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信息素养可以通过哪几方面评价

一个人的信息素养可以通过哪几方面评价... 一个人的信息素养可以通过哪几方面评价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6-04-15
展开全部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指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作为信息社会的一个人,不仅应具备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应具备创造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这种信息能力是要求信息社会的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人们要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信息素养恰恰是现代人综合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分析和理解信息内容的能力──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利用信息的能力──融入信息社会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积极创造信息素养环境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成就感。要想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氛围,首先要求教师搞好课堂设计,尽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动态。例如在讲“计算机病毒”一节内容时,不能泛泛而谈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种类,而应把病毒发作时所表现出的特征对学生有所展示,这当然可以通过找一些图像资料或做课件展示病毒发作时的情景及其危害,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感性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如使用软件和Internet资源来备课,自己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根据教学需要应用于教学任务。二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技能进行自身的建构学习。二、采用主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结构关系要素的转换:老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究者;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之一;电脑媒体变展示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采用主题教学,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的交流环境,使学生初步树立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际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环节进行:1.确定主题:确立本节课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展示实际完成的作品,让学生从整体上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创作或创造的欲望。2.提出问题:围绕主题,提出本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考虑用什么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优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3.分析问题: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问题,作一下简单或详细的流程演示,让学生对解决的步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4.自主探索:解决的思路清晰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己去探讨、处理问题。教师可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或步骤。5.评价及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采取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采取对某一学生进行讲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和总结,亦可让学生相互评价。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算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在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中,与具体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相比较,应更注重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时间是短暂的,为了给学生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的机会,结合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对课堂进行延伸,让学生创造并创新出好的作品。1.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创作作品,让学生自己交流,亦可推选出好的作品展示。2.开展“系列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3.学以致用,提倡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4.积极创造环境,让学生在学、用信息技术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并成为一种习惯。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二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活用、实践。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使得信息素养的培养显性地和隐性地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他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搞得比较好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的整合,例如,在数学中,老师可以用《几何画板》来制作难以动态演示的几何状态、函数图像,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制作课件,来促进数学的学习等等。五、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有些人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操作机器和使用软件,这是一种错觉,在信息技术中,应特别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去选择,去完成一定的操作。操作技能只有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才发挥作用。2.操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当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问题,需要用计算机、需要一定的软件,这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不能以工具的操作代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3.完成任务与驱动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采取主题教学(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只看到任务的完成,还要看是否驱动了知识的学习。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任务驱动中,既要完成任务,更要通过完成任务驱动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不是以某种技能为目标的技能培训。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目前,中小学正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但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还需要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讨。应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及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wjq02liu
高粉答主

2020-12-09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813
采纳率:91%
帮助的人:207万
展开全部
随着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向2.0时代迈进,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基础支撑平台建设日趋完善,尤其是近年来智慧教室和“互联网+”教学平台的兴起,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开始逐渐从要技术向论素养转变。信息素养已晋升为一种能力,而不是只能解决问题的技巧或技能。

准确评价基于课堂教学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有利于促进教师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革命性影响,推动高等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从而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此,我们尝试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技术、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五个维度十四个观测点来评价教师的信息素养。

一、教学设计

1、依托信息技术构建课程框架,使信息技术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精准化。

2、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化教学过程,确保学生个体的独立完整的学习过程,教学策略应用得当。

3、利用信息技术及其平台构建课堂延伸学习、课堂教学反馈、课堂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融合架构。

二、教学实施

1、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图、文、音、视、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运用合理,能结合课程实际情况探究AR或VR教学。

2、教学组织信息化特征明显。基于智能终端的在线测验、师生互动、答疑辅导、学习分析等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3、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或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作用突出、效果明显,体现教学做一体化。信息技术无缝覆盖课程教授全部环节。

三、教学技术

1、对信息化有技术层面的理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平台在教学中应用恰当,了解相关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法律法规,有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和知识产权意识,具备识别和抵御不良信息侵害的能力。

2、熟练使用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应用技术和系统,切实提高学生到课率,提高课堂教学时间利用率,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果。

3、具备不断学习、吸收、整合信息技术从而形成自己授课模式的能力。授课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

四、教学资源

1、教学资源覆盖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现明显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2、教学资源结构清晰、组织合理、使用方便,并能够满足相关应用系统提供资源智能推送服务。

3、原创性教学资源较多,资源利用率较高,满足日常移动教学、学习和测验需要。

五、教学效果

1、课堂气氛和师生互动明显活跃,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生受益大。

2、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促进教改的效果明显,学生综合技能与综合素质提升明显。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高校教育信息化已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时期,良好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高校教师提出的必备要求。

在正在到来的“2.0”和“5G”时代,从信息获取甚至应用来说,相对于学生而言高校教师都已经没有了必然的优势,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思想上应充分认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增强培养信息素养的自觉意识,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中广泛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形成优秀的信息意识,真正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让每一个学生受益终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鲁步昭懿01Z

2020-12-07 · TA获得超过8240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052
采纳率:58%
帮助的人:159万
展开全部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指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作为信息社会的一个人,不仅应具备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应具备创造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这种信息能力是要求信息社会的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人们要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信息素养恰恰是现代人综合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分析和理解信息内容的能力──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利用信息的能力──融入信息社会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积极创造信息素养环境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成就感。要想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氛围,首先要求教师搞好课堂设计,尽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动态。例如在讲“计算机病毒”一节内容时,不能泛泛而谈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种类,而应把病毒发作时所表现出的特征对学生有所展示,这当然可以通过找一些图像资料或做课件展示病毒发作时的情景及其危害,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感性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如使用软件和Internet资源来备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