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气有什么特点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梅雨的特点
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每年大约5月下旬至6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6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梅雨主要出现于副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台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世界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多数年份,梅雨期持续20-25天,长的可达一个多月,短的只有几天。少数年份不出现梅雨,雨带从华南迅速越过江淮流域而进入华北一带,称为“空梅”。
二、中国梅雨时期特点是什么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早梅雨
造成早梅雨的基本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跳提早发生,使得我国东半部主要的降雨带突然从南岭以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像1971年的梅雨5月26日就开始了,比正常的梅雨提前半个多月。这一年天气的转折变化是从热带地区先开始的。
在5月下旬短短十天内,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台风,这些台风发生在副热带高压的南侧,并向西北方向移动。它的这种活动,就好象副热带高压受到一个往北的推动力那样,使这个高压向北拾升上来,在这个变化期间,高空西风急流北移,长江中下游的梅雨也就因而突然开始。需要说明的是,副热带高压的提早北跳,并不都是热台风活动所引起的,其他的原因也可造成它的北跳提前发生。只要出现副高提前移到华南沿海稳定的局面,都会造成“早梅雨”。
迟梅雨
迟梅雨:有的年份,初夏南支西风急流强而稳定。6月份,在对流层的中部,从我国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面的西北太平洋上,一直维持着一支强劲的西风,它的存在,抑制了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北抬,使得长江中下游的雨带久久不能建立。这样,就造成了梅雨姗姗来迟。如1982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直到7月9日才开始,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这一年在6月20日以前,西风急流偏南,副热带高压也偏南。到20日前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伸展在我国东南沿海的高压脊曾经一度加强,北抬到华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曾经出现过三、五天的阴雨天气。但是,这个变化还不是季节性的转折。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主体尚未北移,特别是南支西风还停留在北纬30度附近。在西风急流影响下,一股股冷空气南下,副热带高压不久也南退了。直到7月上旬后期,东亚上空的西风急流突然向北撤退,使副高在我国东部沿海及日本上空明显北跳,梅雨才开始到来。
特长梅雨
特长梅雨:特长梅雨的主要原因是“出梅”特别迟,如1954年梅雨到7月底8月初才结束。是什么原因使得梅雨久久不能结束呢?这一年,整个北半球的大气运动特征有许多异常之处,从亚洲及西北太平洋这个区域来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1954年6、7月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比正常年份偏南很多。尤其是7月份,对流层中部东亚沿海地区副高的脊线位置基本上沿着北纬18度,比常年平均偏南约八百公里。
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每年大约5月下旬至6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6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梅雨主要出现于副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台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世界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多数年份,梅雨期持续20-25天,长的可达一个多月,短的只有几天。少数年份不出现梅雨,雨带从华南迅速越过江淮流域而进入华北一带,称为“空梅”。
二、中国梅雨时期特点是什么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早梅雨
造成早梅雨的基本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跳提早发生,使得我国东半部主要的降雨带突然从南岭以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像1971年的梅雨5月26日就开始了,比正常的梅雨提前半个多月。这一年天气的转折变化是从热带地区先开始的。
在5月下旬短短十天内,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台风,这些台风发生在副热带高压的南侧,并向西北方向移动。它的这种活动,就好象副热带高压受到一个往北的推动力那样,使这个高压向北拾升上来,在这个变化期间,高空西风急流北移,长江中下游的梅雨也就因而突然开始。需要说明的是,副热带高压的提早北跳,并不都是热台风活动所引起的,其他的原因也可造成它的北跳提前发生。只要出现副高提前移到华南沿海稳定的局面,都会造成“早梅雨”。
迟梅雨
迟梅雨:有的年份,初夏南支西风急流强而稳定。6月份,在对流层的中部,从我国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面的西北太平洋上,一直维持着一支强劲的西风,它的存在,抑制了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北抬,使得长江中下游的雨带久久不能建立。这样,就造成了梅雨姗姗来迟。如1982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直到7月9日才开始,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这一年在6月20日以前,西风急流偏南,副热带高压也偏南。到20日前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伸展在我国东南沿海的高压脊曾经一度加强,北抬到华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曾经出现过三、五天的阴雨天气。但是,这个变化还不是季节性的转折。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主体尚未北移,特别是南支西风还停留在北纬30度附近。在西风急流影响下,一股股冷空气南下,副热带高压不久也南退了。直到7月上旬后期,东亚上空的西风急流突然向北撤退,使副高在我国东部沿海及日本上空明显北跳,梅雨才开始到来。
特长梅雨
特长梅雨:特长梅雨的主要原因是“出梅”特别迟,如1954年梅雨到7月底8月初才结束。是什么原因使得梅雨久久不能结束呢?这一年,整个北半球的大气运动特征有许多异常之处,从亚洲及西北太平洋这个区域来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1954年6、7月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比正常年份偏南很多。尤其是7月份,对流层中部东亚沿海地区副高的脊线位置基本上沿着北纬18度,比常年平均偏南约八百公里。
2006-10-25 · 知道合伙人数码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我国江淮地区,每年初夏6~7月期间,常是阴雨连绵的天气。此时,降雨次数多,降水量大,正值江南梅子黄熟的季节,称为“黄梅雨”,简称“梅雨”。由于这段时期,多雨阴湿,日照时间短,因此衣物极易发霉变质,又俗称“霉雨”。
梅雨是一种大范围的降水过程,主要发生在湖北宜昌以东,北纬26°~34°之间的江淮地区。每年春末夏初,夏季风从海上带丰沛的水汽,至6月上旬暖湿气流推进到我国江淮地区,并与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在江淮地区上空相遇,形成一条宽200千米~300千米,基本上呈西南-东北走向的狭长雨带。由于冷暖气团势匀力敌,所以使雨带在这里滞留的时间长,并具有影响范围大、降水量多的特点。
梅雨是南北冷暖气团僵持在江淮地区所引起的,它持续的时间越久,梅雨期越长;否则,梅雨匆匆而过,形成“空梅”或“少梅”天气,会造成江淮地区大范围的干旱天气。梅雨天气开始、结束的迟早、梅雨期的长短和雨量的多少,取决于当年冷暖空气的强度和进退的时间。正常年份,梅雨期平均为24天;最多的1896年为65天,最短的1971年只有6天。一般来说,进入梅雨的时间早,梅雨期长,降水量也大。通常来看,江淮地区梅雨期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0%~30%。江淮地区是我国水稻的重要产区,梅雨适时、适量对水稻的生长非常有利。
梅雨是一种大范围的降水过程,主要发生在湖北宜昌以东,北纬26°~34°之间的江淮地区。每年春末夏初,夏季风从海上带丰沛的水汽,至6月上旬暖湿气流推进到我国江淮地区,并与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在江淮地区上空相遇,形成一条宽200千米~300千米,基本上呈西南-东北走向的狭长雨带。由于冷暖气团势匀力敌,所以使雨带在这里滞留的时间长,并具有影响范围大、降水量多的特点。
梅雨是南北冷暖气团僵持在江淮地区所引起的,它持续的时间越久,梅雨期越长;否则,梅雨匆匆而过,形成“空梅”或“少梅”天气,会造成江淮地区大范围的干旱天气。梅雨天气开始、结束的迟早、梅雨期的长短和雨量的多少,取决于当年冷暖空气的强度和进退的时间。正常年份,梅雨期平均为24天;最多的1896年为65天,最短的1971年只有6天。一般来说,进入梅雨的时间早,梅雨期长,降水量也大。通常来看,江淮地区梅雨期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0%~30%。江淮地区是我国水稻的重要产区,梅雨适时、适量对水稻的生长非常有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初夏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至日本南部一带经常出现一 段持续较长时间的阴沉多雨天气。时值江南梅子成熟,故称 "梅雨"或"黄梅雨"。又因为此时温度高、湿度大、风速小、 光照奇缺,器物易发霉,所以又称"霉雨"。关于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 梅雨是东亚大气环流春夏之交季节转换期间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梅雨,可分为典型梅雨和迎梅雨(早梅雨)。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上旬到中旬人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 迎梅雨指人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5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迎梅雨以后,雨带常一度南退,以后再次北进而为典型梅雨。多数年份梅雨期持续20-25天,长的可达一个多月,短的只有几天,少数年份不出现梅雨,雨带从华南迅速 越过江淮流域而进入华北一带,称为"空梅"。 梅雨和农业生产关系非常密切。迎梅雨,正好出现在春 耕夏播作物需水之时。但过多易涝,对油菜、三麦造成湿害和赤霉病害;过少又易致旱。典型梅雨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6月上中旬充沛雨水对水稻插秧十分有利,但对三麦的收割、凉晒和早稻烤田不利。梅雨期过长,雨量过于集中, 还会引起洪涝灾害;梅雨期过短,甚至空梅,则江淮干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