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苗的病症及治疗
葡萄苗生长的过程会出现很多问题,如:葡萄根部长了类似骨头似地结,而且还在结上纵向的裂开了。这就是一个葡萄根癌病,这个病是发生在葡萄的根、根颈和老蔓上。发病部分形成愈伤组织状的癌瘤,初发时稍带绿色和乳白色,质地柔软。随着瘤体的长大,逐渐变为深褐色,质地变硬,表面粗糙。瘤的大小不一,有的数十个瘤簇生成大瘤。老熟病瘤表面龟裂,在阴雨潮湿天气易腐烂脱落,并有腥臭味。受害植株由于皮层及输导组织被破坏,树势衰弱、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小而黄,果穗小而散,果粒不整齐,成熟也不一致。病株抽枝少,长势弱,严重时植株干枯死亡。
解决办法:可先将癌瘤切除,然后抹石硫合剂渣液、福美双等药液,也可用50倍菌毒清或100倍硫酸铜消毒后再涂波尔多液。对此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加强栽培管理,多施有机肥料,适当施用酸性肥料,改良碱性土壤,使之不利于病菌生长。农事操作时防止伤根。田间灌溉时合理安排病区和无病区的排灌水的流向,以防病菌传播。葡萄苗木的根瘤蚜主要危害根部。根部被害后,生出瘤状物。初为鲜黄色,以后渐变为褐色而腐烂,使地上植株叶子变黄,果实变小,树势衰弱,产量质量明显下长,严重时可全株枯死。虫体身体柔软,外表很像蚜虫,但腹部没有腹管。 葡萄根瘤蚜的生活史周期因寄主和发生地的不同有两种类型,在北美原产地有完整的生活史周期,即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交替进行,以两性卵在枝蔓上越冬,春季孵化为干母后只能为害美洲野生种和美洲系葡萄品种的叶,成为叶瘿型蚜,共繁殖7~8代,并陆续转入地下变为根瘤型蚜,在根部繁殖5~8代,以上均为无翅、孤雌卵生繁殖,至秋季才出现有翅产性雌蚜,在枝干和叶背孤雌产大(雌)、小(雄)两种卵,分别孵出雌、雄性蚜,不取食即交配,繁雌仅产1粒两性卵在枝条上越冬。
该蚜在传入欧、亚等地区后,其种型逐渐发生了变异,在以栽培欧洲系葡萄为主的广大地区,主要以根瘤型蚜为主,不发生或很少发生叶瘿型,秋季只有少量有翅蚜飞出土面,虽然在美洲野生种、美洲系品种、欧美杂交中和以美洲种作砧木的欧洲葡萄上也可发生叶瘿型蚜,但众未在枝干上发现过两性卵。
在中国山东烟台地区,以根瘤型蚜为主,每年发生8代,以初龄若蚜和少数卵在根叉缝隙处越冬。春季4月开始活动,先为害粗根,5月上旬开始产卵繁殖,全年以5月中旬至6月和9月的蚜量最多,7、8月雨季时被害根腐烂,蚜量下降,并转移至表土层须根上造成新根瘤,7~10月有12%~35%成为有翅产性蚜,但仅少数出土活动。在美洲品系上也发生少量叶瘿型蚜,但除美洲野生葡萄外,其它品种上的叶瘿型蚜均生长衰弱不能成活。枝条上未发现过两性卵。
根瘤型蚜完成一代需17~29天,每雌可产卵数粒至数十粒不等。卵和若蚜的耐寒力强,在-13~-14℃时才死亡,越冬死亡率约35%~50%,4~10月平均气温13~18℃,降雨量平均100~200mm左右时最适其发生,7、8月干旱少雨可引起猖獗,多雨则受抑制。一般疏松、有缝隙的壤土、山地粘土和石砾土均发生重,而沙土因间隙小、土温变化大可抑制其为害、插条和包装材料的异地调运则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葡萄根瘤蚜生长期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还在不断发生着变异,例如对某些欧洲种葡萄品种有逐渐适应产生叶瘿型蚜的趋向,对某些抗蚜品种也逐渐产生了适应性;又如据前苏联研究,少数有性蚜可在根部产越冬卵;中国也曾发现少数有翅蚜可产3种卵,其中1种卵孵出的若蚜有口器。以上问题均有进一步深入研究。
症状:
维多利亚葡萄花序、幼果感病,先在花梗和小果梗或穗轴上产生淡褐色、水浸状病斑,后病斑变褐色并软腐,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鼠灰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与分生孢子。空气干燥时,感病的花序、幼果逐渐失水、萎缩,后干枯脱落,造成大量的落花落果,严重时,可整穗落光。
维多利亚葡萄新梢及幼叶感病,产生淡褐色或红褐色、不规则的病斑,病斑多在靠近叶脉处发生,叶片上有时出现不太明显的轮纹,后期空气潮湿时病斑上也可出现灰色霉层。不充实的新梢在生长季节后期发病,皮部呈漂白色,有黑色菌核或形成孢子的灰色菌丝块。果实上浆后感病,果面上出现褐色凹陷病斑,扩展后,整个果实腐烂,并先在果皮裂缝处产生灰色孢子堆,后蔓延到整个果实,最后长出灰色霉层。有时在病部可产生黑色菌核或灰色的菌丝块。
病原菌与发生规律:维多利亚葡萄灰霉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葡萄孢属 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侵染引起的。该病原菌是一种寄主非常广泛的兼性寄生真菌,它可寄生多种水果、蔬菜与花卉。因此该病菌的侵染原十分广泛。
病菌以菌核、分生孢子及菌丝体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有些地方,病菌秋天在枝蔓或僵果上形成菌核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树皮和冬眠芽上越冬。菌核和分生孢子抗逆性很强,越冬以后,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菌核即可萌发产生新的分生孢子,新老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花序上,在有外渗物作营养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很易萌发,通过伤口、自然孔口及幼嫩组织侵入寄主,实现初次侵染。侵染发病后又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再次和多次侵染。
维多利亚葡萄灰霉病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分生孢子萌芽的温度范围为1―30℃,适宜温度为18℃。分生孢子只能在有游离水或至少9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萌发,在15―20℃的适宜温度下,侵染时间约15小时,温度降低,侵染时间延长。 ① 细致修剪,剪净病枝蔓、病果穗及病卷须、彻底清除于室(棚)外烧毁或深埋。以清除病原。
② 清扫落叶,并结合施肥,把落叶和表层土壤与肥料掺混深埋于施肥沟内。
③ 选用无滴消雾膜做设施的外覆盖材料,设施内地面全面积地膜覆盖,降低室(棚)内湿度,抑制病菌孢子萌发,减少侵染;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树势,提高抗性;阻挡土壤中的残留病菌向空气中散发,降低发病率。
④ 注意调节室(棚)内温湿度,白天使室内温度维持在32―35℃,空气湿度控制在75%左右,夜晚室(棚)内温度维持在10―15℃,空气湿度控制在85%以下,抑制病菌孢子萌发,减缓病菌生长,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⑤ 果穗套袋,消除病菌对果穗的危害。
⑥ 夏季不要撤掉棚膜,(可开大顶风口与底风口),以便防止病菌借雨水传播,诱发枝蔓、叶片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