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世界,我们也喜欢用网络来分享我们的生活,因为网络拉近了大家的距离。现在的地球真的好像一个小村庄一样,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某些人的行为让人觉得没办法理解,比如说在家属去世之后,他们却不停的发朋友圈,这就让人觉得非常的奇怪。亲人去世了,他们不在家里忙着奔丧,竟然活跃在朋友圈,这种人难道有毛病吗?
其实我觉得当一个人心里痛苦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选择各种各样的方式去逃避,他们不愿意面对这种情况,所以他们会想一些方法去发泄心中的情绪。但是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网络就是发泄他们这种情绪的最好途径。他们会选择通过网络去宣泄自己的痛苦,这样其他人就能够了解自己跟自己一起分担了。
如果他们在短时间内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他们或许就会通过发朋友圈的方式来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痛苦。还有一些人他们纯属作秀,亲人去世之后,他们心里其实一点也不伤心。既然他们不难过,为什么他们还要把这样的信息发到朋友圈呢。
我觉得这也是比较好理解的,因为一个人很难受的时候,他是不会想着去玩手机的。他会沉浸在一种情绪当中,无法自拔。如果情人去世了,他还想着发朋友圈,很可能是因为他心里根本就不感觉悲伤,他不在乎的亲人去世了,所以他没有多大的痛苦,因此他可以发个朋友圈来作秀,以此博得他人的关注或同情。
但坦白讲,以“朋友圈”的方式进行“追忆或缅怀”,应该算是一种新型的表达方式。
我爸爸几年前去世,很突然。那时候我所在的单位很忙,事情很多,我跟单位请好假就关机了。
几天后,待我爸的后事处理完,我重新开机发了一条朋友圈,没有图片,只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悲痛心情和为了给客户一个交代罢了
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朋友圈是传播讯息最恰当的方式了。
像街坊邻居,我姑姑的朋友同学之类并非亲属的人们,你特地打给电话总觉得有些不合适,况且多熟应该特地通知,得通知多少人。
朋友圈简单的一句话,将讯息带到,有心意的人自然有所表示,不致那么熟络的也不必强求。
其实,我喜欢一首诗,《关于杀婴犯玛丽·法拉尔》:
但我请求你,按耐住你的愤怒,
因为所有人都需要其他人的帮助。
实际上,我觉得当一个人心里痛苦的时候,会想一些方法去发泄心中的情绪。但是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网络就是发泄他们这种情绪及寻求陌生人的慰藉的最好途径。
当一个人痛极了的时候,他唯一想的就是让痛苦减轻一点点,哪怕只有一点点。
知道祥林嫂为什么见人就说她的事吗,因为丧子之痛实在是太痛了,她只能通过诉说来减轻一点点。
可惜的是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别人只会觉得她吵闹。
~~ 黄晓丹老师在《一席》的演讲
前两天看见一个学长的朋友圈:
“愿天堂没有病痛[蜡烛] ”
你感受过这种悲伤吗?
我奶奶14年5月摔出脑淤血,一直到7日后仍在ICU,这半年我一有空就往医院跑。但我从来没把这事情告诉其他人。
那感觉真的很痛苦,到医院去以泪洗面后,还要到学校跟人笑嘻嘻,夜里一个人想东想西无法入眠。这一切都无人知晓。
“你怎么不在外面玩多几天再回来?”
“明天不是还有一天假吗?你回来干什么?”
“他想在宿舍听周杰伦的歌,所以逃课了。”
奶奶手术那天,我在手术室前站了十几个小时,而我舍友催我把水电费还给他。…
你知道这种感觉多痛苦吗?
掩饰悲伤,强颜欢笑,表现得像个正常人。但我忍了一年多,如今她去世了,我几乎不发朋友圈,情绪平稳后我发了朋友圈,我不需要安慰,我只希望他们知道这件事,至少等我回去,他们不会再不经意戳伤我的心,不会再随意揣测我了。
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感受到那种巨大的悲痛,每个人想法也都不一样,面对这种事,我想更多的是包容和理解,不应该为这种事就自以为是的批判一番。
在大卫·伊格曼《生命的清单》中对死亡有这样的解读,他说人的一生,其实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死亡,就是医学上认证的死亡,呼吸跟心跳都停止,这个时候你会被医院宣告已经死去。
而第二次死亡,是在你的葬礼上。当你生前的那些亲朋好友神情肃穆,甚至是泣不成声的出席你的葬礼的时候,这意味着一个人的第二次死亡。
这时你的存在,会被干干净净的从这个社会上,从你生前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里抹去。
第三次死亡,也是最后一次死亡,听起来有些伤感。
当这个世界上还记着你的最后一个人离开人世,抑或把你完全的遗忘,那么也就代表着你真的彻底的离去了。
这个世界,整个洪荒宇宙将再也找不到任何跟你有关的人事,找不到任何能够证明你来过这个世上的人。
所以请您“深知为人难,故不难为人”,虽然我们爱的人不在了,但我们会活下去,在潮水来的时候,带着伤痕,来自许多份爱,和许多场海滩,以及天上紧紧守护着我们“星星”!
说过这种话的人,待自己亲人逝去的时候,如果自己身边的人有发朋友圈追悼,麻烦记得评论:这不值得发朋友圈等,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去进行评论教育。
如这一天真的来了,一定要去做好自己的工作朋友圈的 “正义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