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家庭主妇呢
有个读者留言说自己以前也喜欢看书写点东西,自从生了“二宝”回归家庭当了主妇,天天围着孩子团团转,要照顾大的上学放学,要照看小的吃喝拉撒,没时间看书写作,“连看电视的空都没有”……觉得自己“越来越平庸了,经常很烦。”
曾看过一个帖子《家庭主妇为什么总是一副心情不好的样子》。发帖的主妇牢骚满腹,细述了让她不开心的家庭琐事,从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到洗完衣服才发现老公衣服兜儿里毛票和卫生纸……评论区里有个女性直接留言:”我要是个男人,一定不愿意跟你一起生活,负面情绪太大了,不管选择做什么,都是自己喜欢的自己选择的,哪儿来那么多废话啊……“
我想了想,自己终有一天也会成为全职的家庭主妇,每个女人早晚都会成为“家庭主妇”。在退休后。那将是人生很长的一段时光,我会不会“总是一副心情不好的样子”?
我们为什么要“一副心情不好的样子”?为什么要觉得自己平庸?为什么要烦?
在可能出现的“心情不好的样子”之前,我知道必须做些积极的准备。词作家林夕写过一本书,名叫《原来你非不快乐》,我把整本书看完似乎才读懂书名,那个“非”,我理解是“非得”“非要”的意思。并不是因为做“家庭主妇”你才不快乐,是“你非不快乐”,“你非平庸”。
一直以来,我理想的职业都是“家庭主妇”。其实我更喜欢把“主妇”写作“煮妇”,就是“煮饭”的“煮”。我理想的生活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挣了钱拿回家给女人花,而不觉得女人“什么也没做”;我理想的社会是普遍提升男性的薪资水平,让女性回归家庭,这样更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不可能,所以是理想)
第一次把“主妇”故意写成“煮妇”,是学生时代填写一份《履历表》。“社会关系”一栏我把两个姑姑的名字都写上了,我大姑二姑的职业填的都是“家庭煮妇”。因为爷爷读过私塾,又在早年参加革命,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断文识字,在她们那一代还大多是小脚女人居多的年代非常难得。据说老家里曾有人说过闲话:“丁家的两个闺女上了学又有什么用?还不是在家带孩子干家务当家庭主妇?
在很多人看来,“在家带孩子干家务当家庭主妇”就不是工作,价值不能等同于朝九晚五的所谓职场人士。这种观点现在我们知道是不对的。有个专栏作家这样写她的妻子:她在厨房里招呼我去帮忙,说的是“请到我办公室来一下……”家,可不就是主妇们的职场、办公室?
我不止一次对老公说过:”如果你挣足够的钱养活我(们娘俩儿),我就不上班,天天在家做家庭煮妇,对,就是煮饭的煮。“每次他回应我的都是:“多少钱是足够的钱啊?!”我对“足够的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他就大气地说:“我养你!”
女人往往天生有不安全感。如果不工作,安全感会更低,这大概就是我一直在工作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看就要到退休的年纪,早晚有一天会回归家庭,成为“家庭主妇”,这是非常确定的事情。如果不提前在心理上、甚至身体上做好准备,难免会有落差。
汪老师曾讲过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她有个女邻居是个家庭主妇,全职太太,有一天送走儿子上学遇到她就抱怨道:“我在家天天累得要死,还嫌我做的饭不好吃,爱吃不吃,我就会做这样的饭炒这样的菜……”汪老师说:“你说作为一个妈妈,一个妻子,既然都花时间做饭炒菜了,为什么不稍微多花点心思把饭菜做得更符合家人的口味呢?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做呢?”
看我文章的人都知道,我经常写到汪老师。就像《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在他的书《至味在人间》提到蔡澜的名字至少七、八次一样。说明汪老师是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她传递给人们的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汪老师的本职是一所职业院校的老师,又在公司任职。曾去过汪老师温馨的田园风格的家,在她家的厨房里享用过她现场研磨的芝麻糊热饮。受她的影响,公司有很多同事买了烤箱,跟她学着做月饼、烤戚风蛋糕、燕麦饼干等,包括我在内。热爱生活的人,即便做家庭主妇也一定是抱持着快乐的心情啊。
我关注的公众号和博客除了一些大V,最多的就是美食类了。比如文怡私房菜、君之烘焙、YY食色空间、双双家的厨房等,我欣赏网上很红的一年365天早餐天天不重样的妈妈,她得多用心地热爱生活才会做到那种程度啊!
所以,我也会花时间烤一炉中秋的月饼、一盘生日的蛋糕,照着手机APP学着做一道醋溜排骨,问度娘如何把早餐的蛋羹蒸得更滑嫩无蜂孔……虽然我现在吃得比较少,有时只做不吃。但做这些家务事时,一个人在深夜厨房时,也是满心的欢喜。
朋友圈好几位女友是别人眼里不上班的“家庭主妇”,从二十几岁到四、五十岁都有。她们有的做微商,有的做兼职只不过把办公地点搬到了家里,有的在学画画,有的写专栏写书……她们读书写作教育孩子孝敬老人,呈现出来的是朝气蓬勃热气腾腾的生活状态,并没有因为“回归”了家庭就心情不好蓬头垢面惨兮兮。
价值感是自己创造的。家收拾得利利索索,孩子照顾得健健康康,自己精精神神,就是对家庭最大的价值和贡献。家庭主妇们自己要有这样的自尊和自信。
女儿有个同学的妈妈原来是个也是个上班族,因为老公的职业经常出差,她要照顾两个孩子上学,只好辞了职。她在学校附近租房子办了学屋,一方面能照顾自家的孩子中午吃饭休息,一方面又给其他家长提供了帮助,后来又扩大成了辅导班;还认识一位孩子已经顺利考入大学的家长,她也是个家庭主妇,儿子从小学画画都是她陪着,等候的时候她也陪着画,儿子考入大学,她自己也入了市美协,还办了画展……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谁会觉得她们平庸吗?有人说幸福无非十个字——“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这简直就是家庭主妇们幸福的写照啊?家里要做的事那么多,就算是老公不爱你还有孩子的爱啊,你对孩子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不就是对未来的期待吗?
“平庸”真的跟上不上班无关,“平庸”也不是因为所谓的“家庭主妇”的身份。
一个快乐的人,一个淡定从容的人,接受自己生命的每一个时刻,每一种状态,每一种身份。做家庭主妇并不平庸,做家庭主妇更要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带着爱意——这样,家人才能快乐着你的快乐、开心着你的开心、爱着你的爱。
目光炯炯聊职场,内心温暖谈人生 【丁是丁】ID:dsd555555
家庭主妇的价值仅仅对小家庭有意义,是无法在市场上自由流通的,从术语上说这叫做“专有投资”,这是问题的根源。
家庭分工其实可以很好地提高整个家庭的生产力,比如专心工作的一方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工作上,而专心家庭的一方可以投入更多的在家庭上,双方都进行了专业化,生产力都得到了提高。但是,专心工作的一方所得的,是市场化的技能,职位上升了,赚更多的钱,那么如果换一个配偶,自己在工作中所锻炼的技能和经验依然可以发挥作用,自己的价值依然能够得到市场的承认。
而家庭主妇确实是为家庭付出了很多,但是如果换了一个配偶,配偶会对你照顾前任的家庭所作出的贡献,所获得的经验给予很高的权重么?恐怕是不会的。所以专心家庭一方所创造的价值可能很高,但是这些价值在换配偶的时候,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很多额外的效用。
表面上看,专心工作,专心家庭都是在为家庭投入,可能计算起来创造的价值也差不多,但是双方讨价还价的底线是不一样的,专心工作的人的底线可以很高,而家庭主妇依赖于“这个家庭”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底线就低了。
因此,女性工作不但是权利,还是义务,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市场化技能,让自己在家庭里讨价还价的能力始终能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宁愿自己赚的钱全部雇保姆,也好过自己带孩子,这背后并不仅仅是女权的口号和观念,而是更深层次的对技能依赖于家庭的恐惧。
有些时候家庭主妇是费力不讨好的活 没有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