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到底是谁写的呢?
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山海经》一书的书名,最早出现于司马迁的《史记·大宛传》中。原文中明确写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可见《山海经》在此前便已有成书记录,而因为书中描写过于荒诞奇异,故司马迁作史时不敢以之为参考。
西汉的刘歆是最早负责《山海经》的整理工作的,而且其明确指出《山海经》创作者为禹、益二人。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记载道:“已定 《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 ,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东汉的王充又在《论衡》中进行了补充。
他认为禹、益一同治水,其中禹主要治水,益主要记物,然后将其所见所闻编为《山海经》。此后,“禹益所记”这一观点,也纷纷得到了赵哗郭璞等学者的广泛支持。
到了20世纪中期,旧的禹益说被逐步推翻,其后又出现了邹衍说与随巢子说。邹衍,原为战国齐临淄人,著作有《始终》。其主张大九州说,认为神州之内有九州,而九州则环绕于无尽的大瀛海中央。
此观点虽说与《山海经》的整体世界观有几分相似之处,但并不足以作为支撑其为创作者的依据。而随巢子说则是由卫聚贤提出的,卫聚贤认为此书乃墨子弟子随巢子作,但此观点的支持者则较少。
在对《山海经》的来源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后,学者们更是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局限,得出了“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的重要结论。研究角度也不再拘泥为具体某人的创作,而是渐渐形成指向某一特定群体创作的基本趋势。北人说和南人说作为长期以来的争论焦点,还衍生出了巴人说或蜀人说等等新观点。北人说主要以秦人说和洛阳人说为主,南人说则主要是以楚人说为主。
茅盾先生作为北人说的主要支持者,认为《山海经》的主要由东周时期的洛阳人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