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在投资理财中的应用

 我来答
清亮且亲切丶小鲤鱼k
2016-06-16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1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21万
展开全部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在其风靡全球的经济学入门教材《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经济学十大原理,在教材的开篇第一章,曼昆即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对经济学门外汉来说看似高深的经济学理论。这十大经济学原理从十个方面为我们解释了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经济现象。下面,仅以个人的理解来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看法。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

  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一些重要的假设基础之上。其中重要的一个假设即是资源是稀缺的。而同时,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当人们面临的资源是稀缺的而其欲望是无穷的时候,他必然面临这一定的选择。中国人常说“有所得必有所失”即是这样的道理。人们在做出选择的同时必定面临着权衡取舍。生活中,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在平时的行为中总是表现出这样的权衡取舍。当你拥有一大笔钱的时候,你会选择去买一辆车还是一套房子?究竟是车子还是房子能给你带来最大的效用?因为你拥有的钱是有限的,而如果你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你会选择两者都购买,但你的预算不允许你这样做,在有限的金钱收入的前提下,你只有做出一定的选择。此乃谓之“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在经济学的成本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即同样的资源用在一个用途之后所失去的其用在其他用途所能得到的最大收益。通俗的讲,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的概念的提出,颠覆了以前人们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只考虑看的见的成本的传统。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人们不仅仅应该考虑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本损失,更应该考虑一些潜在的看不见的机会成本。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考虑机会成本。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我们在大学毕业之后做出是否继续上研究生的经济决策。鉴于目前人类本身还没有分身术,我们去继续深造上研究生就不能去工作,上研究生的机会成本即是同样的时间内我们参加工作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而相反,我们工作的机会成本即是我们上研究生所能拥有的美好未来。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分析是经济学理论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经济学家们相继提出了很多边际量的概念,比如边际成本,边际效用,边际消费倾向等等。边际即自变量每变化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基于某些自然或者心理的作用,随着某些物质的增加,其带来的作用或者效果增加并不是与其增加量同比例的而是递减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等就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儿。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每个人在消费的时候都会考虑他多花的一元钱所得到的好处或者满足是多少。即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增还是递减的。人在饥寒交迫的时候的一个馒头给他带来的效用要远远大于他富足的时候。人在贫穷的时候所拥有的一元钱的意义远远大于他富裕的时候。因为边际量有这样的性质,所以理性的经济人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会考虑边际量的大小。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这一假设就是说人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自私自利的。经济人都在试图以既定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或者在既定收益的情况下试图去使自身成本最小化。因而人们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会权衡收益与成本,而激励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经济行为的成本与收益。这就势必使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

  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是政府进行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前提。当政府发布一项经济政策的时候,他应该充分考虑理性的经济人会对他所发布的政策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理性预期学派就认为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会使政府的经济政策效果大大减弱。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贸易的过程即是两个经济主体进行交换的过程。所谓交换就是互通有无的过程。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理论指出,每个人或国家都在生产自己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来与比人或他国进行交换,这样的交换使得交换之后的总福利要比自己各自生产各自的东西要大得多。

  虽然国与国、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竞争的,但绝对的竞争对双方都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带来的只是福利的损失。这也就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个国家所应该遵循的重要法则!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如何有效配置的一种学科。市场和计划是两种现存的基本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依靠的是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历史的实践经验表明,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稀缺资源的方式确实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探索经验表明,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体制的完美结合造就了今天强大的中国!在市场经济中,个人及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独立自主的进行经济决策,而非计划经济中的由政府垄断了经济决策权。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为自己的极大利益或极大效用而不择手段,正是这种激励作用才使得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指使着人们在追求自己福利最大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出现之前,古典主义经济学占领了经济学理论领域的统治地位。古典主义经济学假设市场可以自动出清并在长期中保持充分就业状态,而不需要政府的干涉。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动摇了古典主义的基石,随之而起的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认为市场不是出清的,并且价格具有刚性。造成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政府制定合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进而引导经济走向复苏。由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滞后性等缺陷,市场调节有时候会导致市场失灵。在收入分配方面,市场调节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难免会导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在市场不能充分发挥或者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形下,政府就应该出面替代市场的作用或者改善市场调节的结果。当今世界实际上已经没有纯粹的市场经济体,每个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美国与非洲国家的生活水平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归根结底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一国的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他生产产品和劳务的能力。经济增长指的是一国或一地区生产产品和劳务的总量长期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劳动生产率水平以及制度。但是资源的可用量对于每个国家或个人来说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固定的,决定其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因素就落到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制度之上。

  生活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关系也引导着政府如何提出合适的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指出通货膨胀不外乎是一种货币现象。当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时,通货膨胀必然发生。所谓通货膨胀指的是整个价格水平的长期持续增加。货币的发行由中央银行所决定,当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时必定会引起货币供给的增加,但是生产能力在短期内并不可能上升,这就在经济中产生了过多的货币与相对过少的商品。货币就会追逐商品进行套利从而推高商品的价格。近期我国的CPI高涨的背后即是前几年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实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造成的货币超发的后果。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1958年根据美国的经验数据提出了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十年之后的1968年,索洛和萨缪尔森在菲利普斯提出的理论之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而得出了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揭示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短期取舍关系。即当失业率上升的时候,通货膨胀率会降低,当失业率下降时,通货膨胀率会上升。政府可以依据此制定一个合理的失业率和通胀率的合理区间,当经济在这一合理区间内运行的情况下可以不去干预,一旦经济运行偏离了这一合理区域,政府即采取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适当干预。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这一取舍关系逐渐遭到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质疑。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人所做出的决策都是理性的,对与政府的每一个政策都有理性预期。这样就抵消了政策的效果。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