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在春节有什么习俗?
展开全部
客家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进入农历十二月,男人想办法多寻钱购买年货,妇女们则多砍柴割草准备过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界”,俗称“鬼锁山门”,妇女们则不上山砍柴割草,而是在家大扫除,搞卫生,迎接新年。农历12月,家家户户开始筹办“年货”,赶做“年料”。
不可或缺的年货如下:
川糖。龙川、河源、紫金等地出产的一种蔗糖。特点是粘性强,适合做年糕,几乎每户要购进上百斤。
新衣服。每人最少要做一套新衣服、一双新鞋,买一双新袜。
年米。一般来说每户最低限度要备足一个月的口粮,不出“正月”不准响碓。以前没有碾米机之类的加工机械,全靠人工用砻、碓加工,工作量十分大,大多要苦战三、四天才能完成。
炒米糕。它的制作过程是:将粘米或糯米煮熟晒成饭干,然后用沙拌着饭干在铁锅中加热炒爆,有的用菜油炸爆,叫油炸米。接着将川糖煎成浆,将炒米、花生仁、芝麻等配料放进糖浆中搅匀捞起放入用板做成的木架内铺平压实,用刀切成长方形小块。炒米糕吃起来香甜、清脆,大人、小孩都喜爱吃。打炒米糕十分讲究技术,不但配料要合比例,而且煎浆时要讲究“火候”,弄不好就不能成块,而变成散米不中吃。一般来说,一斗米要配2.5斤川糖,只能多,不能少,特别要注意“火候”。有经验的人在灶头上放一碗清水,川糖煎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结浆,用竹筷滴一点糖浆于清水中,如已成“松仁点”即可,马上熄灭锅底火苗,把炒米放进锅中不断搅,用手试一试,如果十分粘手就可起锅将炒米倒进木框架内铺平压实,直到凝结后再用刀切成小块。 油果。又名“炸煎堆”。油果制作比较简便,先将糯米碾成粉,每斗糯米配2.5斤川糖。将糖煮成糖液与糯米粉搓均匀,搓越久越松软,搓成粉团后再捏成一个个状似乒乓球大小的粉团,表面粘上白芝麻,再放进油锅中烧炸,炸成深红色即可起锅。过年时将所炸油果蒸软作为下酒料,这是在新年期间每餐不可缺少的食品。
粉皮。将粘米磨成米浆,配上黄豆、芝麻、花生仁等配料,把米浆倒进铁勺内放入油锅烧炸,直炸至深红色即可起锅。炸粉皮吃起来香脆,老少咸宜,也是新年期间招待客人的食物之一。
芝麻酥、花生酥。制作方法和打炒米相类似,以芝麻和花生仁为原料,将川糖煎成糊状再与炒熟的芝麻和花生仁搅拌,倒入锡盆内铺平压实,切成小方块。芝麻酥和花生酥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食物。
以上几种年料,每家必备,全由自己加工制作。此外,柑桔、瓜子、饼干、糖果也不可缺少,这些年料多数要到市场上选购,数量也不多,主要是为了招待宾客。
上述年料,一般到“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之前基本备办完毕。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这天作为跨入新年的界定日期,也就是说十二月二十五日过后就进入过年阶段。外出做工的、经商的人都要赶回来。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这几天,最为紧张,男女老少个个忙忙碌碌、紧紧张张,主要进行下面几项过年的后期准备工作:
扫屋。“入年界”后的扫屋非同一般,实是立体大扫除,全家动手。经过彻底大扫除,室内室外,窗明几净,人的心情无比舒畅,到处呈现出一派除旧布新的景象。
磨豆腐,干鱼圹,杀猪、鸡、鸭等。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户户开始磨豆腐。农家多数家门口有小鱼圹,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后全部鱼圹放水捉鱼,一方面要用圹鱼制作菜肴,另一方面方便春节后挖取圹坭做肥料肥田。与此同时,开始陆续杀猪。一般人家过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猪肉,有的人家过年一户杀一头大猪,主要用途是:一、馈赠亲戚、朋友,每一户亲戚要馈赠二至三斤猪肉,特别是岳父家馈赠的肉就更多,新结婚姻亲馈赠的猪肉数目更为可观,否则会被人耻笑为“孤寒鬼”。
一家老少忙到十二月三十日,年货、年料全部备齐,合家欢乐,特别是小孩更是欢天喜地,吃得好,穿得好,又不挨大人的呵斥打骂。外出经商、做工的人最迟也要在大年三十赶回家中吃“团圆饭”。这天也最为忙碌,不知苦累地去做各人要做的事,但大家都是乐呵呵的满脸春风。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又叫除夕,这天必须做的事有:
洗柚叶澡。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这一风俗已逐年淡化。
送灶君。事先从市镇购回灶君神像,写好灶疏(写上一家大小姓名年龄),准备好元宝、香烛、三牲、酒、素果等祭品,在灶边置一“八仙桌”,将祭品放在桌上。全家老少齐集灶神像前行礼,虔诚敬送灶君返回天庭述职,祈求灶君在玉帝面前美言赐福消灾,来年财丁两旺,合家平安。一般人家拜祭时只向灶君祈祷几句“赐福消灾,保佑合家平安”之类吉祥话。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家还要郑重其事地摆祭,读祭文,祭文如下:“惟君,仍合家之主,君为五祀之先,朝炊墓厨,岂无亵渎之处;合家兴旺,全赖扶持之力,既感恩于平日,敬酬谢于此夕,伏冀神君,俯鉴微忧,保长幼以安宁,佑添丁而增福。尚飨。”这一风俗除少数老人外,多已不行。
敬祖先。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行礼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铳。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这一风俗近年亦已淡化。
贴春联、年画。大门、小门均贴上大红春联,门楣贴“利是”,门板贴门神或“福”,“大吉”等字。厨房、牛栏、猪圈、鸡栅、厕所等处也要贴上用红纸写有“财丁两旺”、“六畜兴旺”等红纸“桃符”。大厅和卧室、客房均贴上新年画,一派喜气洋洋的欢乐景象。
吃团圆饭。年三十晚的团圆饭是最为隆重的家宴。规矩也多:一、分居后的儿子除夕要回到父母身边共吃“团圆饭”。二、排座次。年长老者一定要上座,然后按辈份往下排。同时,上座要预留几个空位,放几个空碗和筷,意在让已故的先祖也回来团聚,以示敬祖。三、所有制作好的新年菜肴,每样都要端一碗上桌,菜肴多的要启用大圆桌,表示丰盛。四、开戒。平时家长不准小孩饮酒,除夕团圆餐时则开戒,小孩也可破例饮酒。五、禁忌。男女老少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有的人担心小孩无法遵守,就事先在餐厅墙上贴上写有“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字样的红纸条。不准跌碗、跌筷,如不慎跌了碗筷,边收拾边念:“大吉大利”。如打破了碗就要将破碗用红纸包好放在不显眼的高处。吃饭时,小辈要给长辈敬菜敬酒,并祝老人福禄寿全。合家老少彬彬有礼,说话和气、亲切,充满团结、祥和、敬老爱幼的气氛。
发压岁钱。压岁钱又叫“利是”。老人给小孩发压岁钱,要用新纸币装进红纸袋内逐一分发。晚辈也要给长辈送“利是”。“利是”钱小孩可以自己支配,父母不加干涉。
清洗餐具。按祖训,大年初一不吃荤,要吃素。所以除夕家宴后全部餐具一律要清洗,不能有半点荤腥,否则就是对先祖不恭。属于荤腥的一切肉类均集中一处存放并用纸条贴上封存,叫“封岁”。这样做客观上对肠胃有好处。
守岁。吃罢团圆饭,屋内各处点上油灯(煤油灯),整座屋通宵灯火通明,叫“点岁火”。家人欢聚一堂品尝香茶、水果、瓜子、花生、糖果等,长辈给晚辈讲家史、族史,教育晚辈要牢记祖训,继承祖德,勤俭持家,团结和睦。讲完家史、族史后,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放烟花,一律不能早睡,谓之“守岁”。一般要等到午夜时,开大门、放鞭炮迎新岁后才能入睡,小孩可以例外。有的人索性闹到天亮。
开大门。正月初一凌晨(即零时)为送旧迎新时刻。家家户户将大门打开,大放鞭炮,这时每个角落都可以听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真是万炮齐鸣,此起彼落,十分热闹(近年来河源市区及一些县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炮竹)。一般由长辈打开大门,开大门的人要大声么喝:“开门大吉、大吉大昌”。厅堂、灶堂、大门、小门均点上大红烛,焚香礼拜,迎接新年,迎接财神。
大年初一,不论老少早早起床。相传此日不早起床,就意味着一年不顺利。起床后刷牙洗脸,女的下厨房准备早餐,事实上饭和素菜隔晚已经做好了,再热一次就是。男的端着素盒盛满糖果、年糕及元宝、香烛等到祖祠拜祭。祠堂祭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素食贡品,老少行礼,礼毕回家吃早餐。大年初一的早、中、晚餐都是素食。素菜有腐竹、粉丝、金叶(黄花菜)、木耳、豆腐皮、香菇、芹菜(象征勤快)、蒜(会划算)、葱(聪明)等,虽然无鸡、鸭、鱼等肉类,但也很丰盛。
拜年。早餐后,做父母的携着小孩到长辈家中拜年,见了长辈行鞠躬礼,送上“利是”,并祝长辈“长命百岁”、“新年快乐”。长辈也还礼,向小孩发“利是”和糖果并祝福晚辈“合家幸福,万事如意”。那些辈份高,年岁大的老者,几乎一整天都有晚辈登门拜年,应接不暇。虽累点但也得意和欣慰。平辈见面互相道贺、祝福,互送“利是”和糖果给对方小孩。大年初一相互见面切忌问病讨债,否则不但讨没趣还会引发纠纷。年初一禁忌也最多,除了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外,还不能换衣服,不能扫地倒垃圾,不能下河挑水,不能放牛、放猪、放鸡鸭,不能打骂小孩,不能动土,不能打破家杂。有一件不顺心事发生就会挂记一整年,所以年初一处事特别小心在意。
大年初二,又叫“团年”,一般不外出。是日开始吃荤。
大年初三,又叫“穷鬼日”。一早起床,全家动手大扫除,俗称“扫穷鬼”,扫得越干净越好,地上有一点点纸屑之类东西没扫净就会视为“穷鬼”。总之要把一切垃圾悉数扫地出门。打扫时还要念“穷鬼出、富贵入”。打扫的垃圾集中起来送至远离家门的野外河边、路边点火烧掉并放炮竹,表示已将“穷鬼”赶走。年初三扫地虽含有一些迷信色彩,但也合乎卫生要求。年初一、二均不准扫地,垃圾堆积多了,年初三来一次大清理也是应该了。因为年初三是“穷鬼日”,全家老少均不出门,不去别家串门,如不慎进了别家的大门,就会被人家视为“穷鬼”,不吉利,不受欢迎。所以年初三一般不入别家门。如有特殊情况非登门不可,要将屋主人叫出门外叙谈,客人自觉不进门,主人也不会邀客人进门。
大年初四,妇女开始携带猪肉、年糕之类礼品回娘家、走亲戚,大家结伴同行,一路说说笑笑,十分热闹。男人开始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又叫“闹新年”、“搞新年”。民间传统民间文艺间目主要有:“舞狮”、“舞龙”、“打马灯”。
年初五以后开始陆续干活。
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进入农历十二月,男人想办法多寻钱购买年货,妇女们则多砍柴割草准备过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界”,俗称“鬼锁山门”,妇女们则不上山砍柴割草,而是在家大扫除,搞卫生,迎接新年。农历12月,家家户户开始筹办“年货”,赶做“年料”。
不可或缺的年货如下:
川糖。龙川、河源、紫金等地出产的一种蔗糖。特点是粘性强,适合做年糕,几乎每户要购进上百斤。
新衣服。每人最少要做一套新衣服、一双新鞋,买一双新袜。
年米。一般来说每户最低限度要备足一个月的口粮,不出“正月”不准响碓。以前没有碾米机之类的加工机械,全靠人工用砻、碓加工,工作量十分大,大多要苦战三、四天才能完成。
炒米糕。它的制作过程是:将粘米或糯米煮熟晒成饭干,然后用沙拌着饭干在铁锅中加热炒爆,有的用菜油炸爆,叫油炸米。接着将川糖煎成浆,将炒米、花生仁、芝麻等配料放进糖浆中搅匀捞起放入用板做成的木架内铺平压实,用刀切成长方形小块。炒米糕吃起来香甜、清脆,大人、小孩都喜爱吃。打炒米糕十分讲究技术,不但配料要合比例,而且煎浆时要讲究“火候”,弄不好就不能成块,而变成散米不中吃。一般来说,一斗米要配2.5斤川糖,只能多,不能少,特别要注意“火候”。有经验的人在灶头上放一碗清水,川糖煎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结浆,用竹筷滴一点糖浆于清水中,如已成“松仁点”即可,马上熄灭锅底火苗,把炒米放进锅中不断搅,用手试一试,如果十分粘手就可起锅将炒米倒进木框架内铺平压实,直到凝结后再用刀切成小块。 油果。又名“炸煎堆”。油果制作比较简便,先将糯米碾成粉,每斗糯米配2.5斤川糖。将糖煮成糖液与糯米粉搓均匀,搓越久越松软,搓成粉团后再捏成一个个状似乒乓球大小的粉团,表面粘上白芝麻,再放进油锅中烧炸,炸成深红色即可起锅。过年时将所炸油果蒸软作为下酒料,这是在新年期间每餐不可缺少的食品。
粉皮。将粘米磨成米浆,配上黄豆、芝麻、花生仁等配料,把米浆倒进铁勺内放入油锅烧炸,直炸至深红色即可起锅。炸粉皮吃起来香脆,老少咸宜,也是新年期间招待客人的食物之一。
芝麻酥、花生酥。制作方法和打炒米相类似,以芝麻和花生仁为原料,将川糖煎成糊状再与炒熟的芝麻和花生仁搅拌,倒入锡盆内铺平压实,切成小方块。芝麻酥和花生酥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食物。
以上几种年料,每家必备,全由自己加工制作。此外,柑桔、瓜子、饼干、糖果也不可缺少,这些年料多数要到市场上选购,数量也不多,主要是为了招待宾客。
上述年料,一般到“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之前基本备办完毕。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这天作为跨入新年的界定日期,也就是说十二月二十五日过后就进入过年阶段。外出做工的、经商的人都要赶回来。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这几天,最为紧张,男女老少个个忙忙碌碌、紧紧张张,主要进行下面几项过年的后期准备工作:
扫屋。“入年界”后的扫屋非同一般,实是立体大扫除,全家动手。经过彻底大扫除,室内室外,窗明几净,人的心情无比舒畅,到处呈现出一派除旧布新的景象。
磨豆腐,干鱼圹,杀猪、鸡、鸭等。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户户开始磨豆腐。农家多数家门口有小鱼圹,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后全部鱼圹放水捉鱼,一方面要用圹鱼制作菜肴,另一方面方便春节后挖取圹坭做肥料肥田。与此同时,开始陆续杀猪。一般人家过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猪肉,有的人家过年一户杀一头大猪,主要用途是:一、馈赠亲戚、朋友,每一户亲戚要馈赠二至三斤猪肉,特别是岳父家馈赠的肉就更多,新结婚姻亲馈赠的猪肉数目更为可观,否则会被人耻笑为“孤寒鬼”。
一家老少忙到十二月三十日,年货、年料全部备齐,合家欢乐,特别是小孩更是欢天喜地,吃得好,穿得好,又不挨大人的呵斥打骂。外出经商、做工的人最迟也要在大年三十赶回家中吃“团圆饭”。这天也最为忙碌,不知苦累地去做各人要做的事,但大家都是乐呵呵的满脸春风。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又叫除夕,这天必须做的事有:
洗柚叶澡。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这一风俗已逐年淡化。
送灶君。事先从市镇购回灶君神像,写好灶疏(写上一家大小姓名年龄),准备好元宝、香烛、三牲、酒、素果等祭品,在灶边置一“八仙桌”,将祭品放在桌上。全家老少齐集灶神像前行礼,虔诚敬送灶君返回天庭述职,祈求灶君在玉帝面前美言赐福消灾,来年财丁两旺,合家平安。一般人家拜祭时只向灶君祈祷几句“赐福消灾,保佑合家平安”之类吉祥话。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家还要郑重其事地摆祭,读祭文,祭文如下:“惟君,仍合家之主,君为五祀之先,朝炊墓厨,岂无亵渎之处;合家兴旺,全赖扶持之力,既感恩于平日,敬酬谢于此夕,伏冀神君,俯鉴微忧,保长幼以安宁,佑添丁而增福。尚飨。”这一风俗除少数老人外,多已不行。
敬祖先。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行礼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铳。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这一风俗近年亦已淡化。
贴春联、年画。大门、小门均贴上大红春联,门楣贴“利是”,门板贴门神或“福”,“大吉”等字。厨房、牛栏、猪圈、鸡栅、厕所等处也要贴上用红纸写有“财丁两旺”、“六畜兴旺”等红纸“桃符”。大厅和卧室、客房均贴上新年画,一派喜气洋洋的欢乐景象。
吃团圆饭。年三十晚的团圆饭是最为隆重的家宴。规矩也多:一、分居后的儿子除夕要回到父母身边共吃“团圆饭”。二、排座次。年长老者一定要上座,然后按辈份往下排。同时,上座要预留几个空位,放几个空碗和筷,意在让已故的先祖也回来团聚,以示敬祖。三、所有制作好的新年菜肴,每样都要端一碗上桌,菜肴多的要启用大圆桌,表示丰盛。四、开戒。平时家长不准小孩饮酒,除夕团圆餐时则开戒,小孩也可破例饮酒。五、禁忌。男女老少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有的人担心小孩无法遵守,就事先在餐厅墙上贴上写有“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字样的红纸条。不准跌碗、跌筷,如不慎跌了碗筷,边收拾边念:“大吉大利”。如打破了碗就要将破碗用红纸包好放在不显眼的高处。吃饭时,小辈要给长辈敬菜敬酒,并祝老人福禄寿全。合家老少彬彬有礼,说话和气、亲切,充满团结、祥和、敬老爱幼的气氛。
发压岁钱。压岁钱又叫“利是”。老人给小孩发压岁钱,要用新纸币装进红纸袋内逐一分发。晚辈也要给长辈送“利是”。“利是”钱小孩可以自己支配,父母不加干涉。
清洗餐具。按祖训,大年初一不吃荤,要吃素。所以除夕家宴后全部餐具一律要清洗,不能有半点荤腥,否则就是对先祖不恭。属于荤腥的一切肉类均集中一处存放并用纸条贴上封存,叫“封岁”。这样做客观上对肠胃有好处。
守岁。吃罢团圆饭,屋内各处点上油灯(煤油灯),整座屋通宵灯火通明,叫“点岁火”。家人欢聚一堂品尝香茶、水果、瓜子、花生、糖果等,长辈给晚辈讲家史、族史,教育晚辈要牢记祖训,继承祖德,勤俭持家,团结和睦。讲完家史、族史后,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放烟花,一律不能早睡,谓之“守岁”。一般要等到午夜时,开大门、放鞭炮迎新岁后才能入睡,小孩可以例外。有的人索性闹到天亮。
开大门。正月初一凌晨(即零时)为送旧迎新时刻。家家户户将大门打开,大放鞭炮,这时每个角落都可以听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真是万炮齐鸣,此起彼落,十分热闹(近年来河源市区及一些县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炮竹)。一般由长辈打开大门,开大门的人要大声么喝:“开门大吉、大吉大昌”。厅堂、灶堂、大门、小门均点上大红烛,焚香礼拜,迎接新年,迎接财神。
大年初一,不论老少早早起床。相传此日不早起床,就意味着一年不顺利。起床后刷牙洗脸,女的下厨房准备早餐,事实上饭和素菜隔晚已经做好了,再热一次就是。男的端着素盒盛满糖果、年糕及元宝、香烛等到祖祠拜祭。祠堂祭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素食贡品,老少行礼,礼毕回家吃早餐。大年初一的早、中、晚餐都是素食。素菜有腐竹、粉丝、金叶(黄花菜)、木耳、豆腐皮、香菇、芹菜(象征勤快)、蒜(会划算)、葱(聪明)等,虽然无鸡、鸭、鱼等肉类,但也很丰盛。
拜年。早餐后,做父母的携着小孩到长辈家中拜年,见了长辈行鞠躬礼,送上“利是”,并祝长辈“长命百岁”、“新年快乐”。长辈也还礼,向小孩发“利是”和糖果并祝福晚辈“合家幸福,万事如意”。那些辈份高,年岁大的老者,几乎一整天都有晚辈登门拜年,应接不暇。虽累点但也得意和欣慰。平辈见面互相道贺、祝福,互送“利是”和糖果给对方小孩。大年初一相互见面切忌问病讨债,否则不但讨没趣还会引发纠纷。年初一禁忌也最多,除了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外,还不能换衣服,不能扫地倒垃圾,不能下河挑水,不能放牛、放猪、放鸡鸭,不能打骂小孩,不能动土,不能打破家杂。有一件不顺心事发生就会挂记一整年,所以年初一处事特别小心在意。
大年初二,又叫“团年”,一般不外出。是日开始吃荤。
大年初三,又叫“穷鬼日”。一早起床,全家动手大扫除,俗称“扫穷鬼”,扫得越干净越好,地上有一点点纸屑之类东西没扫净就会视为“穷鬼”。总之要把一切垃圾悉数扫地出门。打扫时还要念“穷鬼出、富贵入”。打扫的垃圾集中起来送至远离家门的野外河边、路边点火烧掉并放炮竹,表示已将“穷鬼”赶走。年初三扫地虽含有一些迷信色彩,但也合乎卫生要求。年初一、二均不准扫地,垃圾堆积多了,年初三来一次大清理也是应该了。因为年初三是“穷鬼日”,全家老少均不出门,不去别家串门,如不慎进了别家的大门,就会被人家视为“穷鬼”,不吉利,不受欢迎。所以年初三一般不入别家门。如有特殊情况非登门不可,要将屋主人叫出门外叙谈,客人自觉不进门,主人也不会邀客人进门。
大年初四,妇女开始携带猪肉、年糕之类礼品回娘家、走亲戚,大家结伴同行,一路说说笑笑,十分热闹。男人开始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又叫“闹新年”、“搞新年”。民间传统民间文艺间目主要有:“舞狮”、“舞龙”、“打马灯”。
年初五以后开始陆续干活。
2010-03-27
展开全部
客家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进入农历十二月,男人想办法多寻钱购买年货,妇女们则多砍柴割草准备过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界”,俗称“鬼锁山门”,妇女们则不上山砍柴割草,而是在家大扫除,搞卫生,迎接新年。农历12月,家家户户开始筹办“年货”,赶做“年料”。
不可或缺的年货如下:
川糖。龙川、河源、紫金等地出产的一种蔗糖。特点是粘性强,适合做年糕,几乎每户要购进上百斤。
新衣服。每人最少要做一套新衣服、一双新鞋,买一双新袜。
年米。一般来说每户最低限度要备足一个月的口粮,不出“正月”不准响碓。以前没有碾米机之类的加工机械,全靠人工用砻、碓加工,工作量十分大,大多要苦战三、四天才能完成。
炒米糕。它的制作过程是:将粘米或糯米煮熟晒成饭干,然后用沙拌着饭干在铁锅中加热炒爆,有的用菜油炸爆,叫油炸米。接着将川糖煎成浆,将炒米、花生仁、芝麻等配料放进糖浆中搅匀捞起放入用板做成的木架内铺平压实,用刀切成长方形小块。炒米糕吃起来香甜、清脆,大人、小孩都喜爱吃。打炒米糕十分讲究技术,不但配料要合比例,而且煎浆时要讲究“火候”,弄不好就不能成块,而变成散米不中吃。一般来说,一斗米要配2.5斤川糖,只能多,不能少,特别要注意“火候”。有经验的人在灶头上放一碗清水,川糖煎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结浆,用竹筷滴一点糖浆于清水中,如已成“松仁点”即可,马上熄灭锅底火苗,把炒米放进锅中不断搅,用手试一试,如果十分粘手就可起锅将炒米倒进木框架内铺平压实,直到凝结后再用刀切成小块。 油果。又名“炸煎堆”。油果制作比较简便,先将糯米碾成粉,每斗糯米配2.5斤川糖。将糖煮成糖液与糯米粉搓均匀,搓越久越松软,搓成粉团后再捏成一个个状似乒乓球大小的粉团,表面粘上白芝麻,再放进油锅中烧炸,炸成深红色即可起锅。过年时将所炸油果蒸软作为下酒料,这是在新年期间每餐不可缺少的食品。
粉皮。将粘米磨成米浆,配上黄豆、芝麻、花生仁等配料,把米浆倒进铁勺内放入油锅烧炸,直炸至深红色即可起锅。炸粉皮吃起来香脆,老少咸宜,也是新年期间招待客人的食物之一。
芝麻酥、花生酥。制作方法和打炒米相类似,以芝麻和花生仁为原料,将川糖煎成糊状再与炒熟的芝麻和花生仁搅拌,倒入锡盆内铺平压实,切成小方块。芝麻酥和花生酥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食物。
以上几种年料,每家必备,全由自己加工制作。此外,柑桔、瓜子、饼干、糖果也不可缺少,这些年料多数要到市场上选购,数量也不多,主要是为了招待宾客。
我只知道这些
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进入农历十二月,男人想办法多寻钱购买年货,妇女们则多砍柴割草准备过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界”,俗称“鬼锁山门”,妇女们则不上山砍柴割草,而是在家大扫除,搞卫生,迎接新年。农历12月,家家户户开始筹办“年货”,赶做“年料”。
不可或缺的年货如下:
川糖。龙川、河源、紫金等地出产的一种蔗糖。特点是粘性强,适合做年糕,几乎每户要购进上百斤。
新衣服。每人最少要做一套新衣服、一双新鞋,买一双新袜。
年米。一般来说每户最低限度要备足一个月的口粮,不出“正月”不准响碓。以前没有碾米机之类的加工机械,全靠人工用砻、碓加工,工作量十分大,大多要苦战三、四天才能完成。
炒米糕。它的制作过程是:将粘米或糯米煮熟晒成饭干,然后用沙拌着饭干在铁锅中加热炒爆,有的用菜油炸爆,叫油炸米。接着将川糖煎成浆,将炒米、花生仁、芝麻等配料放进糖浆中搅匀捞起放入用板做成的木架内铺平压实,用刀切成长方形小块。炒米糕吃起来香甜、清脆,大人、小孩都喜爱吃。打炒米糕十分讲究技术,不但配料要合比例,而且煎浆时要讲究“火候”,弄不好就不能成块,而变成散米不中吃。一般来说,一斗米要配2.5斤川糖,只能多,不能少,特别要注意“火候”。有经验的人在灶头上放一碗清水,川糖煎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结浆,用竹筷滴一点糖浆于清水中,如已成“松仁点”即可,马上熄灭锅底火苗,把炒米放进锅中不断搅,用手试一试,如果十分粘手就可起锅将炒米倒进木框架内铺平压实,直到凝结后再用刀切成小块。 油果。又名“炸煎堆”。油果制作比较简便,先将糯米碾成粉,每斗糯米配2.5斤川糖。将糖煮成糖液与糯米粉搓均匀,搓越久越松软,搓成粉团后再捏成一个个状似乒乓球大小的粉团,表面粘上白芝麻,再放进油锅中烧炸,炸成深红色即可起锅。过年时将所炸油果蒸软作为下酒料,这是在新年期间每餐不可缺少的食品。
粉皮。将粘米磨成米浆,配上黄豆、芝麻、花生仁等配料,把米浆倒进铁勺内放入油锅烧炸,直炸至深红色即可起锅。炸粉皮吃起来香脆,老少咸宜,也是新年期间招待客人的食物之一。
芝麻酥、花生酥。制作方法和打炒米相类似,以芝麻和花生仁为原料,将川糖煎成糊状再与炒熟的芝麻和花生仁搅拌,倒入锡盆内铺平压实,切成小方块。芝麻酥和花生酥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食物。
以上几种年料,每家必备,全由自己加工制作。此外,柑桔、瓜子、饼干、糖果也不可缺少,这些年料多数要到市场上选购,数量也不多,主要是为了招待宾客。
我只知道这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客家人过春节没有北方人的热闹,却比南方人要热情。初29就会杀鸡,一般是以吃鸡为主的,也有不为少数的吃鹅肉,打鞭炮是一定,会把很多鞭炮弄成一大条,好几十米长的,一直打,希望一路发到底。但是近几年来,由于都市化,已经越来越少有保持以前的习俗了,我是90后,知道的也不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