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短文中的过度段那么做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
中心思想 本文介绍飞机装上雷达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知识,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识的兴趣。
段落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一、二自然段),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段(第三至第六自然段),主要讲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反复试验,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在这一段中,首先提出蝙蝠夜间飞行与众不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反复做试验。
接着讲科学家所做的试验,第一次试验是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结果铃铛一个也没有响,这就排除了视觉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说明蝙蝠能安全飞行,并不是因为“眼睛特别敏锐”。这次试验叙述得比较具体,讲了试验的时间、场所、条件、情况和结果。第二次试验是把蝙蝠的耳朵塞上,第三次试验是把蝙蝠的嘴封住,结果每一次都是铃铛响个不停。这说明,蝙蝠夜间飞行不能离开耳朵,也不能离开嘴。“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句话是三次试验的总结,总结得很准确,很全面。
这一段最后讲了研究的结论。通过试验,知道了蝙蝠夜间飞行是用耳朵和嘴配合起来探路的。但是,蝙蝠是怎样用耳朵和嘴探路的呢?这还是个秘密。科学家又继续进行研究,揭开了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从“反复研究”、“终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科学家做出的努力以及结论得来的不容易。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课文着重介绍了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道理是相同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嘴和耳朵;雷达通过天线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这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写作方法本文叙述的方式很有特点。先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来解答,讲清一个道理。课文开头用一个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再围绕这个问题叙述来解答。这样的叙述方式既能引起下文,又能使读者很快明确所要解答的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有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弄清蝙蝠飞行和飞机夜晚安全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学疑点 两点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建议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从两个方面受到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教育。一是从仿生学的角度,使学生知道,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研究生物中得到启发。二是从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角度,引导学生向科学家学习。从这篇课文中可以看出,科学家的研究经历了这样的过程:1.仔细观察,提出问题;2.多次试验,有所发现;3.反复研究,揭开秘密;4.发明创造,造福人类。这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一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这就把理解课文内容和进行学科学的启蒙教育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雷达探路和蝙蝠飞行的道理相通之处,学生理解可能有些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理解准确,可把文字的叙述与插图联系起来理解与思考,还可以作简单的图示:
为了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完课文以后,可让学生举出一些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有所发明创造的例子,也可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有关这方面内容的文章书籍。
本课生字中,“竖”、“钟”、“超”、“障”都是翘舌音,“塞”是平舌音,要注意读准。“即”的右边是“”,“配”的左边不能写成“西”,右边是“己”,不是“已”或“巳”。要特别提醒。
用“反复”、“证明”造句,先要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了解词语的用法,然后再让学生选择熟悉的内容,用自己的话造句。
本课重点理解的词语还有: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意思侧重后者。
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本课指科学家在做试验的房间里拉的绳子很多。
【背景材料汇要】
A.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超声波:超过人能听到最高频(2万赫兹)的声波。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有方向性,并能反射回来,对物体有破坏性。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部门,如金属探伤、航海探测以及医疗上的诊断、治疗等。
雷达: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能够反射回来。雷达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接收的电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测目标的影像。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B.科学家实验过程的软件。
蝙蝠飞行探路过程的软件。
科学雷达探路过程的软件。
三、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有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能力目标 练习给课文分段,并从具体句子中体会关联词的用法。
知识目标 学生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反复”“证明”造句。朗读课文。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有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五、教学难点
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六、教学用具
1.生字词卡片。
2.小黑板。
3.蝙蝠、雷达图片。
4.蝙蝠实验过程的软件。
七、教学方法
变序式。
八、教学时数
三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出示蝙蝠图片,问:这是什么?(蝙蝠)谁来介绍一下蝙蝠?(老师补充介绍:蝙蝠是哺乳动物。头和躯干像老鼠,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子、飞蛾等昆虫。它的视力很弱,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2.出示雷达图片,问:这是什么?(雷达)
老师介绍: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雷达把无线电波从天线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受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接收的电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测目标的影象。雷达现在已经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3.出示课题:蝙蝠和雷达。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仪器,为什么在这两者中间加个“和”字?
4.看了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新词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特别注意“钟、障、荧”都是后鼻音,要读准。读准翅舌音“竖、钟、超、障”。)
2.多音字:“系着许多铃铛”的“系”应读j@。
3.字形难点:“配”的左边不能写成“西”,右边是“己”不是“已”或“巳”。
4.区别形近字:竖—坚即—既赛—塞碍—得
5.理解词义。
启示:启发、提示,使人认识到事理。
灵巧:灵活而巧妙。
缘故:原因。
横七竖八:有的横、有的竖,没有规律,非常杂乱。
超声:人的耳朵听不见的一种东西,它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
显示:明显地表现出。
荧光屏:涂有产生荧光物质的屏。示波器和电视机上都装有荧光屏。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提出要求: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是什么?再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做适当指导。
3.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①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是什么?
②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的飞行的?(第三—六自然段)。
③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的?(第二、七自然段)。
④指导按内容相同的归并分逻辑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飞机能安全夜航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第二段(第3—6自然段)科学家经过试验,发现蝙蝠夜间探路的工具是嘴和耳朵,并揭示出其中的奥秘。
第三段(第7自然段)飞机上装上雷达,就能安全夜航。
(四)根据分成的三段,指名朗读课文
每人朗读一段,读后评议纠正读错字音及读破句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2.认真朗读第二段,想想蝙蝠的飞行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二段,并说说第二段中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指名四位学生每个朗读一个自然段,每读完一段即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提出问题:科学家是怎样研究蝙蝠靠什么探路的?他们怎样做试验的?做过几次?结果呢?
2.学生带问题默读课文。
3.科学家实验过程的软件(直观形象)
4.学生根据表格,再读课文并填表。
5.学生交流填表情况。
第一次试验:在一间黑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科学家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
这次试验证明了: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出示幻灯片)
第二、三次试验:地点仍在布满绳子和铃铛的黑屋子里。
科学家分别把蝙蝠的耳朵、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蝙蝠就像只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铃铛不断地响起来。
这两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探路的工具是嘴和耳朵。(出示幻灯片)
6.这三次实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发表意见,再鼓励学生归纳小结,相同之处要抓住以下几点:一是试验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弄清蝙蝠夜里飞行是怎样探路的;二是每次试验,都在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三次实验不同之处:一是第一次将蝙蝠的眼睛蒙上,第二次、第三次分别将蝙蝠耳朵塞上,嘴封住;二是三次试验的结果不同。
7.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找出来,用“~~”画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8.三次实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联系试验的具体做法来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如果蝙蝠靠眼睛探路,第一次试验将它的眼睛蒙上,它就会碰着绳子,铃铛就会响,结果铃铛一个也没有响,证明不靠眼睛探路。同时,把蝙蝠的耳朵塞上,嘴封上的两次试验,铃铛都响个不停,证明蝙蝠探路要靠耳朵和嘴,这两样缺一不可。)
9.我们平时探路总是用眼睛,经科学家试验发现,蝙蝠探路用嘴和耳朵。你从这个发现,想到什么?
(1)学生质疑。
①为什么蝙蝠的嘴和耳朵会成为探路工具呢?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②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
(2)学生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找出答案。
(3)老师演示蝙蝠飞行探路的软件。(并板书)
蝙蝠:嘴→发出超声波→障碍物→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耳朵。
10.科学家为什么会去研究蝙蝠用什么器官来探路呢?
(1)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
(2)理解“无论……也……”和“即使……也……”两个句子。
(3)小结:蝙蝠的飞行,引起科学家去探索研究,说明只要善于观察,才会有所发现。
11.读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文章开头,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么回答的?(读课文)
2.这句话什么意思?(第二自然段)
3.小结:作者提出问题,但不要我们来回答,由他自己来回答,这种问法就是设问。(使学生掌握什么是设问句)
(二)讲读第三段
谈话: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蝙蝠夜间飞行探路的工具是耳朵和嘴,并且揭示出其中奥秘。这节课又知道科学家根据这个启示,使飞机能安全飞行了。
1.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有雷达)
2.师生讨论并归纳。(读课文第三段)
3.小结:(1)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起到蝙蝠嘴的作用;(2)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起到蝙蝠耳朵使用;(3)飞行员是通过荧光屏了解情况,探明航线,在夜间飞行的。
4.演示飞机用雷达探路过程的软件。
5.出示课后思考题2的小黑板,练习填空。
(三)联系全文,说说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说,再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说;科学家通过仔细观察,提出了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探路的问题;又通过三次试验,发现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然后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秘密;最后由此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为人类造福。)
小结:发明雷达经历的过程,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和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理清科学家研究的过程)
(四)总结全文。
1.在蝙蝠和雷达之间加个“和”字,这是为什么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2.人们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进行发明创造,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鸟、鱼、青蛙……)。
3.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进行学科学的启蒙教育)
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
中心思想 本文介绍飞机装上雷达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知识,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识的兴趣。
段落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一、二自然段),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段(第三至第六自然段),主要讲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反复试验,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在这一段中,首先提出蝙蝠夜间飞行与众不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反复做试验。
接着讲科学家所做的试验,第一次试验是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结果铃铛一个也没有响,这就排除了视觉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说明蝙蝠能安全飞行,并不是因为“眼睛特别敏锐”。这次试验叙述得比较具体,讲了试验的时间、场所、条件、情况和结果。第二次试验是把蝙蝠的耳朵塞上,第三次试验是把蝙蝠的嘴封住,结果每一次都是铃铛响个不停。这说明,蝙蝠夜间飞行不能离开耳朵,也不能离开嘴。“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句话是三次试验的总结,总结得很准确,很全面。
这一段最后讲了研究的结论。通过试验,知道了蝙蝠夜间飞行是用耳朵和嘴配合起来探路的。但是,蝙蝠是怎样用耳朵和嘴探路的呢?这还是个秘密。科学家又继续进行研究,揭开了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从“反复研究”、“终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科学家做出的努力以及结论得来的不容易。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课文着重介绍了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道理是相同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嘴和耳朵;雷达通过天线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这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写作方法本文叙述的方式很有特点。先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来解答,讲清一个道理。课文开头用一个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再围绕这个问题叙述来解答。这样的叙述方式既能引起下文,又能使读者很快明确所要解答的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有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弄清蝙蝠飞行和飞机夜晚安全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学疑点 两点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建议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从两个方面受到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教育。一是从仿生学的角度,使学生知道,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研究生物中得到启发。二是从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角度,引导学生向科学家学习。从这篇课文中可以看出,科学家的研究经历了这样的过程:1.仔细观察,提出问题;2.多次试验,有所发现;3.反复研究,揭开秘密;4.发明创造,造福人类。这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一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这就把理解课文内容和进行学科学的启蒙教育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雷达探路和蝙蝠飞行的道理相通之处,学生理解可能有些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理解准确,可把文字的叙述与插图联系起来理解与思考,还可以作简单的图示:
为了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完课文以后,可让学生举出一些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有所发明创造的例子,也可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有关这方面内容的文章书籍。
本课生字中,“竖”、“钟”、“超”、“障”都是翘舌音,“塞”是平舌音,要注意读准。“即”的右边是“”,“配”的左边不能写成“西”,右边是“己”,不是“已”或“巳”。要特别提醒。
用“反复”、“证明”造句,先要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了解词语的用法,然后再让学生选择熟悉的内容,用自己的话造句。
本课重点理解的词语还有: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意思侧重后者。
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本课指科学家在做试验的房间里拉的绳子很多。
【背景材料汇要】
A.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超声波:超过人能听到最高频(2万赫兹)的声波。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有方向性,并能反射回来,对物体有破坏性。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部门,如金属探伤、航海探测以及医疗上的诊断、治疗等。
雷达: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能够反射回来。雷达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接收的电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测目标的影像。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B.科学家实验过程的软件。
蝙蝠飞行探路过程的软件。
科学雷达探路过程的软件。
三、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有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能力目标 练习给课文分段,并从具体句子中体会关联词的用法。
知识目标 学生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反复”“证明”造句。朗读课文。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有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五、教学难点
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六、教学用具
1.生字词卡片。
2.小黑板。
3.蝙蝠、雷达图片。
4.蝙蝠实验过程的软件。
七、教学方法
变序式。
八、教学时数
三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出示蝙蝠图片,问:这是什么?(蝙蝠)谁来介绍一下蝙蝠?(老师补充介绍:蝙蝠是哺乳动物。头和躯干像老鼠,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子、飞蛾等昆虫。它的视力很弱,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2.出示雷达图片,问:这是什么?(雷达)
老师介绍: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雷达把无线电波从天线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受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接收的电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测目标的影象。雷达现在已经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3.出示课题:蝙蝠和雷达。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仪器,为什么在这两者中间加个“和”字?
4.看了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新词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特别注意“钟、障、荧”都是后鼻音,要读准。读准翅舌音“竖、钟、超、障”。)
2.多音字:“系着许多铃铛”的“系”应读j@。
3.字形难点:“配”的左边不能写成“西”,右边是“己”不是“已”或“巳”。
4.区别形近字:竖—坚即—既赛—塞碍—得
5.理解词义。
启示:启发、提示,使人认识到事理。
灵巧:灵活而巧妙。
缘故:原因。
横七竖八:有的横、有的竖,没有规律,非常杂乱。
超声:人的耳朵听不见的一种东西,它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
显示:明显地表现出。
荧光屏:涂有产生荧光物质的屏。示波器和电视机上都装有荧光屏。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提出要求: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是什么?再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做适当指导。
3.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①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是什么?
②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的飞行的?(第三—六自然段)。
③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的?(第二、七自然段)。
④指导按内容相同的归并分逻辑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飞机能安全夜航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第二段(第3—6自然段)科学家经过试验,发现蝙蝠夜间探路的工具是嘴和耳朵,并揭示出其中的奥秘。
第三段(第7自然段)飞机上装上雷达,就能安全夜航。
(四)根据分成的三段,指名朗读课文
每人朗读一段,读后评议纠正读错字音及读破句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2.认真朗读第二段,想想蝙蝠的飞行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二段,并说说第二段中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指名四位学生每个朗读一个自然段,每读完一段即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提出问题:科学家是怎样研究蝙蝠靠什么探路的?他们怎样做试验的?做过几次?结果呢?
2.学生带问题默读课文。
3.科学家实验过程的软件(直观形象)
4.学生根据表格,再读课文并填表。
5.学生交流填表情况。
第一次试验:在一间黑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科学家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
这次试验证明了: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出示幻灯片)
第二、三次试验:地点仍在布满绳子和铃铛的黑屋子里。
科学家分别把蝙蝠的耳朵、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蝙蝠就像只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铃铛不断地响起来。
这两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探路的工具是嘴和耳朵。(出示幻灯片)
6.这三次实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发表意见,再鼓励学生归纳小结,相同之处要抓住以下几点:一是试验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弄清蝙蝠夜里飞行是怎样探路的;二是每次试验,都在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三次实验不同之处:一是第一次将蝙蝠的眼睛蒙上,第二次、第三次分别将蝙蝠耳朵塞上,嘴封住;二是三次试验的结果不同。
7.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找出来,用“~~”画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8.三次实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联系试验的具体做法来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如果蝙蝠靠眼睛探路,第一次试验将它的眼睛蒙上,它就会碰着绳子,铃铛就会响,结果铃铛一个也没有响,证明不靠眼睛探路。同时,把蝙蝠的耳朵塞上,嘴封上的两次试验,铃铛都响个不停,证明蝙蝠探路要靠耳朵和嘴,这两样缺一不可。)
9.我们平时探路总是用眼睛,经科学家试验发现,蝙蝠探路用嘴和耳朵。你从这个发现,想到什么?
(1)学生质疑。
①为什么蝙蝠的嘴和耳朵会成为探路工具呢?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②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
(2)学生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找出答案。
(3)老师演示蝙蝠飞行探路的软件。(并板书)
蝙蝠:嘴→发出超声波→障碍物→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耳朵。
10.科学家为什么会去研究蝙蝠用什么器官来探路呢?
(1)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
(2)理解“无论……也……”和“即使……也……”两个句子。
(3)小结:蝙蝠的飞行,引起科学家去探索研究,说明只要善于观察,才会有所发现。
11.读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文章开头,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么回答的?(读课文)
2.这句话什么意思?(第二自然段)
3.小结:作者提出问题,但不要我们来回答,由他自己来回答,这种问法就是设问。(使学生掌握什么是设问句)
(二)讲读第三段
谈话: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蝙蝠夜间飞行探路的工具是耳朵和嘴,并且揭示出其中奥秘。这节课又知道科学家根据这个启示,使飞机能安全飞行了。
1.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有雷达)
2.师生讨论并归纳。(读课文第三段)
3.小结:(1)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起到蝙蝠嘴的作用;(2)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起到蝙蝠耳朵使用;(3)飞行员是通过荧光屏了解情况,探明航线,在夜间飞行的。
4.演示飞机用雷达探路过程的软件。
5.出示课后思考题2的小黑板,练习填空。
(三)联系全文,说说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说,再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说;科学家通过仔细观察,提出了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探路的问题;又通过三次试验,发现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然后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秘密;最后由此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为人类造福。)
小结:发明雷达经历的过程,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和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理清科学家研究的过程)
(四)总结全文。
1.在蝙蝠和雷达之间加个“和”字,这是为什么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2.人们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进行发明创造,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鸟、鱼、青蛙……)。
3.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进行学科学的启蒙教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