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美国电影《最后的武士》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电影故事的主要矛盾,以最尖锐的方式--战争展现出来,就是新旧势力的冲突。旧势力,是“顽固不化”的,是“冥顽不灵”的,但是,却是魅力四射的。当工业革命带着政治进步机械的无情的碾压着武士道的时候,当洋枪大炮带着分皇权订法律驱逐武士道的时候,一个彻头彻尾的“新”人,来自美国的上尉,却被“苟延残喘”的武士道所吸引。武士道,那是土著的信仰,就陆陵锋像印第安人要割下敌人的头皮--Algren深深忏悔敬仰的印第安文化。这也提醒着我们,这是部彻头彻尾的美国片儿。
在改革中,除旧是无法避免的,这是进步所必需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强国之路,但是就像影片中所表现的一样,武士道并没有被完全抛弃,并没有被埋没。反而从另一个层面上武士道精神被发扬光大了,众所周知,那是军国主义,纳粹。在而后的战争里,不管日本是侵略还是反侵略,都体现着他们的武士道精神,奋力搏杀,效忠天皇,遵守纪律,甚至战败剖腹的也不在少数。不管正义还是非正义,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人的骨子有种坚韧不拔,那就是武士道。民族精神支撑着大和,在战后迅速繁荣,走上发达。经济的腾飞自然与他们执着,严谨,遵守,坚韧是分不开的。
影片借主要矛盾,借新旧冲突,要探讨的是传统文化的,说土著文化也好,的继承问题。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传统文化传统信仰是不能丢的,民族魂都丢了,那还混什么啊?同样的问题也摆在我们的面前。日本腾飞了,美国人有在欧洲的根,这基督那天主。我们呢?
封建制度在清朝迎来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康熙知道学习、宣扬汉文化,学儒立国。千百年来,儒家学说支撑着中华民族的魂魄。可在汪戚封建之后,中国迎来了特殊的状况,内外忧困,封建的戊戌变法救不了中国,压着三座大山的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历史选择了共产主义。就像电影中说的“国家和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宿命”,共产早晌主义和儒家所宣扬的大同是多么的相似!似乎千百年来的传统应该继续...但是...学过近代史的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共产主义的“焚书坑儒”。常年的黑暗,让历史的英雄们习惯于斗争,甚至在和平时代也要在枕边掀起斗争才好。斗争之后,百废待兴...一个伟人划了几个圈圈儿,定了一个中心,带着中华民族开始了经济建设的和平时代。
似乎所有人都忽略一样旧的东西,在各种各样的斗争它被磨灭了,被消损了,只能苟延残喘于学者的研究里,残喘于应试用的课本里...那就是传统文化,就是儒家,或者道家法家佛家,任何曾经支撑着华夏民族昌盛了千年的精神力量。影片里武士刀传承了武士道,我们的论语呢?那是用来考试填空的!儒学在韩国昌盛发展的时候,新加坡以儒以法立国的时候,孔子学院在海外声名鹊起的时候,我们的国人在疯狂的经济建设,在疯狂的追求GDP,在疯狂的为了考试为了出国学习英语...
真田广之、渡边谦在这部电影里留下至为纯粹,又符合全球化价值观审美的形象——这在山田洋次或冈本喜八的镜头下没机会出现。旧武士胜元和氏尾的魅力,已经超越了美军中尉内森·欧格林——我印象里其他所有克鲁斯做第一主角的电影里,克鲁斯的光芒总是最耀眼的,唯独这部电影能不一样。
《最后的武士》当然与历史的真实相差较大,但本来叛军主将叫森胜元而非西乡隆盛,首相叫大村而不叫大久保利通。
我不知道这部片子还能如何拍到更好。用真实性去苛责它,就仿佛指责李白为什么写不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样。
至于那些对“武士道”或所谓的“白人殖民姿态”带有仇恨情绪的解读言论握举谨,我不想参与讨论,各自保留意见和感受就好。这部电影在当年的确让我陷入该怎样对待现代与传统的思考,毕竟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总是倾向以落后或先进评判一切,而渐渐长大后的我们会发现human nature never change.
相比十几年前,今天的中国已经有世界第二强国的潜力,而如何在现代生态下处理祖先的传统和文明,我和其他一些人至今仍在探索。
有时我会畅想一番,抛开搞笑颟顸的《长城》《天将雄师段基》,如果把这个从《与狼共舞》《最后的武士》到《阿凡达》用了三次的剧本,背景放在中国,又该怎么拍?
因为《投名状》带给人的信心,以戈登和淮军、太平天国的故事为原型可以么?
仿照《天国王朝》的气势拍鲜卑人与汉人博弈反复并逐答派渐融合的背景?
再或者拍萨珊波斯末代王子与唐波斯都护府的故事?
那么,我们的观众,我们的对史事头头是道但细节不求甚解的影评人,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有关部门,准备好这种胸襟气度了么?
我很难想得通,战场是战败的一个废物,打不过女人的丈夫,那位丈卜山夫要给男主荣誉处死时偷袭他,并且毫不留情的杀死他。居然还能得到尊敬、更狗血的是子女认贼做父。全方位出型基中轨,悖轮。白人文化输出同时将原有文化按锋锋在地上摩擦。恶心,恶心啊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