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警803的相关评价
“光荣的刑警,忠诚的803,你用一腔热血,你用一片柔情,编织一曲橄榄色的歌。”无论是在华灯初上的黄昏,或是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当打开收音机,听到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803》主题歌这熟悉的旋律和动情的歌词,都会沉浸在激动、幸福和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这部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和上海市公安局法制宣传处联合录制的讴歌当代中国刑警的广播文艺作品,已经成了中国大型系列广播剧的著名品牌,“803”在上海乃至相邻地区也成了“中国刑警”的专用称谓。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于1990年8月10日,正式开播《刑警803》,每日在990千赫和1197千赫播出,次日重播。于1991年6月12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完了首批20部102集。《刑警803》的播出,深受广大听众欢迎,引起社会的极大轰动,大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剧揪住万人心”的气势。国内外数十家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相继发表消息、评论,报道广播剧《刑警803》相关的活动和听众反应。一时,《刑警803》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谈论的焦点热点。听众为之倾倒,好评如潮,是因为《刑警803》剧情内容惊险,情节曲折;人物幽默深沉,楚楚动情,体现了当代刑警的卓越风采,展示了当代刑警的美好心灵。
从1994年8月1日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又推出了新编《刑警803》续集19部105集。续集颇具特色,引人入胜。该剧包纳的社会容量更趋丰富,情节的铺陈、悬念的设置显得更加老到,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更加丰满。可以这样评价: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803》“双百集”的播出,开创了中国广播剧的“史无前例”,迎来了广播文艺作品的“辉煌时代”。 说来也巧,我与广播剧《刑警803》的创作录制,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愫、天赐的机遇和不解的缘分。
我在1985年1月初,从上海市普陀公安分局调入刚组建成立的上海市公安局法制宣传处,负责搞公安法制内容的对外文艺宣传工作,与上海电台、电视台、市总工会、市司法局和一些文艺团体,交往甚密,配合协作较多。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后文艺复兴的美好时机,法制内容和公安题材,成为人们首选的热门选题。就在1987年4月我参加《采风报》笔会去云南昆明期间,《采风报》编辑、上海新故事学会理事马信芳,已同我商量了联合拓展公安题材文艺作品的意向。不久后,马信芳为上海公安和电台“联姻”,成了《刑警803》的“媒婆”。由他牵线搭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剧作家瞿新华,和我有了交往。这位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上海作家协会的会员,是一位才气横溢、勤奋敬业的实干家。当年,他已创作发表了各类戏剧作品100多万字,出版了广播剧作品专集《列车在黎明时到达》,有些广播剧作品被译成外语在国外播放,十余部戏剧作品获得国家文化部及全国性评比的大奖。我想,由瞿新华牵头代表电台和上海公安联手举办大型公安题材系列广播剧作品,一定会有成果。于是,我就将我们双方探讨的初步设想、创作构思和联办的可行性,向法制宣传处领导徐之榕作了汇报。老徐肯定和赞同了我们的设想和构思。他还讲了三点意见:一是要电台以组织名义,开具介绍信和公安联系;二是我们要向市局领导写出书面请示,并要征得市局系统相关部门的支持;三是要我和我的同事袁铭山积极参与联合协作办好这件事。
回到我自己的办公室,拿起电话,我就将老徐的意见,告知了马信芳和瞿新华。隔了一天,他们二位就手持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介绍信来到公安局:“前往你处联系联办大型公安题材的系列广播剧事宜‘请予接洽,并予协助。”签署日期:1989年4月15日。这张介绍信,成为广播剧《刑警803》正式启动的信号,它就像一座大厦开工典礼的奠基石一样,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接着,法制宣传处向市公安局领导呈送了《关于举办电台大型公安题材系列广播剧的请示》,市局领导核准之后,袁铭山和我就马不停蹄地落实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市局行政处提供了剧作家下生活和剧组活动的专用车辆,永嘉路41号市局老干部活动室安排了创作基地,联系市局刑侦处、预审处、档案处和有关分县局,给剧作家体验生活和了解典型案例案情。那天,袁铭山和我陪瞿新华、马信芳专程去刑侦处,拜访张声华处长(后任刑侦总队总队长、市公安局副局长)和王自强副处长,商量落实了各项具体事宜。一向风度儒雅的神探张声华处长,用他充满激情和友好平和的语调说:“非常欢迎电台组织剧作家,创作和反映当代刑警的战斗生活,塑造中国公安侦探的英雄形象。剧作家来什么都可看,什么都可问,积极配合,一路绿灯。”
在那个年代,虽然人人都口里喊着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其实,公安机关几十年来的封闭束缚、思想禁锢所造成的伤害该有多深啊!我非常佩服张声华的胆识和魄力,他把去刑侦处体验生活的作者,不仅作为客人和朋友,而且当成“编制外的警察”。他们跑现场、跟案子、看录像、听说案、查档案、参观全部刑侦器材设备操作演练,警犬训练场和验尸所,刑侦处到处留下作者的足迹。难怪有的作者感叹道:“我们解剖了刑侦处。”说来道理很简单,一个不了解刑警的作者,怎么能写出真实的刑警?广播剧《刑警803》播出后,我就体会到剧作家这段时间的“内功”没有白练啊。 我看到过不少报刊上关于《刑警803》的文章,讲到广播剧起名情况。读完之后无奈一笑了之。这些“戏说”,只能归入“野史”。
当初,在商量策划公安题材系列广播剧时,都没有考虑到要为其冠以什么名字。双方的想法是一致的,国外有《福尔摩斯侦探集》《007》《神探亨特》等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小说集和电视连续剧,我们也一定可以塑造出中国公安侦探的英雄形象。
我们在创作基地和下生活途中,已经开始议论,要为广播剧起一个什么名字。那时,提出过几个名字,但都没有正式确定下来。最后定名为《刑警803》,还有一段小插曲。有一天,袁铭山和我陪作者去刑侦处。面包车开到刑侦处大门口,司机习惯性地揿了揿喇叭,往常门卫看一看车子挂着公安牌照,会马上掀启栏杆放行。这天,喇叭揿得再响,就是不放行。门卫不耐烦地喊道:“做啥?做啥?”我连忙摇下副驾驶室窗门,向他出示了市公安局工作证,并说明情况。“不行,都下车,要检查工作证!”这位门卫(当时公安系统还没有使用保安值勤,门卫都是公安编制的人员)显得很不客气,一脸“阶级斗争”的气势。十多人都下了车,我上去交涉,请门卫打电话给张处长,他说:“张处长出去啦!”当时,我相信他说的张处长出去了不会假,因为张声华的坐骑上挂着“GA00803”车牌,进进出出门卫是清清楚楚的。我非常气愤地大声向他吼着:“这些都是张处长请来的客人,你有什么权力拦住不放!”这位门卫十分傲慢地说:“规矩懂吗?你当了几年警察?”“36年!”我随口回答。大概我人长得后生,看上去不算太老,他料我在公安局也没“混”上几年。听到我的回答这位门卫一脸木然,呆呆地站着不动。门卫室的另一位门卫连忙打招呼:“请上车,请上车。”同时掀启了栏杆,我们的车子这才开进了刑侦处大院。
过了几天,我们在永嘉路基地,大家集中讨论剧名、剧中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爱好、相互之间关系等问题。有一位剧作家说:“前天,我们在刑侦处门口被轰下车,我看到大门口挂着中山北一路803号门牌,广播剧剧名就叫《刑警803》吧。”大家一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很快形成了共识,都认为这个剧名好,非常形象,十分响亮。有人建议电台和公安两家,回去再商量推敲一下。我回单位后,向徐之榕同志作了汇报,老徐说这个剧名好;公安一方也就定下了。次日,瞿新华带来一个信息,他说,电台方面认为这个剧名蛮好,问题是电台的标准播音,“○”不读“零”,要读成“洞”,“803”要读成“8洞3”,这多别扭啊。大家建议电台要适应剧名需要,顺应广大受众的听觉习惯。最后,电台还是接受了这个建议。《刑警803》的剧名也就正式确定了。写这篇文章时,我查阅了工作日记,在1989年9月13日这一天,记下了广播剧名《刑警803》。
时光流逝,往事如烟。回想起这段起名时发生的小插曲,我非常真诚地感谢那位门卫,为剧作家激发灵感,提供了一次“火花”,这大概也是一种缘分吧! 广播剧《刑警803》,以声音为载体,通过电波发射,飞向千家万户,灼热了广大听众的耳膜,震撼了万千听众的心灵。我愿采撷电波之外的花絮,以飨读者。
主题歌和插曲,情深深,曲悠悠,感人肺腑。为配合《刑警803》的播出,电台和市公安局公开向社会征集主题歌歌词和插曲歌词,一个多月里收到本市及外地一千多篇来稿。与此同时,还组织了本市专业歌词作家的创作笔会。经过对来稿的筛选评比,最后,选中贾立夫、贾彦的歌词作为主题歌,由电台作曲家、广播剧音乐音响编辑杨树华、杨树静创作音乐,运用了通俗音乐语言和电声乐队,采用了大型的音乐构思,使用了一些现代的作曲技法,多侧面地表现出当代刑警的情感和风采。电台还在演播厅举行了主题歌和插曲演奏试唱审定会,征求与会的公安、电台和应邀的专业人士的意见,力求完美。电台主创人员对艺术追求上的精益求精和敬业精神,令人感叹和佩服。
缅怀英烈,点歌祭奠。正当我们紧锣密鼓地筹备《刑警803》开播式暨新闻发布会期间,其时,正是刑警盛铃发牺牲一周年。1989年7月28日,上海市公安局刑侦处二队副队长盛铃发率领6名刑警,在上海南国酒家追擒逃犯时,英勇搏斗光荣献身,另有3名刑警负伤。公安部追授盛铃发为公安战线二级英模称号,上海市政府批准他为革命烈士,市委追认他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为缅怀英烈,并对盛铃发的妻子和女儿表示深切的慰问,由市局法制宣传处和盛铃发生前战友,在电台《影视剧》专栏节目中,点播了《刑警803》主题歌和插曲。同时,《影视剧》记者还采访了盛铃发的妻子。在盛铃发牺牲周年时,连播三天。我也不会忘记16年前,当收音机里传出播音员用悲怆深沉的语音,介绍南国酒家血案的背景,以及随后播放的《刑警803》主题歌和插曲,我已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10天后,也就是1990年8月9日,广播剧《刑警803》开播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岳阳路44号上海音像资料馆隆重举行。电台、公安和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以及二十多家新闻媒体,参加了开播式。会上,演员朗诵《刑警803》主题歌及插曲的部分征文歌词,演播《刑警803》的片断,演唱主题歌和插曲。我至今还保管、收藏着开播式请柬、纪念卡、纪念袋,视为至宝。有时还拿出来凝视欣赏,抚物怀旧,寄托情思。
广播剧是语言和音响效果的综合艺术。《刑警803》的“走红”是因为剧情构思新颖,内容丰富多彩,情节惊险曲折扑朔迷离,而且,演员表演生动细腻,音响效果变幻莫测逼真佳妙,鼓动了听众耳膜,揪住了听众。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配音演员乔榛、曹雷、丁建华、刘广宁、王玮、翁振新、王建新等和影视明星达式常、奚美娟、吕凉、林栋甫等联袂参演,强化了广播剧的语言魅力,成为《刑警803》的一大“亮点”。演员阵容强大,明星云集,精英荟萃,是广播剧史上所罕见的。
在《刑警803》102集播完后,委托上海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于1991年六七月间,向《刑警803》节目的500名听众,进行了问卷调查,书面问卷共有15个问题。97.6%的听众对《刑警803》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90%的听众要求继续制作播出《刑警803》续集。
电台在“影视剧”专栏节目中,举办了《刑警803》微型剧评征文,听众来稿踊跃,除本市听众外,还有苏州、无锡、杭州、嘉兴、绍兴等地听众的来稿。电台在专栏里陆续不断地播出听众剧评,听众来稿又不停地涌向电台。2000多篇来稿形成电台与听众之间双向互动效应。
剧中主要人物刘刚(代号“803”)的婚姻成了听众关心的热点。刘刚无暇顾家,导致妻子钟晔的离异,女儿雯雯也随母而去,但“无情未必真豪杰”,刘刚依然带着自责的心理深深地眷恋着妻子女儿。就在此时,女记者梁达因采访刘刚而对刘产生了情意,刘刚也涌起了心潮,但对妻子女儿的爱使他徘徊在情感之路。刘刚情归何处?爱向何方?以及《刑警803》的结尾如何设计?
电台“影视剧”专栏和《每周广播电视报》,发布了征求听众设计《刑警803》结尾的信息,一周内,收到来信来稿数百件。为此,电台于1990年12月22日,邀请了10位听众代表参加了“上海听众话说‘803’结尾座谈会”。会上,各抒己见,各道其理。“大团圆”结尾占主流,反映了听众善良美好的愿望:“803也是富于感情的人,忙于工作忘却关心家庭,妻子和他分手,没有什么感情分歧,而是一时的不理解,结局应该让刘刚和妻子钟晔重归于好。从社会意义上讲,当代社会需要牺牲和奉献,作为这个群体的代表刘刚,如最终得不到妻子的理解和爱,那将是令人心寒的,会给听众留下莫大的遗憾。”另一种意见认为:“大团圆将落入俗套,也是旧的传统模式。应该设计刘刚牺牲的结局。钟晔为了摆脱情感的痛苦而出国了,女儿雯雯由刘刚照顾。为追捕持枪歹徒,刘刚牺牲了。钟晔把对刘刚的爱转为崇高的母爱。这个结局更符合刑警工作的危险性、献身性。”还有代表建议:“不必在结尾硬性规定刘刚与钟晔重归于好或刘刚与记者梁达又筑爱巢,而是意在不言中,留给听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1991年2月8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电台与公安在银河宾馆联合举办了《真假“803”大型联谊会》,电台广播剧《刑警803》的编导和演员与上海刑侦战线上百位神探相会联欢,互叙友情。这些“不相识,心相知”的真假“803”,相聚一堂,交流情感,报纸上用的标题是《神探明星相会在“银河”》。会上,时任上海广播电视局局长的龚学平寄语广播剧《刑警803》走上屏幕,走向世界。时任市公安局副局长的易庆瑶赞扬了具有“海派”特色的中国刑侦剧的艺术魅力和独特地位,他建议《刑警803》只有逗号,不要画句号。
时间过得真快,转瞬之间,十多年过去啦。这曲用热血和忠诚谱写的橄榄色的歌,那优美动听的旋律仍在飘扬;上海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的《刑警803》剧本集,摆放在全国各地书店的货架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绘制的《刑警803》连环画,少年儿童们正聚精会神埋头翻阅着;由《刑警803》剧本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也成了观众的新宠。《刑警803》,谁也不愿意去为它画上句号。2000年12月16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又推出“新百集”《刑警803》。天地人间,英雄无悔。时至今日,“803”刘刚仍然与他的刑警战友们,在晨星晚风里,在枪林弹雨中,并肩战斗着。 储玉,男,1939年1月生,中共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1954年就读上海公安学校。1985年1月从上海普陀公安分局调入上海市公安局法制宣传处,组织并参与创作了广播剧《刑警803》,后又组织编辑《上海公安画册》、《摄影家王国年》等。1999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