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现象会对大海产生什么影响?
赤潮是海水中小微藻、原生动物和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炸增殖或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生态异常现象。这个概念最初是海水变红而得名的,现在成了各种赤潮的总称。赤潮一般可分为毒性赤潮和无毒性赤潮两类。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能分泌毒素的生物主要形成的赤潮。毒性赤潮形成后,会对赤潮地区的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海洋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无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不含毒素,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主要形成的赤潮。
无毒赤潮对海洋生态、海洋环境、海洋渔业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很少产生毒性作用。赤潮发生的地理特征可分为外海(外阳)型赤潮和近岸、河口、内满型赤潮。前者是指发生在外海或海域的赤潮。后者分别指近眼区、河口区、内湾区等水域发生的赤潮。我国辽东湾、大连湾、胶州湾、杭州湾、深圳湾、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厦门港等海域发生的赤潮都属于后者。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素;赤潮生物的快速增长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包括适当的温度、盐度、充足的照明灯。另外,风、潮汐、洋流等因素也有助于赤潮生物朝特定方向聚集,从而形成当地海域的赤潮。过度的海洋养殖;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沿海水域已经形成了密集的水产养殖产业。由于科学和规范的管理不足,养殖密度过大,过度的诱饵和粪便的增加,养殖海域的有机污染加剧,导致海洋富营养化。
赤潮是海水中一些小型浮游藻类、原生动物和细菌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突然增殖,导致一段时间内海水变色现象。赤潮根据原因和来源可分为原发(赤潮生物在该海域爆炸繁殖)和外来型(赤潮生物由风、流等作用引起)。根据赤潮发生的海域可分为外海型(外养型)赤潮、近岸型赤潮、河口型赤潮和内湾型赤潮。赤潮发生条件主要包括海域水的富营养化、海域赤潮生物的来源、适当的水温和盐度、适当的洋流作用和气象形势。赤潮发生时,海水的颜色取决于赤潮发生生物的种类和密度,而且不都是红色的。赤潮生物主要是浮游藻类,硅藻的肋骨藻,甲藻的裸甲藻,原甲藻等。叶绿素A含量是藻类细胞生物量的指标,也是海域富营养化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