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课题研究
展开全部
一、研究背景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益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目标: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变数学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不善于思考交流、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内容
1、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学会质疑。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指导学生如何结合数学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解决学生提问题质量不高,问题范围过大或过小的现状,使学生不但敢问,还要善问。
三、 研究策略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策略
1.教师要善于找准触发点,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质疑精神,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好奇心,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2.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持正确的态度,让学生获取探究的成果,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进一步引出另一些问题。
3.课堂上要营造探究问题的宽松、自由环境,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大胆质疑,对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给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支持,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天空。
4.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需要唤起和培养。为此,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一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就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成为他们自我发展的过程。
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习惯养成阶段(二个月时间);第二阶段是问题意识形成阶段(二个月时间);第三阶段是自觉探究问题阶段(二个月时间)。具体做法是将分阶段的做法逐渐转变为学生自觉自动化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大力表扬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意见的学生,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2、 研究实施阶段
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3、 研究总结阶段
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四. 预期成效
1.教师确立了数学新课程的先进理念,提高了数学课程实施的水平。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研究中教师坚持了“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使每个学生收益,体现出教师科学的课程观念和先进的课堂学习方法;(2)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带来了问题意识培养和教学方案设计水平以及授课水平的提高;(3)因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随之提升了教师综合评价教学工作的水平。
2.学生对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更加浓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能更加丰富,适应社会能力更加增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研究的价值取向,注重激发学生参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意识,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苦与乐,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3.教师增强了参加教育科研的自觉意识,提升了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是教师应用教育理论在实践中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水平、形成正确教学思想和理性思辨能力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因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内化应用理论,不仅增强了实践反思意识,掌握了科研方法,同时积累了宝贵的研究经验。这些收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4.提高了学校数学课程教学研究的整体水平,数学教师团队优势日益明显,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研讨,经验共享,虚心接受专家指导,发挥了团队合作研究、共同提高的优势,使学校数学课程呈现活力,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生机勃勃,促进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对照课题研究方案,我们基本达成了目标,但仍存在一些困惑。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活动中去思考、研究。
1.研究的视角还不宽,限于课堂、学校和学生生活,囿于教师的教学、教研活动,对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生理、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因素触及不多。
2.研究的对象还不广,形成的大多是些普遍性的认识,实践成果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还不强,还没有能形成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心理、不同个性学生实际的具体实施策略等。
3.研究的主体还不全,教师的自身因素对问题意识培养的影响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提高教师问题意识的策略和方法。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益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目标: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变数学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不善于思考交流、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内容
1、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学会质疑。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指导学生如何结合数学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解决学生提问题质量不高,问题范围过大或过小的现状,使学生不但敢问,还要善问。
三、 研究策略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策略
1.教师要善于找准触发点,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质疑精神,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好奇心,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2.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持正确的态度,让学生获取探究的成果,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进一步引出另一些问题。
3.课堂上要营造探究问题的宽松、自由环境,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大胆质疑,对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给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支持,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天空。
4.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需要唤起和培养。为此,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一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就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成为他们自我发展的过程。
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习惯养成阶段(二个月时间);第二阶段是问题意识形成阶段(二个月时间);第三阶段是自觉探究问题阶段(二个月时间)。具体做法是将分阶段的做法逐渐转变为学生自觉自动化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大力表扬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意见的学生,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2、 研究实施阶段
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3、 研究总结阶段
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四. 预期成效
1.教师确立了数学新课程的先进理念,提高了数学课程实施的水平。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研究中教师坚持了“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使每个学生收益,体现出教师科学的课程观念和先进的课堂学习方法;(2)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带来了问题意识培养和教学方案设计水平以及授课水平的提高;(3)因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随之提升了教师综合评价教学工作的水平。
2.学生对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更加浓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能更加丰富,适应社会能力更加增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研究的价值取向,注重激发学生参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意识,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苦与乐,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3.教师增强了参加教育科研的自觉意识,提升了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是教师应用教育理论在实践中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水平、形成正确教学思想和理性思辨能力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因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内化应用理论,不仅增强了实践反思意识,掌握了科研方法,同时积累了宝贵的研究经验。这些收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4.提高了学校数学课程教学研究的整体水平,数学教师团队优势日益明显,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研讨,经验共享,虚心接受专家指导,发挥了团队合作研究、共同提高的优势,使学校数学课程呈现活力,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生机勃勃,促进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对照课题研究方案,我们基本达成了目标,但仍存在一些困惑。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活动中去思考、研究。
1.研究的视角还不宽,限于课堂、学校和学生生活,囿于教师的教学、教研活动,对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生理、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因素触及不多。
2.研究的对象还不广,形成的大多是些普遍性的认识,实践成果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还不强,还没有能形成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心理、不同个性学生实际的具体实施策略等。
3.研究的主体还不全,教师的自身因素对问题意识培养的影响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提高教师问题意识的策略和方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