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座次是怎么安排的?如何看出尊卑?
我们自古以来一直遵从着儒家学派的作风,无论是哪个朝代,儒家的知识体系都支撑了每个朝代的建设与发展。尤其在现今的山东依然延续着很多儒家做派,这个被称为孔孟之乡的地方,你去了就可以深切感受到。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离我们很远的古代,在那个时候座次是如何安排的呢?通过每个人落座的座次又是如何能够看出尊卑的呢?下面小编就来仔细讲解。
在古代,普通人家的房屋和大户人家的房屋排序是不同的,但很大程度上大家都遵从着坐南朝北的说法,因为房屋结构的不同,分为主厅客厅以及两边的耳饰,如果在宴请当中发现了坐西向东,那么在这个位置上的主人则代表了在今天的饭局上是最高身份,紧接着就是坐南朝北,接下来是坐东向西,因为不同的房屋落座顺序,其主次的顺序也同样不一样。
而在我们普通人家中,由于房屋的数量减少,宴请的规格也逐次依照经济情况而下调,那同样也遵守着坐西向东的原则,上面是西边,下方是东边,所以如果你看到落座之后,面朝正门的方向,其座位就是贵宾,再依次由东转向,坐落在下铺也就是背朝门口的位置,就是最低的方位,在这个位置上由于上菜倒水等等需要不断的打扰,所以大部分都是在这个位置上操作宴席的流程。
包括在古代,座位落座的次序非常重要,因为在封建社会当中,无论是穿衣戴帽还是落座行走处处都能够在细节中体现长幼尊卑,落座的位置不对,或者坐姿不正确,都可以被视为冒犯。这也是我们中国一直以来的待客之道,包括在古代大家庭当中,非常重视传统礼仪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