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里能找到富兰克林或爱默生的教育观点?
可以给答案或者网址,是他们对于教育/学习的看法和观点(oneducation),不是生平!回答最晚到28号中午,越早越好,越详细越好,谢谢大家提供的资料!...
可以给答案或者网址,是他们对于教育/学习的看法和观点(on education),不是生平!
回答最晚到28号中午,越早越好,越详细越好,谢谢大家提供的资料! 展开
回答最晚到28号中午,越早越好,越详细越好,谢谢大家提供的资料! 展开
展开全部
这些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教导我们的话。费迪南德·古恩伯格Ferdinand Kurnberger 在其《美国文化览胜》Picture of AmericanCulture一书中认为,这些话是美国佬的一份自白,因而予以尖刻的讽刺。毫无疑问,这些话所表现的正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精神,但我们很难说资本主义精神已全部包含在这些话里了,我们不妨停下来玩味一下富兰克林的这一席话。古恩伯格把美国佬的哲学概括为这么两句话:“从牛身上刮油,从人身上刮钱。”期在必得的宗旨之所以奇特,就在于它竟成为具有公认信誉的诚实人的理想,而且成为一种观念:认为个人有增加自己的资本的责任,而增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的确,富兰克林所宣扬的,不单是发迹的方法,他宣扬的是一种奇特的伦理。违犯其规范被认为是忘记责任,而不是愚蠢的表现。这就是它的实质。它不仅仅是从商的精明精明是世间再普遍不过的事,它是一种精神气质。这正是我们所感兴趣的。
雅各布·福格Jacob Fugger 曾与一个已退休的商业界同事谈话。这位同事想劝福格也退休,因为他赚钱赚得够多的了,该让别人也得到些机会。福格断然拒绝了他的劝告,说那么做是卑怯,“他福格另有想法。钱,在他来说。只要能赚,他就想赚”。福格的话所表现的精神显然与富兰克林的大相径庭。前者表现的是商人的大胆和在道德上不具褒贬色彩的个人嗜好,后者则是具有伦理色彩的劝世格言。本文的资本主义精神这一概念,就是指后一种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精神,亦即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从问题讨论的方式上便可明显地看出,我们这里所论述的只是西欧和美国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在中国、印度、巴比伦,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在中世纪都曾存在过。但我们将会看到,那里的资本主义缺乏这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富兰克林所有的道德观念都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诚实有用,因为诚实能带来信誉;守时、勤奋、节俭都有用,所以都是美德。按逻辑往下推理,人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在富兰克林看来,假如诚实的外表能达到相同的目的,那么,有个诚实的外表就够了,过多的这种美德只能是不必要的浪费。事实上,富兰克林在其自传中讲述他如何皈依这些美德,或者关于严格保守自己节制的形象如何有价值的讨论、以及如何努力自谦尔后得到众人赏识,所有这些都证实了上述的印象。按照富兰克林的观点,这些美德如同其他一切美德一样,只是因为对个人有实际的用处,才得以成其为美德;假如能同样达到预期目的,仅仅换个外表也就够了。这就是极端的功利主义的必然结论。在许多德国人的印象中,美国人所声言的那套美德纯系虚伪,他们的印象看来在这一典型事例中得到了证实。但实际上,事情远非如此简单。本杰明·富兰克林本人的品格就与这种印象不符,这一点有他自传里那种非凡的坦率可资佐证。富兰克林把他之得知美德的功用归因于一种旨在引导他走正路的神的启示。这种情况表明,他说的话里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劝人为了纯粹利己的动机而进行伪装,其中还有更多的东西。
事实上,这种伦理所宣扬的至善——尽可能地多挣钱,是和那种严格避免任凭本能冲动享受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因而首先就是完全没有幸福主义的更不必说享乐主义的成分搀在其中。这种至善被如此单纯地认为是目的本身,以致从对于个人的幸福或功利的角度来看,它显得是完全先验的和绝对非理性的。人竟被赚钱动机所左右,把获利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在经济上获利不再从属于人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手段了。这种对我们所认为的自然关系的颠倒,从一种素朴的观点来看是极其非理性的,但它却显然是资本主义的一条首要原则,正如对于没有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诸民族来说这条原则是闻所未闻的一样确定无疑。与此同时,它又表达了一种与某些宗教观念密切相关的情绪。富兰克林虽是一个无特殊色彩的泛神论者,但他那加尔文教派的严父却在他幼小的时候就反复向他灌输一条来自圣经的古训。因此,如果我们问为什么“要在人身上赚钱”,他在其自传中所做的回答用上了这条古训:“你看见办事殷勤的人么,他必站在君王面前”圣经·箴言·二十二章二十九节。在现代经济制度下能挣钱,只要挣得合法,就是长于、精于某种天职Calling的结果和表现;而这种美德和能力,正如在上面那段引文中以及在富兰克林的其它所有著作中都不难看出的,正是富兰克林伦理观的全部内容。
详见http://rwxy.tsinghua.edu.cn/rwfg/ydsm2/sjwh/xjllyzbzyjs/xjll.htm(主要讲富兰克林的观点)
爱默森的作品即使在今日看,也仍旧没有失去时效,这一点最使我们感到惊异。他有许
多见解都适用于当前的政局,或是对于我们个人有切身之感。他不是单纯的急进派,更不是
单独的保守主义者;而同时他决不是一个冲淡、中庸、妥协性的人。他有强烈的爱憎,对于
现实社会的罪恶感到极度愤怒,但是他相信过去是未来的母亲,是未来的基础;要改造必须
先了解。而他深信改造应当从个人着手。
他并不希望有信徒,因为他的目的并非领导人们走向他,而是领导人们走向他们自己,
发现他们自己。每一个人都是伟大的,每一个人都应当自己思想。他不信任团体,因为在团
体中,思想是一致的。如果他抱有任何主义的话,那是一种健康的个人主义,以此为基础,
更进一层向上发展。
他是乐观的,然而绝对不是一个专事空想的理想主义者。
他爱事实——但是必须是“纯粹的事实”。他对法国名作家蒙泰恩的喜爱,也是因为那
伟大的怀疑者代表他的个性的另一面。
他的警句极多,大都是他在日记中几十年来积蓄下来的,也有是从他的演辞中摘出来的
。他的书像珊瑚一样,在地底缓慢地形成。他自己的进展也非常迟缓,经过许多年的暗中摸
索。他出身于清教徒气息极浓的家庭,先代累世都是牧师,他早年也是讲道的牧师,三十岁
后方才改业,成为一个职业演说家,兼事写作。那时候的美国正在成长中,所以他的国家观
念非常强烈。然而他并不是一个狭隘的“知识孤立主义者”,他主张充分吸收欧洲文化,然
后忘记;古希腊与印度文化也予他很大的影响。
他的诗名为文名所掩,但是他的诗也独创一格,造诣极高。我们读到他的情书与他追悼
幼子的长诗,可以从他的私生活中看出他的为人。他对那夭折的孩子的感情,是超过了寻常
的亲子之爱,由于他对于一切青年的关怀,他对于未来的信念,与无限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
身上。明白了这一层,我们可以更深地体验到他的悲恸。
爱默森在一八○三年生于波士顿。他早年是一个严肃的青年。他的青春与他的天才一样
,都是晚熟的。他的姑母玛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他很受她的影响。无疑地,她对于他的成
功有很大的帮助。
他自从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时候起,就开始写他那部著名的日记,五十年如一日。记载的
大都偏于理论方面。他在一八二九年第一次结婚,只记了短短的一行。在一八三五年第二次
结婚——对象是丽蒂亚·杰克生——也只记了一行。
他三十岁那年,辞去了波士顿第二礼拜堂的牧师职位,随即到欧洲旅行。他在苏格兰会
见了卡莱尔。他发现了卡莱尔的天才,同时卡莱尔也发现了他的天才。这两个人个性完全相
反,然而建立了悠久的友谊,在四十年间继续不断地通着信。
回国后他在各地巡行演说。这种生活是艰苦的,因为当时的旅行设备相当简陋,而且他
也舍不得离开他的家庭。但是他相信这职业是有意义的,所以能够有毅力继续下去。
他的第一部书《大自然》(Nature)在一八三六年出版,此后陆续有著作发表。
他在一八四七年再度赴欧的时候,他的散文集已经驰名于大西洋东西岸。
爱默森的写作生活很长。但是在晚年他尝到美国内战时期的痛苦,内战结束后不久,他
就渐渐丧失了记忆力,思想也不能集中了。他在一八八二年逝世,有许多重要的遗作,经过
整理后陆续出版。英国名作家麦修·亚诺德曾经说:在十九世纪,没有任何散文比爱默森的
影响更大。
本书各篇,是从马克·范·道伦(MarkVanDoren)编辑的《爱默森集》(
ThePortableEmerson)中选择出来的,共分“计划”,“生活方式”,
“诗”,“人物”,“书信”五章,每章前面都有节译的“编辑者言”,以为介绍。
详见http://www.cnool.net/tianyige/present/zal/zhang5.txt(主要讲爱默森的观点)
雅各布·福格Jacob Fugger 曾与一个已退休的商业界同事谈话。这位同事想劝福格也退休,因为他赚钱赚得够多的了,该让别人也得到些机会。福格断然拒绝了他的劝告,说那么做是卑怯,“他福格另有想法。钱,在他来说。只要能赚,他就想赚”。福格的话所表现的精神显然与富兰克林的大相径庭。前者表现的是商人的大胆和在道德上不具褒贬色彩的个人嗜好,后者则是具有伦理色彩的劝世格言。本文的资本主义精神这一概念,就是指后一种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精神,亦即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从问题讨论的方式上便可明显地看出,我们这里所论述的只是西欧和美国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在中国、印度、巴比伦,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在中世纪都曾存在过。但我们将会看到,那里的资本主义缺乏这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富兰克林所有的道德观念都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诚实有用,因为诚实能带来信誉;守时、勤奋、节俭都有用,所以都是美德。按逻辑往下推理,人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在富兰克林看来,假如诚实的外表能达到相同的目的,那么,有个诚实的外表就够了,过多的这种美德只能是不必要的浪费。事实上,富兰克林在其自传中讲述他如何皈依这些美德,或者关于严格保守自己节制的形象如何有价值的讨论、以及如何努力自谦尔后得到众人赏识,所有这些都证实了上述的印象。按照富兰克林的观点,这些美德如同其他一切美德一样,只是因为对个人有实际的用处,才得以成其为美德;假如能同样达到预期目的,仅仅换个外表也就够了。这就是极端的功利主义的必然结论。在许多德国人的印象中,美国人所声言的那套美德纯系虚伪,他们的印象看来在这一典型事例中得到了证实。但实际上,事情远非如此简单。本杰明·富兰克林本人的品格就与这种印象不符,这一点有他自传里那种非凡的坦率可资佐证。富兰克林把他之得知美德的功用归因于一种旨在引导他走正路的神的启示。这种情况表明,他说的话里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劝人为了纯粹利己的动机而进行伪装,其中还有更多的东西。
事实上,这种伦理所宣扬的至善——尽可能地多挣钱,是和那种严格避免任凭本能冲动享受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因而首先就是完全没有幸福主义的更不必说享乐主义的成分搀在其中。这种至善被如此单纯地认为是目的本身,以致从对于个人的幸福或功利的角度来看,它显得是完全先验的和绝对非理性的。人竟被赚钱动机所左右,把获利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在经济上获利不再从属于人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手段了。这种对我们所认为的自然关系的颠倒,从一种素朴的观点来看是极其非理性的,但它却显然是资本主义的一条首要原则,正如对于没有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诸民族来说这条原则是闻所未闻的一样确定无疑。与此同时,它又表达了一种与某些宗教观念密切相关的情绪。富兰克林虽是一个无特殊色彩的泛神论者,但他那加尔文教派的严父却在他幼小的时候就反复向他灌输一条来自圣经的古训。因此,如果我们问为什么“要在人身上赚钱”,他在其自传中所做的回答用上了这条古训:“你看见办事殷勤的人么,他必站在君王面前”圣经·箴言·二十二章二十九节。在现代经济制度下能挣钱,只要挣得合法,就是长于、精于某种天职Calling的结果和表现;而这种美德和能力,正如在上面那段引文中以及在富兰克林的其它所有著作中都不难看出的,正是富兰克林伦理观的全部内容。
详见http://rwxy.tsinghua.edu.cn/rwfg/ydsm2/sjwh/xjllyzbzyjs/xjll.htm(主要讲富兰克林的观点)
爱默森的作品即使在今日看,也仍旧没有失去时效,这一点最使我们感到惊异。他有许
多见解都适用于当前的政局,或是对于我们个人有切身之感。他不是单纯的急进派,更不是
单独的保守主义者;而同时他决不是一个冲淡、中庸、妥协性的人。他有强烈的爱憎,对于
现实社会的罪恶感到极度愤怒,但是他相信过去是未来的母亲,是未来的基础;要改造必须
先了解。而他深信改造应当从个人着手。
他并不希望有信徒,因为他的目的并非领导人们走向他,而是领导人们走向他们自己,
发现他们自己。每一个人都是伟大的,每一个人都应当自己思想。他不信任团体,因为在团
体中,思想是一致的。如果他抱有任何主义的话,那是一种健康的个人主义,以此为基础,
更进一层向上发展。
他是乐观的,然而绝对不是一个专事空想的理想主义者。
他爱事实——但是必须是“纯粹的事实”。他对法国名作家蒙泰恩的喜爱,也是因为那
伟大的怀疑者代表他的个性的另一面。
他的警句极多,大都是他在日记中几十年来积蓄下来的,也有是从他的演辞中摘出来的
。他的书像珊瑚一样,在地底缓慢地形成。他自己的进展也非常迟缓,经过许多年的暗中摸
索。他出身于清教徒气息极浓的家庭,先代累世都是牧师,他早年也是讲道的牧师,三十岁
后方才改业,成为一个职业演说家,兼事写作。那时候的美国正在成长中,所以他的国家观
念非常强烈。然而他并不是一个狭隘的“知识孤立主义者”,他主张充分吸收欧洲文化,然
后忘记;古希腊与印度文化也予他很大的影响。
他的诗名为文名所掩,但是他的诗也独创一格,造诣极高。我们读到他的情书与他追悼
幼子的长诗,可以从他的私生活中看出他的为人。他对那夭折的孩子的感情,是超过了寻常
的亲子之爱,由于他对于一切青年的关怀,他对于未来的信念,与无限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
身上。明白了这一层,我们可以更深地体验到他的悲恸。
爱默森在一八○三年生于波士顿。他早年是一个严肃的青年。他的青春与他的天才一样
,都是晚熟的。他的姑母玛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他很受她的影响。无疑地,她对于他的成
功有很大的帮助。
他自从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时候起,就开始写他那部著名的日记,五十年如一日。记载的
大都偏于理论方面。他在一八二九年第一次结婚,只记了短短的一行。在一八三五年第二次
结婚——对象是丽蒂亚·杰克生——也只记了一行。
他三十岁那年,辞去了波士顿第二礼拜堂的牧师职位,随即到欧洲旅行。他在苏格兰会
见了卡莱尔。他发现了卡莱尔的天才,同时卡莱尔也发现了他的天才。这两个人个性完全相
反,然而建立了悠久的友谊,在四十年间继续不断地通着信。
回国后他在各地巡行演说。这种生活是艰苦的,因为当时的旅行设备相当简陋,而且他
也舍不得离开他的家庭。但是他相信这职业是有意义的,所以能够有毅力继续下去。
他的第一部书《大自然》(Nature)在一八三六年出版,此后陆续有著作发表。
他在一八四七年再度赴欧的时候,他的散文集已经驰名于大西洋东西岸。
爱默森的写作生活很长。但是在晚年他尝到美国内战时期的痛苦,内战结束后不久,他
就渐渐丧失了记忆力,思想也不能集中了。他在一八八二年逝世,有许多重要的遗作,经过
整理后陆续出版。英国名作家麦修·亚诺德曾经说:在十九世纪,没有任何散文比爱默森的
影响更大。
本书各篇,是从马克·范·道伦(MarkVanDoren)编辑的《爱默森集》(
ThePortableEmerson)中选择出来的,共分“计划”,“生活方式”,
“诗”,“人物”,“书信”五章,每章前面都有节译的“编辑者言”,以为介绍。
详见http://www.cnool.net/tianyige/present/zal/zhang5.txt(主要讲爱默森的观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