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
2017-10-12
展开全部
从三维目标入手: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米青rui8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米青rui8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语文课必须突出“三个性”
(一)突出工具性
所谓工具性就是指语文作为表情达意工具的特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三个维度,其一就是“知识与能力”。所以,语文课应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基础知识:字、词、句、段、篇;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书)训练,引导学生切实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
1.识字教学应重视字理识字。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字原理。识字教学应重视分析汉字的构字原理,针对每个汉字的构字特点,采用“分解一组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可以提高识字效果。学生掌握了构字原理,在他们心中每个汉字就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幅画或一个故事,就会少写错别字,并且举一反三,形成自主识字能力。
2.阅读教学应注重“感悟一积累一运用”。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以读代讲。所谓感悟就是通过阅读来感受领悟文本内涵。为此,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品词的方法有换词比较、换位比较、添词比较和省词比较等;品句往往通过变换句型来进行;品读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品味文本内涵,以读明理,以读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谓积累就是把有关语言材料熟读成诵,牢记于心。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胸藏万汇”,才能“勤写笔下生花”。
语文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所谓运用就是用所学语文知识和语言材料,进行遣词造句、构段谋篇和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教师抓住重点词语、常用句式和典型段落,引导学生进行用词、造句、构段、仿写的训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采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进行双向互动的对话。阅读写景状物的课文,让学生担任“导游员”、“解说员”,为“游客…‘观众”们解说,回答“游客”“观众”们的询问。
语文课堂教学突出语文工具性,应构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回环上升的教学模式,从语言文字人手,品词、品句、品读,领悟文本的思想内容,再回头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还要注意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有机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法,拓展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空间,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突出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做到“五个参与”。(1)全员参与: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一个都不能少”。(2)全程参与:全班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有序、高效。(3)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言积极,配合默契。(4)创造参与: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发言或练习中有创新因素。(5)差异参与:兼顾优等生与后进生的能力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和释疑解难,引导学生种形式合作学习,如指定小组合作学习、自由结组合作学习、按兴趣结组合作学习等。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补足式。课文有些语句省略或意犹未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足这些省略或空白的地方。(2)多变式。引导学生进行句式变换、语言重组等训练。(3)幻想式。针对课文的具体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幻想,展开创新思维。
(三)突出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突出工具性的过程中应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份值观”等方面的人文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教育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恰似杜甫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教育“应该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人文教育:
1.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具体的思想内容,应渗透人文教育。
2.教师在讲读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师在示范朗读和讲解文意中应充满感情,像叶圣陶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3.在板书设计中渗透人文教育。板书设计应具有形象性和艺术世性,反映课文的特点,突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易于接受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学抓好“三个点”
(一)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点
语文姓“语”名“文”,语文课堂教学应返朴归真,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点,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二)抓好品读训练点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书至少占本节课三分之一的时间。要提倡品词、品句、品读和个性化阅读,读出自己的体验。可采用自由读、齐读、小组读、挑战读、对比读、加动作读、分角色读等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抓住品读训练点,进行品读训练,感悟文本内涵。
(三)抓好口语交际训练点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抓好口语交际训练点,创设有关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三、语文教学体现“四个度”
(一)温度——基本性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语文课堂就是一条有待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河。这条生命之河应是“温暖”的、“恒温”的,而不是忽冷忽热的。这条“温暖的河”需要教师用激情来开掘。有人这样评价窦老师的课:“窦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开始了激情之旅。”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窦老师表扬学生朗读字正腔圆,具有“精”“气”“神”。她指导学生齐读课题,朗读中心旬,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点燃学生的激情,不断提升课堂的温度。
(二)广度——开放性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扩展视野。可以围绕所讲的课文,给学生推荐有关文章和书籍。从一篇课文引发开去,延伸到生活,上升到人文精神。根据课文主题相同和相近,进行教材重组。窦桂梅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补充教材,拓展内容,实现“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她说:“语文是没有围场的。”教学《晏子使楚》一课,她补充了历史学家、外交家对晏子的评价,又补充了《胯下受辱》和《狼和小羊》两篇文章,把学生领到“水草丰茂的牧场”,让学生自主读书、思考。
(三)深度——发展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适度地点拨,逐步引导学生阅读、体验和交流,进入作者内心深处,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把握“工具性”,体会“人文性”,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亲切感、领悟力。
(四)高度——目的性
语文课的高度就是引导学生攀登教学的更高目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高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增长人生智慧。对于《晏子使楚》一文,有些老师仅把它当成历史故事来教,而窦桂梅老师在课文教学中滋养学生的情感、品格。她以“规圆矩方”入课,让晏子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丰满,然后归总到“人要有尊严地活”,延伸到“尊严来自由外到内的实力”,上升到“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都建立在由外到内的实力上”这样的高度。
(一)突出工具性
所谓工具性就是指语文作为表情达意工具的特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三个维度,其一就是“知识与能力”。所以,语文课应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基础知识:字、词、句、段、篇;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书)训练,引导学生切实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
1.识字教学应重视字理识字。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字原理。识字教学应重视分析汉字的构字原理,针对每个汉字的构字特点,采用“分解一组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可以提高识字效果。学生掌握了构字原理,在他们心中每个汉字就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幅画或一个故事,就会少写错别字,并且举一反三,形成自主识字能力。
2.阅读教学应注重“感悟一积累一运用”。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以读代讲。所谓感悟就是通过阅读来感受领悟文本内涵。为此,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品词的方法有换词比较、换位比较、添词比较和省词比较等;品句往往通过变换句型来进行;品读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品味文本内涵,以读明理,以读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谓积累就是把有关语言材料熟读成诵,牢记于心。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胸藏万汇”,才能“勤写笔下生花”。
语文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所谓运用就是用所学语文知识和语言材料,进行遣词造句、构段谋篇和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教师抓住重点词语、常用句式和典型段落,引导学生进行用词、造句、构段、仿写的训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采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进行双向互动的对话。阅读写景状物的课文,让学生担任“导游员”、“解说员”,为“游客…‘观众”们解说,回答“游客”“观众”们的询问。
语文课堂教学突出语文工具性,应构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回环上升的教学模式,从语言文字人手,品词、品句、品读,领悟文本的思想内容,再回头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还要注意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有机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法,拓展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空间,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突出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做到“五个参与”。(1)全员参与: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一个都不能少”。(2)全程参与:全班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有序、高效。(3)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言积极,配合默契。(4)创造参与: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发言或练习中有创新因素。(5)差异参与:兼顾优等生与后进生的能力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和释疑解难,引导学生种形式合作学习,如指定小组合作学习、自由结组合作学习、按兴趣结组合作学习等。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补足式。课文有些语句省略或意犹未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足这些省略或空白的地方。(2)多变式。引导学生进行句式变换、语言重组等训练。(3)幻想式。针对课文的具体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幻想,展开创新思维。
(三)突出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突出工具性的过程中应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份值观”等方面的人文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教育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恰似杜甫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教育“应该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人文教育:
1.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具体的思想内容,应渗透人文教育。
2.教师在讲读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师在示范朗读和讲解文意中应充满感情,像叶圣陶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3.在板书设计中渗透人文教育。板书设计应具有形象性和艺术世性,反映课文的特点,突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易于接受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学抓好“三个点”
(一)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点
语文姓“语”名“文”,语文课堂教学应返朴归真,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点,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二)抓好品读训练点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书至少占本节课三分之一的时间。要提倡品词、品句、品读和个性化阅读,读出自己的体验。可采用自由读、齐读、小组读、挑战读、对比读、加动作读、分角色读等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抓住品读训练点,进行品读训练,感悟文本内涵。
(三)抓好口语交际训练点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抓好口语交际训练点,创设有关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三、语文教学体现“四个度”
(一)温度——基本性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语文课堂就是一条有待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河。这条生命之河应是“温暖”的、“恒温”的,而不是忽冷忽热的。这条“温暖的河”需要教师用激情来开掘。有人这样评价窦老师的课:“窦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开始了激情之旅。”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窦老师表扬学生朗读字正腔圆,具有“精”“气”“神”。她指导学生齐读课题,朗读中心旬,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点燃学生的激情,不断提升课堂的温度。
(二)广度——开放性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扩展视野。可以围绕所讲的课文,给学生推荐有关文章和书籍。从一篇课文引发开去,延伸到生活,上升到人文精神。根据课文主题相同和相近,进行教材重组。窦桂梅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补充教材,拓展内容,实现“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她说:“语文是没有围场的。”教学《晏子使楚》一课,她补充了历史学家、外交家对晏子的评价,又补充了《胯下受辱》和《狼和小羊》两篇文章,把学生领到“水草丰茂的牧场”,让学生自主读书、思考。
(三)深度——发展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适度地点拨,逐步引导学生阅读、体验和交流,进入作者内心深处,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把握“工具性”,体会“人文性”,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亲切感、领悟力。
(四)高度——目的性
语文课的高度就是引导学生攀登教学的更高目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高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增长人生智慧。对于《晏子使楚》一文,有些老师仅把它当成历史故事来教,而窦桂梅老师在课文教学中滋养学生的情感、品格。她以“规圆矩方”入课,让晏子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丰满,然后归总到“人要有尊严地活”,延伸到“尊严来自由外到内的实力”,上升到“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都建立在由外到内的实力上”这样的高度。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