构思是一件好事,但要把这样的一两句话打开,成为一个有头有尾有过程的故事。有了规定的命题,故事怎么编?编故事的时候是不是在心中把故事完全编好了再讲呢?可能时间不允许。在准备考试的时候,心中编好了的故事,形成结构提纲,并非是完善了的,一旦讲起来,肯定有变化,如果不立足于边讲边编,那么一下子卡住了,便会陷入慌张。必将有所发挥,或充实细节,或发挥扩张原先故事的走向均可。事实证明,这是个可行的办法。实际的情况是,把最先编出来的故事讲出来的时候,就会产生新的联想,然后再继续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力。
边讲边编故事,要注意记住自己已经讲过了的内容,别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
2、编故事的方法
人物和人物关系:
人物,是故事的主体,故事是人物的载体,故事是在人物身上发生的。
要根据命题中的规定想象设置人物。人物要有比较明确的个性。如果说是边想边讲故事的话,可能最先想到的是人物,然后从这个人物身上引出故事;也可能最先想出来的是一个什么事情的开头,然后再说是什么人。虽然命题给定的范围是很宽的,但也是有界定的,这种限制性、束缚性是不能没有的,想像力也是在此基础上发挥出来的才有魅力。
人物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幻的,可以是自己个人生活经历范围的,也可以想像是古人,是动物王国,是未来世界,是宇宙世界,还可以是古今时间隧道里的穿梭者,现实和虚幻世界的并行人……
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那人物之间要有反差,有矛盾,差异才能产生故事的魅力。
故事要有情节的发展:
情节,就是事情的发展过程。在故事里也就是人物,人物关系的变化发展过程。也就是沿着时间线变化,出现新情况。简单说,编出的故事要有“开头一一发展过程一一结尾”这样的过程。
有人以为故事很长才能有情节的发现,其实不然。有这样一个例子,世界上最短的小说之一这样写:
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他坐在房间里,突然听到了越来越近的脚步声和吼声……
我们看到,这么短的一个故事里,事件有了一步发展。如果再往下进行,还应该继续有进展,要么是脚步声夹杂着吼声由近而远;要么门一下子被撞开了……
什么是没有发展的故事呢?就是情节原地踏步,没有沿着时间前进。
比如:“有一个解放军战士,他入伍三年了,是个老战士,他是南方人,三年来一直在北方当兵,他个头不高,性格有点腼腆。”说了这么多话了,故事还停留在一个时间点上,没有向前发展。这样不适合短时间编故事的要求。
如果接下来故事讲到:“这个战士今天就要复员回乡了,他正在站最后一班岗。”这才是故事开始,进入故事时间线上的第一站。如果再接下去讲:“他刚上岗不一会儿,来了一位首长模样的人……”或者“他刚上岗不一会儿,发现远处有一团黑影正向自己这里移动……”,这就是故事有发展了。
当故事沿着时间顺序向前发展的时候,要注意情节的前后要有关联,后边说的故事,要和前面讲过的事情有关系。
有的有因果关系。比如,一个人把喝了一半的软饮料从汽车窗抛出去了,经过一段故事,最后发现正好损害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有的有承接关系。比如,早晨出发时,背上了背包,里面有衣服和药品。在后面的故事里就可能要有御寒或者用药的情节。
故事的表达顺序通常是从开始到结束。可在边想边编的时候,有可能先讲出了结果,然后再从头说起,讲事情的起因,倒叙的方式也常用。有的时候还会有插说成份,要注意别把插说成份说得太多,跑了题。
有人在讲故事之初,常常会说上一大段解释性的话,实在没有必要。比如,“我要讲的这个故事是一个过去的故事,这个故事曾经感动过很多人,我自己听了后十分感动,我想我讲了这个故事大家一定也会受感动的。我要讲的这个故事不是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个多么惊险的故事,这个故事既平凡又不简单……”这就太长了,浪费了所有听故事的人最初的最佳注意力,占了宝贵的考试时间,肯定会丢失相当的考分的。所以一定不要说这样解释性的话,上来第一句就该是故事的内容。
悬念:
什么是悬念呢?如果我们向高远处抛一颗石子,在石子落地之前人们会一直不安定,心是悬着的,到石子落地有声,心中才会感到踏实。故事中的悬念就像石子抛在空中那样,让人心悬着,期待着。
就是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人物的关系往相反的方向变化,事物之间发展到对立的关系,欲知而未知的愿望,都会产生强烈的悬念。比如:
在生怕惊吓的重病人旁有一个不知情的孩子正在点燃一个大鞭炮……
在火车站迎接新娘,下车的人走光了,抱着鲜花的新郎一直没有找到新娘的身影……
姐姐一直爱护弟弟,对弟弟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这次弟弟找姐姐借钱,没想姐姐就是不借……
一个战士刚刚上岗,就发现了一黑影从远处飘过来,战士握紧了手中的枪……
一位经理刚回家,电话铃就响起来了,拿起听筒一听,什么声音也没有。放下几秒钟,电话又响了,还是没有讲话的声音……
有一种编故事的考试要求考生接续故事。由若干学生一起考,老师先讲一段故事由第一个学生接着讲,讲到一定时候,老师叫停,要第二个学生接着讲,然后再由第三个学生、第四个学生继续讲下去……
这样的考试看来很难,要及时反应。其实接着讲并不难,人物、事件前面都已经讲出来了。在这样的考试中最要紧的是能够在自己讲的这一段中能够使故事有所发展,有既合乎前面已经所讲的规定情境,又要有在此基础上的新编故事。
为能够让故事有新发展,可以在自己接着讲的时候,先说改变的条件,再说故事。改变条件,可以把原来故事中的“早晨”直接讲“不知不觉天黑了”,可以让原来故事中的人物遇到了什么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少,然后就是这个人的故事了。□
报考导演艺术类的考生在参加面试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编故事的项目要考。重点要看考生的想象力,生活阅历和知识面的宽阔程度;同时也看考生讲故事时的表现力,包括语言表现力、手势体态表现力等。这是一项综合的考试。编故事的考试可能有几种命题的方法。
概念命题:
概念命题,是指以一个词语概念为题请考生编故事。
命题的词语有的形象性很强。比如,一张假人民币、邻居的窗、彩票、上网、笑了三次、一次家庭晚宴、一枚铜币、大甩卖、堵车、我家窗外、一碗面条……生活中的事物随手拈来,就可以成为考试的命题。
命题的词语有的有些抽象。比如,痛苦、坚强、甜蜜、瞬息万变、轩然大波、引人入胜、尴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木难支圮厦、山外青山天外天……
接到命题后,首先要考虑的是命题的规定性在哪里?我要在哪个方向哪个领域展开?命题的内容可以是故事的起点,也可以是故事的中间,还可以是故事终点。
相比之下,形象性的命题结构故事具体直接一些,以一个具体指定的事物编的故事,可能会呼唤各种有联系的人物,有各种不同的结局和寓意;而抽象性的命题比形象性的命题可以想象的领域要宽,在一个理念下,可以寻找多种人物形象作为故事的基础来编故事。
具体命题的那个事物,可能是考生原来不了解的,应该说并不影响编故事。比如,命题是“上网”可是考生并没有上过网,他可能不大清楚什么是上网,这对于编故事来说不困难,完全可以这样讲:“有一个山区的学生,总是在报纸上看到上网的报道,可他一直不知道上网是怎么回事,他就到处去问别人。一次他到了县城……,”这样,完全可能以“询问、求知”为主线来编故事,其中将会有顺利和不顺利、有悲有喜。编故事的人自己知道多少上网的知识,就让故事里的人物知道多少,最后以“还要继续找”或者以“明天就能到网上了”为结局,作为扣题,最终还要扣在“上网”上。
形象命题:
形象命题指的是用实物、美术作品、音乐、音响、影视片断等多种艺术形象来命题。
这样的艺术形象既是故事的规定性,又对故事展开想象的引导和启发。
有一种形象命题的方式是以三件物品作为命题,或者是实物,或者是实物的图画。乍一看,作为故事的规定条件,这三样东西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面盆——鞋子一一金鱼、鲜花一一汽车一一小猫。需要通过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发展将这三样物品自然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三件物品(或者其中的一两件)当作故事的中心、关键、事件的起承转合来运用。总之缺少这三件道具,故事就不能构成,而且这三件道具是别的物品不能取代的。
不要简单地用一句两句的造句形式把三件物品套进去。不能“某人放下面盆穿上鞋子走到金鱼缸旁观看”,也不能“某人抱着一只小猫从商场出来进了汽车,慌慌张张地撞翻了一个卖鲜花的花摊”。有这样的核心构思是一件好事,但要把这样的一两句话打开,成为一个有头有尾有过程的故事。有了规定的命题,故事怎么编?编故事的时候是不是在心中把故事完全编好了再讲呢?可能时间不允许。在准备考试的时候,心中编好了的故事,形成结构提纲,并非是完善了的,一旦讲起来,肯定有变化,如果不立足于边讲边编,那么一下子卡住了,便会陷入慌张。必将有所发挥,或充实细节,或发挥扩张原先故事的走向均可。事实证明,这是个可行的办法。实际的情况是,把最先编出来的故事讲出来的时候,就会产生新的联想,然后再继续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力。
边讲边编故事,要注意记住自己已经讲过了的内容,别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
2、编故事的方法
人物和人物关系:
人物,是故事的主体,故事是人物的载体,故事是在人物身上发生的。
要根据命题中的规定想象设置人物。人物要有比较明确的个性。如果说是边想边讲故事的话,可能最先想到的是人物,然后从这个人物身上引出故事;也可能最先想出来的是一个什么事情的开头,然后再说是什么人。虽然命题给定的范围是很宽的,但也是有界定的,这种限制性、束缚性是不能没有的,想像力也是在此基础上发挥出来的才有魅力。
人物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幻的,可以是自己个人生活经历范围的,也可以想像是古人,是动物王国,是未来世界,是宇宙世界,还可以是古今时间隧道里的穿梭者,现实和虚幻世界的并行人……
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那人物之间要有反差,有矛盾,差异才能产生故事的魅力。
故事要有情节的发展:
情节,就是事情的发展过程。在故事里也就是人物,人物关系的变化发展过程。也就是沿着时间线变化,出现新情况。简单说,编出的故事要有“开头一一发展过程一一结尾”这样的过程。
有人以为故事很长才能有情节的发现,其实不然。有这样一个例子,世界上最短的小说之一这样写:
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他坐在房间里,突然听到了越来越近的脚步声和吼声……
我们看到,这么短的一个故事里,事件有了一步发展。如果再往下进行,还应该继续有进展,要么是脚步声夹杂着吼声由近而远;要么门一下子被撞开了……
什么是没有发展的故事呢?就是情节原地踏步,没有沿着时间前进。
比如:“有一个解放军战士,他入伍三年了,是个老战士,他是南方人,三年来一直在北方当兵,他个头不高,性格有点腼腆。”说了这么多话了,故事还停留在一个时间点上,没有向前发展。这样不适合短时间编故事的要求。
如果接下来故事讲到:“这个战士今天就要复员回乡了,他正在站最后一班岗。”这才是故事开始,进入故事时间线上的第一站。如果再接下去讲:“他刚上岗不一会儿,来了一位首长模样的人……”或者“他刚上岗不一会儿,发现远处有一团黑影正向自己这里移动……”,这就是故事有发展了。
当故事沿着时间顺序向前发展的时候,要注意情节的前后要有关联,后边说的故事,要和前面讲过的事情有关系。
有的有因果关系。比如,一个人把喝了一半的软饮料从汽车窗抛出去了,经过一段故事,最后发现正好损害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有的有承接关系。比如,早晨出发时,背上了背包,里面有衣服和药品。在后面的故事里就可能要有御寒或者用药的情节。
故事的表达顺序通常是从开始到结束。可在边想边编的时候,有可能先讲出了结果,然后再从头说起,讲事情的起因,倒叙的方式也常用。有的时候还会有插说成份,要注意别把插说成份说得太多,跑了题。
有人在讲故事之初,常常会说上一大段解释性的话,实在没有必要。比如,“我要讲的这个故事是一个过去的故事,这个故事曾经感动过很多人,我自己听了后十分感动,我想我讲了这个故事大家一定也会受感动的。我要讲的这个故事不是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个多么惊险的故事,这个故事既平凡又不简单……”这就太长了,浪费了所有听故事的人最初的最佳注意力,占了宝贵的考试时间,肯定会丢失相当的考分的。所以一定不要说这样解释性的话,上来第一句就该是故事的内容。
悬念:
什么是悬念呢?如果我们向高远处抛一颗石子,在石子落地之前人们会一直不安定,心是悬着的,到石子落地有声,心中才会感到踏实。故事中的悬念就像石子抛在空中那样,让人心悬着,期待着。
就是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人物的关系往相反的方向变化,事物之间发展到对立的关系,欲知而未知的愿望,都会产生强烈的悬念。比如:
在生怕惊吓的重病人旁有一个不知情的孩子正在点燃一个大鞭炮……
在火车站迎接新娘,下车的人走光了,抱着鲜花的新郎一直没有找到新娘的身影……
姐姐一直爱护弟弟,对弟弟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这次弟弟找姐姐借钱,没想姐姐就是不借……
一个战士刚刚上岗,就发现了一黑影从远处飘过来,战士握紧了手中的枪……
一位经理刚回家,电话铃就响起来了,拿起听筒一听,什么声音也没有。放下几秒钟,电话又响了,还是没有讲话的声音……
有一种编故事的考试要求考生接续故事。由若干学生一起考,老师先讲一段故事由第一个学生接着讲,讲到一定时候,老师叫停,要第二个学生接着讲,然后再由第三个学生、第四个学生继续讲下去……
这样的考试看来很难,要及时反应。其实接着讲并不难,人物、事件前面都已经讲出来了。在这样的考试中最要紧的是能够在自己讲的这一段中能够使故事有所发展,有既合乎前面已经所讲的规定情境,又要有在此基础上的新编故事。
为能够让故事有新发展,可以在自己接着讲的时候,先说改变的条件,再说故事。改变条件,可以把原来故事中的“早晨”直接讲“不知不觉天黑了”,可以让原来故事中的人物遇到了什么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少,然后就是这个人的故事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首先,看你要写什么故事,童话故事、幼儿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睡前故事。看你要写什么样的,每种故事都是不一样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编故事怎么编,你知道么,听听人家是怎么说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