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有关康德的《什么是启蒙》读后感期末考试论文
2017-01-04
展开全部
读《什么是启蒙》有感
说到“启蒙”二字,我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17-18世纪的那场空前的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继文艺复兴运动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而当时我们所了解到的关于启蒙的知识仅仅是局限于“启蒙”的本意是“光明”,而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著书立说,积极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和封建特权主义,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而”启蒙”精神也就是“理性”精神。文艺复兴为人的感性欲求争取合法地位,而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借助路德宗教改革反对外在教条权威的思路,展示了“理性”的新的面貌。“理性”与外在权威的决裂,形成自身的内在权威,亦即,“理性”与“自由”同一。在读了启蒙思想家康德的《什么是启蒙》一书之后,我才对启蒙一词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首先,康德以文章引出关于启蒙的问题,不过,通过资料我了解到,这不是哲学思想在历史上的第一次试图对自身的反思的形式,而历史上曾经有三种反思形式。第一种是可以将现在表述为属于这个世界的一个特定时代,第二种即试图从现在之中解读出某一即将到来的事件的预示性标志,第三种将现在作为面向新世界的曙光的某个转折点来分析,而在康德的《什么是启蒙》中,以一种新的方式引入启蒙的问题,它既非某人从属的某一世界时代,亦非可以从中体察各种标志的事件,也不是某种成就的开端。康德用一种几乎完全是否定性的方式来界定启蒙,视之为 “出口”,“出路”,他只探讨了有关现时性的问题,而并不想以某种整体性或终极目的为基础来理解现在。他所寻求的是某种差异:今天与昨天相比,引出了什么样的差异?
其次,启蒙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条件的,而其为人类带来的变化,使人类真正获得了人性。康德认为,当人他在社会中扮演某种角色,或是从事某项工作,他都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环节;他由此发现自己处在一个被限定的位置上,不得不采用特定的规则,寻求特定的目的。康德这么说,是在要求他们在运用自己的理性时,要适应这些被规定的情况;也就是说,理性必须从属于所考虑的具体目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理性不可能有任何自由的运用。 另一
方面,当某人只是为了运用自己的理性而运用理性,当他是作为一个具有运用理性的能力的生命存在作为具有运用理性能力的人类中的一员,这时,理性的运用就必然应该是自由和公开的。因此,启蒙并不仅仅是个人认识到属于自己的思想自由获得保障的过程。当对理性普遍、自由、公开的运用彼此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启蒙才会出现。
再者,康德指出,启蒙特征的是“出路”,是一个将我们从“不成熟”状态解放出来的过程。而他将其所称之为的“出路”概括为一种现象,一种进行之中的过程,但也将其表述为一项任务。而他所说的“不成熟”,指的则是我们意志的特定状态,其特征则为“不要想,只管服从命令”,这种状态使我们在需要运用理性的领域里,却接受了他人权威的引导。在他看来,军事纪律、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威中通常行使的就是这种思维形式。人类要达到成熟状态,并不是在它不再被要求服从之时,而是在被告知“服从,但尽可如你所愿地运用理性来思维”的时候,同时,人们也应对自身的不成熟状态负责。如此我们可以推定:人只有依靠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摆脱这种不成熟状态;他还指出不管怎么说,规定了启蒙的,正是将意志、权威和对理性的运用这三者联系起来的既存关系的某种转变。康德谈论“启蒙”,强调的是运用自己的理解力-理性之一种职能,来认知世界,而不是仅仅依靠“他者、他人”的指导。“启蒙”精神是“摆脱、不需要”“他者”指导的独立自主精神。 这样,康德就把自己的“启蒙”观念和传统的“启蒙”口号—“敢于认知联系起来,这就是这一启蒙可选择的口号:现在这口号成了一种昭示标志,即某种人们可以据此相互识别的特性;它还是一条箴言,一条人们可以用来警示自己、建议他人的教导。而教导则是敢于认识,要有去认知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我们必须既把启蒙理解为一个人类集体参与的过程,又将其视作一项勇气鼓召之下由个人完成的行为。人既是该过程的构成要索,又充当着这同一个过程的行动者。他们参与了这一过程,所以是该过程中的行动者,而过程的发生又须以人们决定成为其自愿的行动者为前提。
最后,在我看来,康德是把启蒙描述为一个历史转折点,在这一点上,人类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而不臣服于任何权威;现在,恰恰是在这个转折点上,我们需要批判,因为批判的任务正在于确定正当运用理性的前提条件,从而确定我们可以知什么,我们必须做什么,我们又可能希望什么,而只有在明确限定正当运
用理性的原则之后,才能确保理性的自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批判记载了理性在启蒙中逐步成熟起来的轨迹;而反过来说,启蒙又是一个批判的时代。
关于康德的《什么是启蒙》,我觉得我们可以总结的知识有三点。首先,启蒙作为今天的我们依然相当依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及文化事件,构成了一个享有优先地位的分析领域;其次,启蒙是一项将真理的进步与自由的历史直接联结起来的事业,构建了一个我们至今仍在考虑的哲学问题;最后,它确定了哲学思维的一种特定方式。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康德的反思一直是种不失其重要性或有效性的哲学思维方式。我们当然不能将关于自身的批判本体论视为一种理论或教律,甚至也不能把它看作是一套不断积累中的永恒的知识体系,而是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气质,一种哲学生活。在这种态度、精神气质或哲学生活之中,对我们所是之内涵的批判同时也成为关于强加给我们的界限的历史考察,成为逾越这些界限的可能性的实验。
关于康德的《什么是启蒙》,我想说: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能够达到康德所说的成熟状态下的成年,用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性,但是,不管怎么说,在我看来,康德通过反思启蒙而构建的对现在与我们自身的批判性追问自有其意义,并且能够鼓励和指导我们准确运用自己的理性来进行学习和实践,启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去发现,读康德的《什么是启蒙》,我受益匪浅。
说到“启蒙”二字,我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17-18世纪的那场空前的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继文艺复兴运动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而当时我们所了解到的关于启蒙的知识仅仅是局限于“启蒙”的本意是“光明”,而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著书立说,积极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和封建特权主义,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而”启蒙”精神也就是“理性”精神。文艺复兴为人的感性欲求争取合法地位,而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借助路德宗教改革反对外在教条权威的思路,展示了“理性”的新的面貌。“理性”与外在权威的决裂,形成自身的内在权威,亦即,“理性”与“自由”同一。在读了启蒙思想家康德的《什么是启蒙》一书之后,我才对启蒙一词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首先,康德以文章引出关于启蒙的问题,不过,通过资料我了解到,这不是哲学思想在历史上的第一次试图对自身的反思的形式,而历史上曾经有三种反思形式。第一种是可以将现在表述为属于这个世界的一个特定时代,第二种即试图从现在之中解读出某一即将到来的事件的预示性标志,第三种将现在作为面向新世界的曙光的某个转折点来分析,而在康德的《什么是启蒙》中,以一种新的方式引入启蒙的问题,它既非某人从属的某一世界时代,亦非可以从中体察各种标志的事件,也不是某种成就的开端。康德用一种几乎完全是否定性的方式来界定启蒙,视之为 “出口”,“出路”,他只探讨了有关现时性的问题,而并不想以某种整体性或终极目的为基础来理解现在。他所寻求的是某种差异:今天与昨天相比,引出了什么样的差异?
其次,启蒙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条件的,而其为人类带来的变化,使人类真正获得了人性。康德认为,当人他在社会中扮演某种角色,或是从事某项工作,他都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环节;他由此发现自己处在一个被限定的位置上,不得不采用特定的规则,寻求特定的目的。康德这么说,是在要求他们在运用自己的理性时,要适应这些被规定的情况;也就是说,理性必须从属于所考虑的具体目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理性不可能有任何自由的运用。 另一
方面,当某人只是为了运用自己的理性而运用理性,当他是作为一个具有运用理性的能力的生命存在作为具有运用理性能力的人类中的一员,这时,理性的运用就必然应该是自由和公开的。因此,启蒙并不仅仅是个人认识到属于自己的思想自由获得保障的过程。当对理性普遍、自由、公开的运用彼此叠加在一起的时候,启蒙才会出现。
再者,康德指出,启蒙特征的是“出路”,是一个将我们从“不成熟”状态解放出来的过程。而他将其所称之为的“出路”概括为一种现象,一种进行之中的过程,但也将其表述为一项任务。而他所说的“不成熟”,指的则是我们意志的特定状态,其特征则为“不要想,只管服从命令”,这种状态使我们在需要运用理性的领域里,却接受了他人权威的引导。在他看来,军事纪律、政治权力和宗教权威中通常行使的就是这种思维形式。人类要达到成熟状态,并不是在它不再被要求服从之时,而是在被告知“服从,但尽可如你所愿地运用理性来思维”的时候,同时,人们也应对自身的不成熟状态负责。如此我们可以推定:人只有依靠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摆脱这种不成熟状态;他还指出不管怎么说,规定了启蒙的,正是将意志、权威和对理性的运用这三者联系起来的既存关系的某种转变。康德谈论“启蒙”,强调的是运用自己的理解力-理性之一种职能,来认知世界,而不是仅仅依靠“他者、他人”的指导。“启蒙”精神是“摆脱、不需要”“他者”指导的独立自主精神。 这样,康德就把自己的“启蒙”观念和传统的“启蒙”口号—“敢于认知联系起来,这就是这一启蒙可选择的口号:现在这口号成了一种昭示标志,即某种人们可以据此相互识别的特性;它还是一条箴言,一条人们可以用来警示自己、建议他人的教导。而教导则是敢于认识,要有去认知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我们必须既把启蒙理解为一个人类集体参与的过程,又将其视作一项勇气鼓召之下由个人完成的行为。人既是该过程的构成要索,又充当着这同一个过程的行动者。他们参与了这一过程,所以是该过程中的行动者,而过程的发生又须以人们决定成为其自愿的行动者为前提。
最后,在我看来,康德是把启蒙描述为一个历史转折点,在这一点上,人类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而不臣服于任何权威;现在,恰恰是在这个转折点上,我们需要批判,因为批判的任务正在于确定正当运用理性的前提条件,从而确定我们可以知什么,我们必须做什么,我们又可能希望什么,而只有在明确限定正当运
用理性的原则之后,才能确保理性的自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批判记载了理性在启蒙中逐步成熟起来的轨迹;而反过来说,启蒙又是一个批判的时代。
关于康德的《什么是启蒙》,我觉得我们可以总结的知识有三点。首先,启蒙作为今天的我们依然相当依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及文化事件,构成了一个享有优先地位的分析领域;其次,启蒙是一项将真理的进步与自由的历史直接联结起来的事业,构建了一个我们至今仍在考虑的哲学问题;最后,它确定了哲学思维的一种特定方式。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康德的反思一直是种不失其重要性或有效性的哲学思维方式。我们当然不能将关于自身的批判本体论视为一种理论或教律,甚至也不能把它看作是一套不断积累中的永恒的知识体系,而是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气质,一种哲学生活。在这种态度、精神气质或哲学生活之中,对我们所是之内涵的批判同时也成为关于强加给我们的界限的历史考察,成为逾越这些界限的可能性的实验。
关于康德的《什么是启蒙》,我想说: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能够达到康德所说的成熟状态下的成年,用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性,但是,不管怎么说,在我看来,康德通过反思启蒙而构建的对现在与我们自身的批判性追问自有其意义,并且能够鼓励和指导我们准确运用自己的理性来进行学习和实践,启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去发现,读康德的《什么是启蒙》,我受益匪浅。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