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2012年下半年我校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将全面使用高中课标教材,由于现行的初中和新课改下的高中在教材教法以及教学理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于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教学的内容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以及学习方法的衔接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因此本人认为抓好高中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是实施好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的第一步。
一、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一)学法的原因
从跟学生交谈的结果分析,造成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学法的原因”。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不喜欢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缺乏学习独立性。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果继续沿用初中学法,就会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尽管新教材降低了难度,但对一些学生仍无济于事,每做一题都会遇到困难,甚至一道题中会出现多处错误。部分新生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产生了闭锁性,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部分新生存在“只看不想,只想不练,只练不思,只思不悟”的缺点,缺乏良好的心态,情绪浮躁。
(二)教材的原因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我们发现造成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二是“教材的原因”。初中教材对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数学学习内容由“基本内容”、“拓展内容”和“专题研究与实践”三个部分组成。而“拓展内容”是进入普通高级中学学生所必须修习的,但是有些初中学校对于这些“可教不考”的内容作了弱化和删减处理,这样就出现了初高中知识衔接上的缺漏。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对许多概念采用描述性定义,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题型少且简单,多为常量,偏重知识的基础性和普及性;而高中内容注重逻辑性、抽象性,教材叙述严谨规范,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多研究变量、字母。与初中数学相比增加了难度,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更大,而高中阶段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便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的现实。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一数学学习。
(三)教法的原因
通过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访谈,我们认为造成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三是“教法的原因”。初中数学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堂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进入高中以来,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反复讲解演练,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引导、探索、发现,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高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加以认真讲解,还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不但要重视书本上内容,还要补充课外知识。这对习惯于“依样画葫芦”缺乏“举一反三”能力的高一新生,显然无法接受。初中教师比较习惯于手把手地教学生,对作业、练习的检查、督促抓得较紧;而高中教师则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有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因而也往往会造成一部分自觉性不高的学生缺少压力,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措施
(一)学法的衔接
针对高一新生学法上的问题,我们采取“二本三习”的学习方法。“二本”指的是笔记本与错题本,具体方法是:
1.教会学生做课堂笔记以及读书笔记。在听课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也要注意思考、分析问题。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课堂效益低下,应适当地有目的性地记好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
2.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觉将―些典型的错误收集在一本错题集上,并进行适当的注释。“三习”指的是预习、练习、复习,具体方法是:
1.强化预习习惯,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环节,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引导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外,自己有选择地进行一定的课外练习。做作业时,不但要做得整齐、清洁,还要有条理,这是培养逻辑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业应独立完成,这样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在作业时要提倡效率,应该二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一小时完成,拖沓的做作业习惯容易使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这对培养数学能力是有害而无益的。
3.强调及时总结复习,增强理解。总结复习时要学会归纳、整理,真正做到“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尝试写知识框图,建立知识结构,做好总结,把握规律,以便理清概念,使其系统化,从而更好地记忆及掌握运用。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也应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
(二)教材的衔接
就初高中教材衔接的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利用好初中的知识点,由浅到深地过渡到高中知识。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高中数学的内容大多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
1.开学初用一周时间补习相关的初中知识,从而把初中知识与高中教学内容衔接起来。对一部分初中内容要提高一点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素质。复习的主要内容有:(1)分式、根式及其运算。(2)乘法公式。(3)因式分解。(4)函数与方程。
2.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恰当地进行铺垫,减少坡度。
(1)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可以先详细复习二次函数的有关内容,然后和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二次方程联系起来进行解决。当函数取一确定值时,求自变量的值即为解方程;当函数值在某个范围内变化时,求自变量的值的范围即是解不等式。 (2)在讲函数的定义时,可从初中函数定义(衔接点)出发,结合初中所学具体函数加以回顾,再运用集合的语言来揭示“对应”,给函数以新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对函数重新定义,使新定义的出现水到渠成,易于理解,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初中给出了用“变量”描述的经验型的定义,而高中则从“对应”的高度给出了一个理论型的定义。但后者并不摈弃前者,而是把前者作为可供对比,有待深入认识的对象。这一差异导致初中只需求函数表达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而高中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形式多样的函数表达式、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及抽象函数等。
(3)在讲函数的单调性时,可以先提初中教材中的说法:图像呈上升趋势,即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图像呈下降趋势,即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然后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也就完成了从动态描述到静态刻画的过渡。
(三)教法的衔接
为了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教学,达到“平稳过渡”的目的,应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启发,分层次”的教法,重点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教学。
1.高一刚开始,可适当放慢进度,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为了应试的需要而在一开始就抢进度、赶课时,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要一步一个脚印,尽量做到节奏慢一点,坡度缓一点,扎扎实实地打好高中数学的基础,使学生早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节奏,为后面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上课的语言要有紧慢疏密、轻重缓急;讲到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语言应该放慢,语气应适当加重;讲到疑点之处,声调可以提高,尾音适当拖长。
2.在知识引入上,需要精心构思,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直观表象的作用,帮助学生把研究的对象从复杂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突出知识的本质特点,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新知识的提出过程。譬如,在讲函数知识前我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记录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这段时间内整点时刻的气温。于是,有的学生将数据制成了表格,有的学生将数据描绘成了一张折线图。经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对函数的表示,函数图像的特征,以及函数的单调性这些抽象的概念增加了感性认识,从而为进一步理性思考打下基础。
3.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尽量做到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的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的总结及举例说明。
一、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一)学法的原因
从跟学生交谈的结果分析,造成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学法的原因”。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不喜欢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缺乏学习独立性。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果继续沿用初中学法,就会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尽管新教材降低了难度,但对一些学生仍无济于事,每做一题都会遇到困难,甚至一道题中会出现多处错误。部分新生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产生了闭锁性,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部分新生存在“只看不想,只想不练,只练不思,只思不悟”的缺点,缺乏良好的心态,情绪浮躁。
(二)教材的原因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我们发现造成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二是“教材的原因”。初中教材对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数学学习内容由“基本内容”、“拓展内容”和“专题研究与实践”三个部分组成。而“拓展内容”是进入普通高级中学学生所必须修习的,但是有些初中学校对于这些“可教不考”的内容作了弱化和删减处理,这样就出现了初高中知识衔接上的缺漏。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对许多概念采用描述性定义,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题型少且简单,多为常量,偏重知识的基础性和普及性;而高中内容注重逻辑性、抽象性,教材叙述严谨规范,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多研究变量、字母。与初中数学相比增加了难度,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更大,而高中阶段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便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的现实。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一数学学习。
(三)教法的原因
通过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访谈,我们认为造成高一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三是“教法的原因”。初中数学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堂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进入高中以来,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反复讲解演练,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引导、探索、发现,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高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加以认真讲解,还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不但要重视书本上内容,还要补充课外知识。这对习惯于“依样画葫芦”缺乏“举一反三”能力的高一新生,显然无法接受。初中教师比较习惯于手把手地教学生,对作业、练习的检查、督促抓得较紧;而高中教师则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有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因而也往往会造成一部分自觉性不高的学生缺少压力,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措施
(一)学法的衔接
针对高一新生学法上的问题,我们采取“二本三习”的学习方法。“二本”指的是笔记本与错题本,具体方法是:
1.教会学生做课堂笔记以及读书笔记。在听课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也要注意思考、分析问题。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课堂效益低下,应适当地有目的性地记好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
2.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觉将―些典型的错误收集在一本错题集上,并进行适当的注释。“三习”指的是预习、练习、复习,具体方法是:
1.强化预习习惯,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环节,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引导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外,自己有选择地进行一定的课外练习。做作业时,不但要做得整齐、清洁,还要有条理,这是培养逻辑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业应独立完成,这样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在作业时要提倡效率,应该二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一小时完成,拖沓的做作业习惯容易使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这对培养数学能力是有害而无益的。
3.强调及时总结复习,增强理解。总结复习时要学会归纳、整理,真正做到“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尝试写知识框图,建立知识结构,做好总结,把握规律,以便理清概念,使其系统化,从而更好地记忆及掌握运用。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也应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
(二)教材的衔接
就初高中教材衔接的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利用好初中的知识点,由浅到深地过渡到高中知识。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高中数学的内容大多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
1.开学初用一周时间补习相关的初中知识,从而把初中知识与高中教学内容衔接起来。对一部分初中内容要提高一点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素质。复习的主要内容有:(1)分式、根式及其运算。(2)乘法公式。(3)因式分解。(4)函数与方程。
2.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恰当地进行铺垫,减少坡度。
(1)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可以先详细复习二次函数的有关内容,然后和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二次方程联系起来进行解决。当函数取一确定值时,求自变量的值即为解方程;当函数值在某个范围内变化时,求自变量的值的范围即是解不等式。 (2)在讲函数的定义时,可从初中函数定义(衔接点)出发,结合初中所学具体函数加以回顾,再运用集合的语言来揭示“对应”,给函数以新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对函数重新定义,使新定义的出现水到渠成,易于理解,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初中给出了用“变量”描述的经验型的定义,而高中则从“对应”的高度给出了一个理论型的定义。但后者并不摈弃前者,而是把前者作为可供对比,有待深入认识的对象。这一差异导致初中只需求函数表达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而高中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形式多样的函数表达式、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及抽象函数等。
(3)在讲函数的单调性时,可以先提初中教材中的说法:图像呈上升趋势,即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图像呈下降趋势,即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然后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也就完成了从动态描述到静态刻画的过渡。
(三)教法的衔接
为了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教学,达到“平稳过渡”的目的,应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启发,分层次”的教法,重点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教学。
1.高一刚开始,可适当放慢进度,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为了应试的需要而在一开始就抢进度、赶课时,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要一步一个脚印,尽量做到节奏慢一点,坡度缓一点,扎扎实实地打好高中数学的基础,使学生早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节奏,为后面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上课的语言要有紧慢疏密、轻重缓急;讲到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语言应该放慢,语气应适当加重;讲到疑点之处,声调可以提高,尾音适当拖长。
2.在知识引入上,需要精心构思,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直观表象的作用,帮助学生把研究的对象从复杂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突出知识的本质特点,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新知识的提出过程。譬如,在讲函数知识前我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记录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这段时间内整点时刻的气温。于是,有的学生将数据制成了表格,有的学生将数据描绘成了一张折线图。经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对函数的表示,函数图像的特征,以及函数的单调性这些抽象的概念增加了感性认识,从而为进一步理性思考打下基础。
3.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尽量做到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的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的总结及举例说明。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