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把握高中历史新课标教学理念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高中历史新课程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课程结构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对老教材的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这既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新课程体系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更新和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一个教案用了好几年,同一个历史知识去年这样教,今年还是这样教,教学能力停滞不前,这种缺乏反思的、静态的历史教学,是不利于历史教师持续的、良性发展的。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过去的许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正在受到新课程的挑战。
明确历史教学反思的内容,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然而在教学中师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新课程必修课的教学内容过深过繁,教材内容过多,在教学实际中任务往往难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块专题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现象、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采用中外合编的体例本意是通过对比、联系,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但导致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的历史结构是以中外通史的形式出现的。而初中是开卷考试的形式,学生没有记历史基础知识的习惯,由于没有初中的基础作铺垫,又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而,初中的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实在很难衔接。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教师只有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理解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们一定要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地位,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指导教学,全面构建高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新课程分为三个必修部分和六个选修部分模块。新课程教材的几个模块涉及领域广,知识深邃,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应该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把握新课标,优化教材结构。我们以往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新课标的方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科知识内容的整合。教师在备课时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结构及在本专题中甚至在本书中的地位,然后再选择如何处理教材,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可以作一下适当的调整以优化教材结构。
三.高中历史教师要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要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当然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
四.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质疑精神。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是为“应试”服务的,始终以高考为目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很多历史教师仍是传统的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很多历史教师依然是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和质疑精神,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过去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过去的从教师的权威性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对话,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由过去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历史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在历史教学中要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真正弄明白了反思的含义,才能进行认真、深刻的反思,只有有价值的反思,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反思可以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反思可以.增强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作为积极投身于高中历史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就要善于自觉运用“教学反思”,尽管长期不懈的坚持的确很苦很累,但天长日久这些苦和累就会化作生命的芬芳,永远滋润和飘香。有经验的历史老师往往不会忽略一些看似意外的教学片断,也不会随着一节课的结束而结束自己的思考,更多的是通过多节次的课堂教学,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永远把更好预设在下一节。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将历史教学上升到艺术层次演绎出来,教学设计过程是历史教学艺术生成的重要过程,教学反思才能使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成长的道路上产生质的飞跃。
明确历史教学反思的内容,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然而在教学中师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新课程必修课的教学内容过深过繁,教材内容过多,在教学实际中任务往往难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块专题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现象、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采用中外合编的体例本意是通过对比、联系,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但导致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的历史结构是以中外通史的形式出现的。而初中是开卷考试的形式,学生没有记历史基础知识的习惯,由于没有初中的基础作铺垫,又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而,初中的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实在很难衔接。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教师只有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理解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们一定要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地位,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指导教学,全面构建高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新课程分为三个必修部分和六个选修部分模块。新课程教材的几个模块涉及领域广,知识深邃,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应该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把握新课标,优化教材结构。我们以往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新课标的方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科知识内容的整合。教师在备课时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结构及在本专题中甚至在本书中的地位,然后再选择如何处理教材,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可以作一下适当的调整以优化教材结构。
三.高中历史教师要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要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当然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
四.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质疑精神。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是为“应试”服务的,始终以高考为目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很多历史教师仍是传统的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很多历史教师依然是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和质疑精神,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过去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过去的从教师的权威性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对话,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由过去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历史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在历史教学中要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真正弄明白了反思的含义,才能进行认真、深刻的反思,只有有价值的反思,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反思可以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反思可以.增强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作为积极投身于高中历史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就要善于自觉运用“教学反思”,尽管长期不懈的坚持的确很苦很累,但天长日久这些苦和累就会化作生命的芬芳,永远滋润和飘香。有经验的历史老师往往不会忽略一些看似意外的教学片断,也不会随着一节课的结束而结束自己的思考,更多的是通过多节次的课堂教学,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永远把更好预设在下一节。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将历史教学上升到艺术层次演绎出来,教学设计过程是历史教学艺术生成的重要过程,教学反思才能使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成长的道路上产生质的飞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