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简介 历史上的孙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 ),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孙吴的奠基者之一。
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征得袁术许可,东渡长江,进攻樊能、于糜,又在当利口袭击张英。并以曲阿为据点,与扬州刺史刘繇进行决战,大败刘繇。建安元年(196年),率兵进攻会稽王朗和吴郡严白虎。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袁术决裂;同年夏,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
建安三年(198年),朝廷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并封为吴侯。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及刘表部将黄祖。建安五年(200年)初,在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同年4月,孙策在丹徒狩猎时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扩展资料
初平二年(191年),孙坚所杀,孙策举家迁到江都。在江都期间,孙策数次拜访扬州名士张纮,和他研究天下大势。并说出了其立足江东的策划,第一步从袁术手中索要其父孙坚的部队,然后渡江南下寻求其舅父丹阳太守吴景的支持,以丹阳为根据地招募军队,占领吴、会稽等郡,进而讨伐刘表、黄祖,为其父孙坚报仇,最后建立孙吴政权。该策划得到了张纮的认同,并在张纮的补充完善下,成为孙策政权建立和发展的既定策略。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占有传国玉玺正式僭越称帝,孙策趁机与其决裂。孙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一方面可以摆脱袁术的势力,攻占扬州;另一方面进攻刘表,为其父孙坚报仇,最后实现“荆、扬可一”的既定策略。因此孙策上表朝廷要讨伐袁术,随后曹操派议郎王誧携带汉献帝的诏书给孙策,任命他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建安三年(198年),孙策又向汉廷贡献礼物。汉廷任命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孙策因此在舆论上得到汉政府的承认。
孙策性格豁达开朗乐于接受意见,又善于用人,所以兵士和百姓都愿意为他效死。他严申军令,不得掳掠民间财物,因此受到百姓的欢迎。只用了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孙策迅速削平了大量割据势力,占有了吴郡、会稽郡、丹阳郡、庐江郡和豫章郡,基本上控制了扬州的广大地区,为孙吴立国奠定了基础。孙策不仅是当时几大政治军事集团中实力发展最快的一个,而且是魏、蜀、吴三国创业者中最年轻的一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策 (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奠基人)
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征得袁术许可,东渡长江,进攻樊能、于糜,又在当利口袭击张英。并以曲阿为据点,与扬州刺史刘繇进行决战,大败刘繇。建安元年(196年),率兵进攻会稽王朗和吴郡严白虎。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袁术决裂;同年夏,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
建安三年(198年),朝廷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并封为吴侯。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及刘表部将黄祖。建安五年(200年)初,在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同年4月,孙策在丹徒狩猎时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扩展资料
初平二年(191年),孙坚所杀,孙策举家迁到江都。在江都期间,孙策数次拜访扬州名士张纮,和他研究天下大势。并说出了其立足江东的策划,第一步从袁术手中索要其父孙坚的部队,然后渡江南下寻求其舅父丹阳太守吴景的支持,以丹阳为根据地招募军队,占领吴、会稽等郡,进而讨伐刘表、黄祖,为其父孙坚报仇,最后建立孙吴政权。该策划得到了张纮的认同,并在张纮的补充完善下,成为孙策政权建立和发展的既定策略。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占有传国玉玺正式僭越称帝,孙策趁机与其决裂。孙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一方面可以摆脱袁术的势力,攻占扬州;另一方面进攻刘表,为其父孙坚报仇,最后实现“荆、扬可一”的既定策略。因此孙策上表朝廷要讨伐袁术,随后曹操派议郎王誧携带汉献帝的诏书给孙策,任命他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建安三年(198年),孙策又向汉廷贡献礼物。汉廷任命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孙策因此在舆论上得到汉政府的承认。
孙策性格豁达开朗乐于接受意见,又善于用人,所以兵士和百姓都愿意为他效死。他严申军令,不得掳掠民间财物,因此受到百姓的欢迎。只用了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孙策迅速削平了大量割据势力,占有了吴郡、会稽郡、丹阳郡、庐江郡和豫章郡,基本上控制了扬州的广大地区,为孙吴立国奠定了基础。孙策不仅是当时几大政治军事集团中实力发展最快的一个,而且是魏、蜀、吴三国创业者中最年轻的一个。
最大的特色是奸,刘备最大的特色是仁,孙策最大的特色就是勇了。
听说孙策率军前来,刘繇有些担心,部将张英却说,只要自己率领一只兵马,在
牛渚驻扎,纵然有百万雄兵,也必然可以击退。可是真正面对孙策,却一战而溃。太
史慈曾经主动请战,可是刘繇以太史慈年轻为由,拒绝了太史慈。
而最能体现孙策之勇的还是孙策率领十三骑,去刘繇大营附近查探地形,遭遇太
史慈。双方你来我往,单挑十分精彩。之后两人一个用枪挑着太史慈的小戟,说:“太
史慈若不是走的快,已被刺死了!”太史慈不甘示弱,让士兵拿着自己夺去的孙策的头
盔,大喊:““孙策头已在此!”依旧是礼尚往来,气势上一点不输。就算是后来刘繇兵
败,太史慈无奈来降,孙策问起当日神亭大战的事情,说:“神亭相战之时,若公获
我,还相害否?”按照常理,一般人此时被抓自然服软,可是太史慈却笑着说:“未可知
也!”而孙策一点不生气,反倒哈哈大笑,彼此欣赏。后来太史慈主动提出前去招降旧
部,孙策立刻答应,以第二天日中为约期。太史慈走后,孙策众将很担心太史慈一去不
返,可是孙策却自信的说:“子义乃信义之士,必不背我。”孙策对太史慈的信任,正是
孙策获取众将信任的一个缩影。
对待孙策的勇武,谋士张纮曾经表示担心,说:“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
敌小寇,愿将军自重。”张纮说的有道理。回想当初,孙策的父亲孙坚为何会在进攻刘
表获得大胜的情况下功败垂成死于非命呢?主要就是孙坚过于心急,而孙策和其父一
样,勇武过人,但是对自己的勇武过于自信,以至于失去了对时局的一个准确判断。后
来孙策被人暗杀,也源于这个性格缺陷。 面对张纮的劝谏,孙策道歉说:“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
命耳。”孙策承认张纮的话很有道理,可是却认为作为全军统帅,如果不能够冲锋陷
阵,恐怕手下的将士不能为之效命。孙策的担心有道理吗?表面上看起来有道理,其实
是很没有道理。作为全军主帅,冲锋陷阵固然可以激励将士,但是却不能成为常态。毕
竟冲锋陷阵乃是普通将领的事情。看其他诸侯领袖,比如曹操刘备袁绍之流,会亲自冲
杀在前吗?除非万不得已,是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冒险的。而更重要的,还是一场战争的
胜败,关键不在于主帅是否冲锋陷阵,而在于战前的决策。就如演义中大量描绘的战争
一样,身负其实在交战之前就已经决定。靠主将激励,而改变战场胜败的例子不能说没
有,但是少之又少。
也正因为孙策的冒进,在本回中孙策被进攻薛礼时被箭射中,幸亏孙策躲闪及时,
没有伤及要害。而孙策将计就计,充分利用中箭一事,反倒大败薛礼,也体现了孙策在
勇武之外,颇有谋略的一面。
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 ),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孙吴的奠基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