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特色民居建筑是什么
1、广府民系住城市的比较多,民居相对比较西化,骑楼与西关大屋是广府民系的特色。
2、潮汕民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其注重装饰,故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
3、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
参考资料
潮汕民居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
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中国人,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据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为壮丽。”“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潮汕民居
2020-04-27 广告
在广东,游客常常会被别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吸引,这是因为他们在欣赏岭南建筑之美的同时,也是在了解一段历史,这为旅途增色不少。尤其是在广府地区、客家地区、潮汕地区以及粤北山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乡村之中,散落着不少各个时代特色的民居古建筑。
这些特色民居古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流传着千百年村民津津乐道的故事,正等待着游客去发掘其乡村之美。
岭南建筑独树一帜,作为特殊地区性建筑,广东省的岭南风格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可谓独树一帜。它一直在发展变化,有着因地制宜、宜时多变、丰富多彩、民俗味浓等特点,还善于吸取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常开建筑独特风格之先河,创造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岭南建筑。可以说,要了解广东,就要了解广东独树一帜的特色建筑。
1、镬耳屋
▲镬耳屋充满浓郁的岭南味
对于游客而言,岭南建筑中的“祠堂”、“镬耳屋”、“天井”、“碉楼”、“骑楼”等自然是独具魅力。当了解游览过陈家祠、西关大屋、骑楼街、岭南四大名园等代表性建筑后,不妨把眼光投放到广府地区、客家地区、潮汕地区以及粤北山区的传统古村落之中。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孝祥认为,广东省的传统村落建筑由于民系的差异,所以风貌各有特色,有潮汕的、客家的、广府的,在同一个民系里面由于地域的不同或开村历史和发展的不同,也各有特色。
2、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绿野故园
近代以来,广东省作为中国最大的侨乡,其建筑将外国文化、侨乡文化、传统文化、岭南文化等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村落的整体,塑造出岭南特色的景观风貌,让传统村落具有了旅游价值。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山大学民俗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春介绍,广东是中国保存传统文化较为完整丰富的地区。
3、连南南岗千年瑶寨石拱门
▲连南南岗千年瑶寨石拱门
传统民居建筑样式丰富:既有广府地区梳式布局的水乡村落,又有客家地区以围龙屋为中心的山区村落,也有潮汕地区以驷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为特色的独特建筑,还有连南排瑶、乳源过山瑶等少数民族村落,其建筑样式也颇具民族特色。
对于广东传统村落中特色民居建筑的旅游开发,他建议,保留好其传统特色,其中就包括保护好传统建筑,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岭南乡村民居建筑看点
从沙田水乡的广州番禺沙湾古镇点缀其间的祠堂古屋,到云浮郁南的兰寨村古建筑群,再到侨乡江门开平中西合璧的世界遗产——自力村碉楼,都见证着广府民居建筑的发展变迁,也让当地村落成为著名旅游景点,这些建筑群跟周边景点联合形成了经典的乡村游线路。
4、番禺沙湾古镇
▲沙湾古镇留耕堂
“石阶石巷”的古村落格局保存完好,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现存有以留耕堂为典型代表的古祠堂100多座,还有一筒竹、三间两廊、镬耳屋、高楼、西式住宅、自由式民居等建筑。还保存了大量砖雕、木雕、石雕、灰塑、壁画等建筑艺术精品,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5、郁南连滩镇兰寨村
▲郁南县兰寨村古建筑
兰寨村古建筑群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古街巷大小4条,清末古建筑30座,林氏宗祠、双桂堂古屋、安宁庙、瑞昌大屋、正己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众多文物建筑。相邻的西坝还有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光二大屋,占地面积10亩,共有房屋136间,富有岭南传统风格
6、开平塘口镇自力村
▲自力村碉楼群
自力村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中西合璧的碉楼,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开平塘口镇还有方氏灯楼、宝珠楼、立园等著名景点。参观碉楼时,采用自驾车或者骑自行车旅行会是不错的选择。相邻的赤坎古镇,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建筑群,有3公里长的骑楼街道、约600座房子。
广东客家地区民居建筑,以泥土夯筑的围龙屋著称,规模宏大,蕴含了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风水观念等。其中,梅县长教村、和平县林寨古村、博罗县旭日村的民居建筑恰好代表了客家人祖居的不同形式,如今这些地方正在发展乡村旅游,受到许多游客的欢迎。
7、梅县雁洋镇长教村
▲客家民居建筑
从村口至村中,在用石头垒起来的石台上,沿着山坡地势逐层修建有数十座古近代客家民居建筑。其中,继善楼是一座典型的二层夯筑的杠式围楼,规模比较大,有七杠之多,而且内部装饰甚为精致。
8、和平县林寨镇林寨古村
▲古民居群
清代至民国期间,林寨村民兴建起颇具规模的古民居群,为典型客家风格的方围屋,每座占地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四角置碉楼,高达8至10米,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厅堂式布局。
9、博罗县龙华镇旭日村
▲古村建筑
古村具有400多年的历史,是集明、清、民国时期建筑文化于一村的稀缺古建筑群体,被到此考察的专家学者誉为“岭南古民居建筑之典范”。
潮汕民间有许多在下山虎、四点金基础上组合的大型民居。其中,潮安龙湖古寨、澄海前美村、普宁南村是潮汕村落民居建筑的代表,体现历代潮汕人民奋发图强的成果。
10、潮安龙湖镇龙湖古寨
▲古寨一角
寨内辟三街六巷,从门到街巷显得设计有致,其地形及建筑风格与古时潮州府很相似,故有“潮州小城”之称。街巷中,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富绅豪宅100多座,不少有五进、十进之深,素有“潮居典范”之美誉。
11、澄海隆都镇前美村
▲前美村航拍图 蓝远峰 摄
因有“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而闻名。陈慈黉故居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以传统的“驷马拖车”糅合西式洋楼,点缀亭台楼阁,共有厅房506间,面积2.54万平方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善居室”历时近半个世纪还未最后竣工,被誉为“南国大观园”。
12、普宁洪阳镇南村
▲德安里大门 郑春林 摄
村内有一处保存完好、仍在使用的古建筑组群——德安里,是潮汕地区现存规模大、保存完整、历史时期较长的府第式古村落,集潮汕民居建筑的大全。
粤北瑶族村寨建筑以排瑶最有特色,其建筑依山坡的形状和走向,由下而上一排排布置,整齐有序。其中以连南南岗瑶寨延续至今,一千多年的历史,反映了连南瑶族甚至中国瑶族古老悠久的瑶族传统文化。
13、连南县三排镇南岗瑶寨
▲连南南岗千年瑶寨的建筑群
瑶寨依山而建,房屋层叠,堪称世界建筑奇观,完整地保存着瑶族人古老的生活风貌。有古朴别致的吊脚楼,有凌空高挂纵横交错的竹水笕,有生火烟熏并举的火炉塘,有下作牛栏上作储粮的粮仓,还有原始的酒坊、豆腐坊、榨油坊。
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的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 着艺术化的本义。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闽南民居外墙大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 ,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见图4)。
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
完全以花岗岩石为建筑材料的民居构成了泉州沿海民居住宅的独特风貌。由于当地盛产花岗岩,所以它理所当然地被作为一种价廉物美的建筑材料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惠安、晋江、南安等地大都因地制宜,把那些班驳突兀,峥嵘嶙峋的石头变成了一组组泉州市石建筑的奇观。无论是墙基、墙身、柱础、柱子、楼板,还是门窗、石栏杆、石级梯,甚至整条街坊,处处精雕细琢,处处流露出泉州人民对石头的特有感情。
手巾寮厝是泉州古民居较为普遍的沿街巷建造类型。它巧妙利用地势特点,是一种纵向延伸呈带状形式。面宽3至4米,单间木构。具有层层引深的气氛。她由门口厅、天井、正厅、厅后房、小天井、大房、后房、窥脚、后尾或后落组成。有二落、三落进深,宅内留有一条前后连环的巷路,这种小型的民居住舍小巧亲切,装修也很简洁。
另有一种手巾寮前面沿街市、后面沿溪岸。如鲤城五堡街,利用临街设店、作坊,后面水上货物运输,有"前通街、后到溪"的美称。
洋式的民居建筑,它造型新颖,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厅堂居室宽敞舒展、功能分区合理。样式别致,门窗、外廓及装饰洋味尤为突出。多数做法是以当地的传统形式为主,于外来的风格相结合,或并置相连营造。这种住房适应当时海外带回最新的建筑材料,有水泥(洋灰)、钢筋、水泥花砖、花玻璃等。这类建筑泉州大都称为"洋楼"、"番仔楼"。如石狮市郊的拱星别墅,南安林路厝,鲤城青龙巷李宅,它们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代表着中西文化初期接触的杰出成就。
其与北方不少省份的建筑有一定的不同。
如果是小型的,尖顶加瓦片是最明显的辨认。而且开窗多而大。而建筑用料上有用贝壳掺杂的,也有用贝壳混合土石建造。
而大型的,则有天井,用于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