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发学校语文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展开全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校园文化资源做为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注重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发校园文化资源,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以下的策略:
一、发挥图书馆资源库的作用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语)。学校图书馆收藏着大量的图书,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医疗卫生、环境科学、少儿百科,是语文课程教学极为重要的资源库。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定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教授阅读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
图书室还可以建设电子阅览区,让学生在广阔的电子书海中遨游。学校图书室为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到图书室借阅图书,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图书室可开展“每周新书推介”向全体师生推荐介绍新到的图书,培养了学生对图书的阅读兴趣。
同时,每个班开设图书阅读课,通过图书阅读课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另外,每个班都建立了“图书角”“学习园地”“读书会”等,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环境
校园环境也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显现的校园景点中那碧绿的草坪、盛开的鲜花、逼真的假山、高大雕塑以及其他设备设施,可以成为学生文娱生活、养育熏陶的好地方和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好素材。这些校园文化资源都能成为学生进行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资源。
例如,我们可以按照语文教学的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对学校环境进行观察,观察花草树木在一年四季的变化、标志性建筑的结构、学校雕像所蕴含的意义,然后布置学生进行写作,让这些校园文化资源成为学生写作的对象,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深厚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校园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隐性的是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都可以视为语文教学资源来开采、挖掘、利用。例如:学校定期组织各种阅读知识竞赛,如讲故事会、朗诵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语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语文竞赛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3-6年级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要求学生每个单元都要进行必要的习作,习作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写人的,有记事的,有写景的,也有状物的,这些习作都和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班级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进行展示,达到共同学习,不断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在校园进行美文诵读、讲故事、硬笔书法、作文等语文竞赛。通过竞赛,可以让学生在美文诵读中感受到美文诵读的节奏、品味美文诵读的韵律,在讲故事比赛中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和理解故事中的真、善、美,在硬笔书法比赛中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感悟中华民族文字所蕴含的巨大的人文内涵,在作文比赛中锻炼学生的遣词造句、修辞、结构等习作技巧,进而提高学生高超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班班通互联网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浏览《中国儿童文学网》、《中国儿童网》、《小学语文网》、《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小学语文动漫课堂》等网站,品味既充满童趣,又富文学性的语文课程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积极开发学生资源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因此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将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特长以及随机生成的一些信息纳入教育教学过程。
( 一)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执教者了解到很多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了大量圆明园中奇珍异宝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这些对于学生而言,已不再是需要教师重复讲解的重点,那么执教者就把重点放在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上。课堂上,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圆明园原貌(照片、历史)及珍贵物品的资料(如曾展出的铜猴首、铜羊首、铜虎首的价值),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昔日的辉煌?”由此,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了深入。
(二)对学生优势特长的开发与利用
学生总在自已感兴趣的事物,学生总会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的优势特长成为语文课程学习的资源,也是校园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优势特长,在学校成立了“朗诵兴趣小组”、“国学兴趣小组”、“播音兴趣小组”、“小作家兴趣小组”等文学小团体,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诗歌朗读的技巧和方法,接触和学习国学经典内容,学习播音,如何练习文章写作,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团体文学活动中,理解中国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编撰校本教材
(一)在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文,这些作文可以成为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编辑《小学生优秀习作选登》、《小学生优秀观察日记选》、《小学生自编童话故事集锦》,我们可以把这些集子装订成册,置于教室,供所有同学阅读,交流彼此写作经验,共享语文教学课程资源。 (二)编写《国学经典诵读本》。儿童诵读国学经典,“具有相当现代的合理因素,第一,充分尊重儿童生理阶段的特殊性。国学经典的句子,大多数短小、韵律,适应了儿童心理特点,通过诵读的反复刺激,有助于早期语言能力的开发,同时也打下文言语法与词汇的心理底子。”[1]第二,哲学史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对科学史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学习能力,很大的一部分,是潜移默化的学习。看起来他好像学了并不懂的内容,看起来他真正记得的也并不多,其实这些将转变成一种“内隐记忆”,在心理背景中渐渐会产生作用。[2]基于以上的两点认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三字经》、《诸子百家》、《百家姓》、《千字文》等古典文献中节选适合小学生诵读及理解的内容作为校本教材,组织学生进行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接受力,增强文化心灵的动力。
(三)组织学生制作校报。小学生爱画画,
也爱写字。他们的世界通过画画和写字体现出来。做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画画、爱写字的特点,组织学生定期、分班制作校报,爱画画的学生在校报上画图,让爱写字的学生在校报上写字,让爱写作的学生撰写文章,共同完成校报。通过展示,发挥校报这种校园文化资源的作用,磨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发掘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画与写”的课程。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文学作品,有很多都是可以通过绘画把它描述出来的。古代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王维的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自古“诗画不分家”。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画画的天性,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如上完《咏鹅》这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根据“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波清波。”画出鹅的样子;如讲到鲸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鲸的描写,画出鲸的特点。“画与写”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绘画的兴趣,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每周一诗”活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要求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通过背诵,积累诗文中的词汇、句法、诗法,获得语言材料,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每周一诗”活动就是把所有要求背诵的诗词汇编成册,分发给学生人手一册,让学生提前背诵,每周背诵一首,积少成多,周复一周,久而久之,学生可背下所要求背诵的古诗,语文素养可得到大幅的提高。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重视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发挥图书馆资源库的作用,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环境,积极开发学生资源,创造性地编撰校本教材,发掘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开发校园文化资源,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以下的策略:
一、发挥图书馆资源库的作用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语)。学校图书馆收藏着大量的图书,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医疗卫生、环境科学、少儿百科,是语文课程教学极为重要的资源库。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定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教授阅读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
图书室还可以建设电子阅览区,让学生在广阔的电子书海中遨游。学校图书室为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到图书室借阅图书,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图书室可开展“每周新书推介”向全体师生推荐介绍新到的图书,培养了学生对图书的阅读兴趣。
同时,每个班开设图书阅读课,通过图书阅读课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另外,每个班都建立了“图书角”“学习园地”“读书会”等,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环境
校园环境也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显现的校园景点中那碧绿的草坪、盛开的鲜花、逼真的假山、高大雕塑以及其他设备设施,可以成为学生文娱生活、养育熏陶的好地方和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好素材。这些校园文化资源都能成为学生进行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资源。
例如,我们可以按照语文教学的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对学校环境进行观察,观察花草树木在一年四季的变化、标志性建筑的结构、学校雕像所蕴含的意义,然后布置学生进行写作,让这些校园文化资源成为学生写作的对象,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深厚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校园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隐性的是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都可以视为语文教学资源来开采、挖掘、利用。例如:学校定期组织各种阅读知识竞赛,如讲故事会、朗诵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语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语文竞赛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3-6年级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要求学生每个单元都要进行必要的习作,习作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写人的,有记事的,有写景的,也有状物的,这些习作都和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班级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进行展示,达到共同学习,不断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在校园进行美文诵读、讲故事、硬笔书法、作文等语文竞赛。通过竞赛,可以让学生在美文诵读中感受到美文诵读的节奏、品味美文诵读的韵律,在讲故事比赛中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和理解故事中的真、善、美,在硬笔书法比赛中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感悟中华民族文字所蕴含的巨大的人文内涵,在作文比赛中锻炼学生的遣词造句、修辞、结构等习作技巧,进而提高学生高超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班班通互联网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浏览《中国儿童文学网》、《中国儿童网》、《小学语文网》、《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小学语文动漫课堂》等网站,品味既充满童趣,又富文学性的语文课程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积极开发学生资源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因此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将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特长以及随机生成的一些信息纳入教育教学过程。
( 一)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执教者了解到很多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了大量圆明园中奇珍异宝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这些对于学生而言,已不再是需要教师重复讲解的重点,那么执教者就把重点放在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上。课堂上,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圆明园原貌(照片、历史)及珍贵物品的资料(如曾展出的铜猴首、铜羊首、铜虎首的价值),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昔日的辉煌?”由此,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了深入。
(二)对学生优势特长的开发与利用
学生总在自已感兴趣的事物,学生总会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的优势特长成为语文课程学习的资源,也是校园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优势特长,在学校成立了“朗诵兴趣小组”、“国学兴趣小组”、“播音兴趣小组”、“小作家兴趣小组”等文学小团体,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诗歌朗读的技巧和方法,接触和学习国学经典内容,学习播音,如何练习文章写作,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团体文学活动中,理解中国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编撰校本教材
(一)在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文,这些作文可以成为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编辑《小学生优秀习作选登》、《小学生优秀观察日记选》、《小学生自编童话故事集锦》,我们可以把这些集子装订成册,置于教室,供所有同学阅读,交流彼此写作经验,共享语文教学课程资源。 (二)编写《国学经典诵读本》。儿童诵读国学经典,“具有相当现代的合理因素,第一,充分尊重儿童生理阶段的特殊性。国学经典的句子,大多数短小、韵律,适应了儿童心理特点,通过诵读的反复刺激,有助于早期语言能力的开发,同时也打下文言语法与词汇的心理底子。”[1]第二,哲学史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对科学史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学习能力,很大的一部分,是潜移默化的学习。看起来他好像学了并不懂的内容,看起来他真正记得的也并不多,其实这些将转变成一种“内隐记忆”,在心理背景中渐渐会产生作用。[2]基于以上的两点认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三字经》、《诸子百家》、《百家姓》、《千字文》等古典文献中节选适合小学生诵读及理解的内容作为校本教材,组织学生进行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接受力,增强文化心灵的动力。
(三)组织学生制作校报。小学生爱画画,
也爱写字。他们的世界通过画画和写字体现出来。做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画画、爱写字的特点,组织学生定期、分班制作校报,爱画画的学生在校报上画图,让爱写字的学生在校报上写字,让爱写作的学生撰写文章,共同完成校报。通过展示,发挥校报这种校园文化资源的作用,磨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发掘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画与写”的课程。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文学作品,有很多都是可以通过绘画把它描述出来的。古代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王维的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自古“诗画不分家”。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画画的天性,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如上完《咏鹅》这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根据“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波清波。”画出鹅的样子;如讲到鲸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鲸的描写,画出鲸的特点。“画与写”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绘画的兴趣,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每周一诗”活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要求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通过背诵,积累诗文中的词汇、句法、诗法,获得语言材料,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每周一诗”活动就是把所有要求背诵的诗词汇编成册,分发给学生人手一册,让学生提前背诵,每周背诵一首,积少成多,周复一周,久而久之,学生可背下所要求背诵的古诗,语文素养可得到大幅的提高。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重视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发挥图书馆资源库的作用,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环境,积极开发学生资源,创造性地编撰校本教材,发掘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