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要抛弃文言文并采用白话文?
这个问题其实问的有的问题,中国现在当然还在使用文言文,并没有抛弃,只是不占主流而已。如果现在中国仍然大面积使用文言文,一个最主要的结果就是:文化还是像古代一样,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无法普及到大众中去,民众的文化素养也就无法大范围提高,这将是一件极为可悲的事!
其实,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规律,也不可更改,假设并无多少意义。所以,我们还是来看一看白话文究竟是怎样打败文言文的!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注定要经历种种磨难,方能浴火重生,为世人所接受。白话文即是如此,自兴起那一刻,各种非难就纷至沓来。一代国学大师胡适,更是因提倡白话文,被人骂做王八、太监!当时新旧两派斗争之激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每一个历史现象的发生,看似突然,实则之前已有长期的酝酿。白话文运动的兴起,自然是在民初,但清末十年白话报纸的大量出现,早已为此奠定基础。胡适,更是在15岁时,即已主编一份白话文报纸。而且,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的第一战场,并非中国,而是美国!
当时,胡适等一帮留美学生,在一起讨论“文学革命”。大家都觉得中国文学必须要改革,但唯有胡适提出了具体方案,即改文言为白话。他说:
一、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
二、今日之白话乃是一种活的语言;
三、白话并不鄙俗,俗儒乃谓之俗耳;
四、白话不但不鄙俗,而且甚优美适用;
五、凡文言之所长,白话皆有之。而白话之所长,则文言未必能及之;
六、白话并非文言之退化,乃是文言之进化;
七、白话可以产生第一流文学;
八、白话的文学为中国千年来仅有之文学;
结果,引来梅光迪等人的反对,说:“一字意义之变迁,必经数十或数百年而后成,又须经文学大家承认之,而恒人始沿用之焉。足下乃视改革文字如是之易易乎?”梅光迪赞成文学革命,但认为文言与白话之争并不是关键,尤其反对将白话用在诗歌上,用在小说、演说中都行,唯独诗歌不行,因为诗歌是“高级的文学形式”。
为了把这潭水彻底搅起来,胡适专门写了一首一百多句的白话打油诗寄给梅光迪:
老梅牢骚发了!老胡哈哈大笑。且听平心静气,这是什么论调!文字没有古今,却有死活可道。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日叫做“尿”。本来同是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部分内容)
梅光迪一看,连声叫骂,说你这根本不能叫做诗。胡适更来劲了,毅然决然地宣布:“吾志决矣。吾自此以后,不更作文言诗词。”
文言文的优势是简洁,总体而言文言文是以单个汉字为一个单位来记录信息。而白话文则是以两个汉字为一个单位来传达信息。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