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什么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他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
台湾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台湾的国学大师林荆南教授将茶道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此外,台湾的周渝先生也曾提出“正、静、清、圆”四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代表。据陈香白教授研究,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种种说法不一。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各家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精神还是接近的,特别是清、静、和、美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的精神和茶艺的特点,和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这是因为中、日、韩三国茶道的发展根基就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
台湾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洁。”台湾的国学大师林荆南教授将茶道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此外,台湾的周渝先生也曾提出“正、静、清、圆”四字作为中国茶道精神的代表。据陈香白教授研究,他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种种说法不一。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各家的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精神还是接近的,特别是清、静、和、美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的精神和茶艺的特点,和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这是因为中、日、韩三国茶道的发展根基就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深圳市南山区茶文化研究会
2018-06-11 广告
2018-06-11 广告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和、敬、清、寂”“和”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也意味着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并由此产生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这种“和”的理念,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中国儒佛道三家...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深圳市南山区茶文化研究会提供
展开全部
(一)物质与精神的结合茶文化总是在满足社会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与社会不相适应的东西被淘汰,但有更多的内容产生和发展。它不但使茶文化的内容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而且由低级走向高级,得到升华,进而形成自己的个性。茶文化的个性,亦可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表现以下“四个结合”方面
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体是千姿百态的;茶作为一种文化,又有着深邃的内涵。唐代诗人卢仝认为饮茶可以进入“通仙灵”的奇妙境地;韦应物誉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宋代苏东坡将茶比作“从来佳茗似佳人”;杜耒说茶是“寒夜客来茶当酒”;明人顾无庆谓“人不可一日无茶”;近代鲁迅说品茶是一种“清福”;伟大的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组织的奥林比亚科学院每晚例会,用边饮茶休息、边学习议论的方式研讨学问,被人称为“茶杯精神”;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赞美茶“精细如拉塔基亚烟丝,色黄如威尼斯金子,未曾品尝即已幽香四溢”;日本高僧荣西禅师称茶“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英国女作家韩素音说“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纯洁的化身”。俗话说“衣食足而礼义兴”,随着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必然促进文化的高涨,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茶文化热,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高雅与通俗的结合
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和通俗两个方面,并在高雅和通俗的统一中向前发展。历史上,宫廷贵族的茶宴,僧侣士大夫的斗茶,文坛墨客的品茗,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派生茶的诗词、歌舞、戏曲、书画、雕塑,又是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这是茶文化高雅性的表现。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通俗化的,老少咸宜,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并由此产生了茶的民间故事、传说和谚语等,这是茶文化的通俗性所在。但精致高雅的茶文化,是植根于通俗的茶文化之中的,经过吸收提炼,上升到精致的茶文化。如果没有粗犷、通俗的民间茶文化土壤,高雅茶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三)功能与审美的结合
茶在满足人类物质生活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实用性。在中国,茶是生活必需品之一,食用、治病、解渴都需要用到茶。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曾将饮茶的功德归纳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范围。因此,除了增进人们健康、促进茶业经济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将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简化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
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体是千姿百态的;茶作为一种文化,又有着深邃的内涵。唐代诗人卢仝认为饮茶可以进入“通仙灵”的奇妙境地;韦应物誉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宋代苏东坡将茶比作“从来佳茗似佳人”;杜耒说茶是“寒夜客来茶当酒”;明人顾无庆谓“人不可一日无茶”;近代鲁迅说品茶是一种“清福”;伟大的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组织的奥林比亚科学院每晚例会,用边饮茶休息、边学习议论的方式研讨学问,被人称为“茶杯精神”;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赞美茶“精细如拉塔基亚烟丝,色黄如威尼斯金子,未曾品尝即已幽香四溢”;日本高僧荣西禅师称茶“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英国女作家韩素音说“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纯洁的化身”。俗话说“衣食足而礼义兴”,随着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必然促进文化的高涨,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茶文化热,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高雅与通俗的结合
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和通俗两个方面,并在高雅和通俗的统一中向前发展。历史上,宫廷贵族的茶宴,僧侣士大夫的斗茶,文坛墨客的品茗,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派生茶的诗词、歌舞、戏曲、书画、雕塑,又是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这是茶文化高雅性的表现。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通俗化的,老少咸宜,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并由此产生了茶的民间故事、传说和谚语等,这是茶文化的通俗性所在。但精致高雅的茶文化,是植根于通俗的茶文化之中的,经过吸收提炼,上升到精致的茶文化。如果没有粗犷、通俗的民间茶文化土壤,高雅茶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三)功能与审美的结合
茶在满足人类物质生活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实用性。在中国,茶是生活必需品之一,食用、治病、解渴都需要用到茶。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曾将饮茶的功德归纳为十项: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范围。因此,除了增进人们健康、促进茶业经济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将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简化归纳为下列三个方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茶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等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心态文化,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
心态文化,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和”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才是人间真道。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协调、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
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 ,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更主静。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闲。茶事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才是人间真道。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协调、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
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 ,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更主静。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闲。茶事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