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不是应该从尾到头读才是最好的?
史记皇皇巨著,有很多的传记和篇章,应该如何下手解读呢?
司马迁曾经给自己做了一个定位,他说到做历史要能够达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他给自己立的目标。那么,如何理解司马迁的这句名言呢?其实理解了这句话,就找到了解读《史记》的密码。
第一句话说的是司马迁家族的巫史传统,第二句话所得是司马家族在先秦史上的经历和司马家族的历史记载属性,第三句话说的是司马迁对于史书体裁的创新。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部分成分
如果想要正确地解读史书,那么正确的解读顺序是从尾到头看起,从十份年表和书看起,对宏观历史的脉络和各种文化要素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因为司马迁的历史写作,就是以春秋的体例为基础,所以正确的解读方式是理清整部史书的时间线索:那就是十篇年表,以及以时间为线索的世家。有了这条时间线索作为基本框架,那么后面的解读就有思路可循了。
1.究天人之际:史学家的天人观商代甲骨
什么是“究天人之际”?在远古的时代,治理部落和国家的人,也会遇到重大的问题,他要做出一个决断,每一个决断都需要有非常强大的知识支撑,需要有两种知识来支撑。
如果纯粹从人事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一切事务,所以在几千年前的上古人看来,通巫非常重要。巫的系统就是司马迁说的“究天人之际”。在那个年代,巫与史是不分家的。
在中国的商周时代,为了揣摩天意,采用更多的方法就是占卜,商代很多时候用的是甲骨占卜。占卜应该怎么做?需要叩问天意,就应该有能够通天的人,就是“巫”这个系列的人。他们本身具有神性,能通天,他会去取动物的骨头,尽量要取平面大的骨头,比如说牛的胯骨、龟壳,有一个足够大的平面。必须是有神性的人去制作这种骨头,由他制作,就赋予了一种神性在骨头里面。这些制作之后留着备用。
中国传统的占卜方法
在需要占卜时,就将骨头取出,在上面刻上需要占卜的问题,也就是卜辞,用火转烤,让骨头裂开,会出现两种线:一种是一裂到底,一种是断断续续的裂痕。中国八卦的两条线:贯通到底的是阳线,而断裂的就是阴线。阳线和阴线的组合就构成了各个卦象:阴线、阳线之间构成的组合。他们根据这断裂的线、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烧烤骨头后断裂的纹路,这几个要素组合在一起,才能做出判断。所以这个判断都是具有针对性的。
在占卜之后,无论结果是否准确,都需要将结果再刻上去:这个事情最后在什么时候发生?结果如何?符合不符合这个巫所做的推断?这一件事情才算结束。
天象
在殷墟之地,类似这样的龟壳上面留下了一件事件完整的记载,从最初到结局全部留下。这样问的事情多了,上至征伐,下至婚丧嫁娶,都要问天。事情结束了 ,就把这些东西丢了,扔到一边去,找个坑把它埋起来。由于在武王伐纣之后,安阳的小屯村,也就是殷墟的王宫区域被抛弃为废墟,从西周到明初基本上都是丧葬区,所以长期以来,甲骨占卜技术日益失传,甲骨文也几乎为人所淡忘
千百年过去了,以后的推测手法越来越多,古代的这种手法反而慢慢地被人淡忘。
除了占卜,司马迁还精通鬼神之说和天文历算之学。旱灾的年份,农民们应该准备什么呢?其实司马迁在这一篇里给我们讲了很多古代的商神,看他们为什么成功。旱灾的时候大家都在找水,可是人家在做车。为什么做车呢?大旱之后,肯定有丰收之年,水没有了,所以要抢先一步做车。凡人只是看到现在这一步,灾荒备粮。备粮以后是什么?商神就能预测到先机,预先准备,等 把灾荒度过才准备,到明年已经来不及。那些商神早就准备好了,这就是生财之道。
敬天保民
所以天人之际的意思不仅仅是关注天文与天象,也有古代鲜明朴素的天人合一,敬畏上天的思想在里面。
2.究古今之变:博古通今的巫史世家司马迁的家族从周以后一直到司马迁为止,过去了一千年,是“史”的家族。这个家族进入周以后有很多分支。这个家族出现过巫师,史官,将领,诸侯王,参与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很多重要历史变革。这给司马迁书写历史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材料,与十足的书写欲望。
司马迁在回忆祖先的历史
除了商周时代的史官和巫师,到了周朝时,司马迁的主要职责是司马迁自述远祖为唐虞之际的重黎氏。再上溯至颛顼之世,重、黎为二人。重为南正,黎为北正。正,就是长官的意思。南正,古代天官,观星象,定历法。北正,古代地官,执掌农事。司马迁对远祖的追述的深意在于强调司马氏为史官世家。到了周代,司马氏祖先程伯休甫因军功显赫而以司马作为家族称号,但司马氏仍世典周史。春秋战国之际的大变动,东周时代的周惠王、周襄王东周第五、第六两代国君。惠王时有王子颓作乱,襄王时有叔带作乱。史官职掌机要,并对朝政重大变易提供解释,所以必然要卷人王室内乱的漩涡中。周襄三十六年,即公元前636 年,襄王弟叔带作乱,襄王出奔郑。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归国为君,结束了晋乱,是为晋文公。晋文公招贤纳士,志欲继齐桓公之后为中原霸主,标榜尊王攘夷。司马氏反对王子带作乱,应在这一年去周前往晋国。第二年,周襄王告急于晋,晋文公诛叔带恢复了襄王之位。
司马家的一支在晋文公时代进入晋国
晋文公之后,晋公室也经历一系列的动乱,以三家分晋结尾。去周适晋的司马氏也随着时代的变动,东西分散,各奔前程,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在卫国的一支司马氏,后代做中山国相。1974 至1978 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平山县发掘出土了带有长篇铭文的铁足大鼎,是中山王赐给国相司马贮的,证实了司马迁的记载。
中山国青铜器
在赵国的一支司马氏,名司马凯,凯生蒯聩。蒯聩就是《史记·刺客列传》中与荆轲论剑的盖聂。蒯聩生昭豫,昭豫生宪,宪生中,印在秦未助项羽灭秦,被封为殷王。《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印就是开创晋朝的司马懿的祖先。
司马错的杰作就是为秦国灭蜀国
司马迁属于入秦的这一支司马氏。公元前621 年晋襄公卒,晋大夫随会入秦迎立襄公弟公子雍。赵盾立襄公太子夷皋,是为晋灵公,发兵拒公于雍。随会奔秦避难,后来回到晋国做了中军统帅。与随会人秦的司马氏就定居在少梁。过了三百年,司马错显于秦,于张仪辩论是否讨伐巴蜀。这是司马迁祖上有确切世系可考的始祖。在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司马氏家族适应时代的大变革,从事政治、军事、剑客、经济的活动,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司马氏的显赫人物。秦国司马氏有名将司马错,有经济官司马昌、司马无泽,到了秦末农民战争中,司马家又出了殷王司马昂,这都是司马迁的家学渊源,到了司马迁之父司马谈,他做了太史令,并决心重振远古家学,发愤修史,故追述远祖至职掌天官的重黎以自重, 就为的是强调他们家族的世袭属性:史官的职位。
重黎
后来汉武帝去封禅泰山。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到泰山举行封禅仪式,这是一个最隆重的国家祭祀大典。在儒家看来是不得了的事情,功成祭天,告诉天:我们今天天下大治。这么隆重的仪式,谁都想参与。可是汉武帝偏偏漏了司马谈——司马迁的父亲,没让他去。司马谈以此为耻,因为这个事情羞愧而死,觉得无颜见人。司马迁在父亲气死的前提下,决定继承父亲的职位,也决定继承父亲没有完成的史书。
在年轻的时期,司马迁并没有整天埋头于读书,不是在堆砌知识,他父亲让他用自己的双脚走遍了全中国,东西南北各大名胜、山川地理、圣贤之处,尤其是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比如在20岁那年, 怀抱着凌云壮志,司马迁进行了人生征程中第一次远游,因正当盛壮之年,故称二十壮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