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国际关系的改变: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之后的南京条约以及其后的一连串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部分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鸦片战争开启了之后百年受到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
2、社会问题的加剧,清中叶自嘉庆,道光年间以后,中国社会已有种种严重问题,包括土地兼并、人口过剩、贪官污吏等,但在川楚教乱之后数十年的太平,使得当时的社会问题隐而不现,鸦片战争虽然直接影响的地区不多,但对于清朝的权威有所打击,许多社会上的问题逐渐浮现,造成较多的民变发生,间接促成了太平天国的兴起。
3、对知识界的影响:从历史的宏观看来,鸦片战争的胜败反映了当时东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上)的巨大差距,但当时只有极少数人物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对于西方科技的进步注意,并著书介绍西方事物,但绝大多数的士大夫,并没有因鸦片战争而改变对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说对于向来所轻视的「夷人」学习,此外,由于五口通商使得口岸的商人(或被称作买办),反而较一般知识分子更先开始接触学习西方事物。
战后十年间中国社会政治与经济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出现。
2、鸦片走私有增无减。
3、外国商品倾销局面形成。
4、自然经济结构在东南沿海地区开始解体。
5、苦力贸易盛行。
6、新阶级胚胎的产生。
因为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主权遭到破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为民族矛盾;先进的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是冲击—回应模型下,冲击开始占上风的临界点。而当前定义下中国近代史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冲击—回应模型下,“冲击”占上风的一个历史阶段。因此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在通行史观下是合理的。
不过,“回应”占上风的时代被忽略,是很影响冲击—回应模型的整体性的。
而按照治乱循环模型来看的话,太平天国才是临界点。从英美暴发户的辉格史观中衍生出的冲击—回应模型,不一定正确。借张天纲一句话:“国家兴衰,何代无之?我华之衰,比汝鞑英如何?”
国际关系的改变: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之后的南京条约以及其后的一连串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部分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鸦片战争开启了之后百年受到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
社会问题的加剧,清中叶自嘉庆、道光年间以后,中国社会已有种种严重问题,包括土地兼并、人口过剩、贪官污吏等,但在川楚教乱之后数十年的太平,使得当时的社会问题隐而不现,鸦片战争虽然直接影响的地区不多,但对于清朝的权威有所打击,许多社会上的问题逐渐浮现,造成较多的民变发生,间接促成了太平天国的兴起。
对知识界的影响:从历史的宏观看来,鸦片战争的胜败反映了当时东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上)的巨大差距,但当时只有极少数人物如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对于西方科技的进步注意,并著书介绍西方事物。
但绝大多数的士大夫,并没有因鸦片战争而改变对西方的看法,更不用说对于向来所轻视的「夷人」学习.此外,由于五口通商使得口岸的商人(或被称作买办),反而较一般知识分子更先开始接触学习西方事物。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社会阶级发生了变化。战前中国社会主要是两大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战后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5、1840年4月7日,经过三天的唇枪舌战,在维多利亚女王的促成下,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票通过了对华开战的决议。6月,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从印度出发抵达中国,封锁珠江口,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