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之战,诸葛瞻7万雄兵,输给了2千人马的邓艾,真实情况如何呢?
有人问,邓艾为何能以区区2千兵力便狂扫诸葛瞻7万人马?开什么世纪玩笑,演义怎能当真,事实上,邓艾的兵力应略高于诸葛瞻。
不过,远道而来的邓艾,又是如何打败以逸待劳的诸葛瞻呢?
双方投入的兵力
公元264年,魏国对蜀国发动了灭国之战。
一、魏国投入的兵力
总指挥:司马昭西线:邓艾率领3万多人,由狄道进攻姜维所在的沓中;中线:诸葛绪率3万多人,由祁山道进攻武都,占领桥头,负责切断姜维退路;东线:钟会率领10万多主力,分别从子午道、骆谷道、褒斜道等栈道进攻汉中,然后挥师南下,直取成都。邓艾决定走阴平时,钟会又派麾下田章跟随。因此,邓艾入江油前,兵力大概4万。后来,田章收复江油太守马邈,有得3千人。如此,邓艾能投入绵竹之战的兵力总计4万多人。
二、蜀国投入的兵力
据司马昭估计, 蜀军共计9万,其中守卫成都以及其他边境的4万多,镇守北线的不会超过5万。
等到刘禅向邓艾请降时,户口簿登记在册的兵士10.2万人。镇守永安的罗宪大概有2千人,镇守南方的建宁太守霍弋有好几千人,镇守江油的马邈有3千人,另外还有其他各地如江州等郡县。
前线告急时,刘禅已经分别派廖化率兵支援姜维,派张翼、董厥等人去支援汉中的阳安关,这么滴也得2万吧。
综合上述数据考量,姜维退守的剑阁处最多有将士5万(不考虑已经战死的),还有1万士兵在汉中的汉、乐二城苦苦挣扎。所以,诸葛瞻这边投入的兵力大约3万人左右。
因此,从绵竹之战的双方兵力来看,邓艾略具优势。
纸上谈兵的诸葛瞻 VS 实力战将邓艾
邓艾占领江油之后,诸葛瞻率军抵御邓艾。这时,黄权之子黄崇劝说诸葛瞻因趁着魏军疲敝之际,迅速占领要隘之地,将魏军阻截在山地之中。
然而,诸葛瞻却犹豫不决,以至于错失时机,邓艾因此得以顺利进入蜀中平原地区。
其实,当时的形势并没有那么糟糕。
邓艾孤军深入,粮食供给显然有问题。其背后是姜维,前面是诸葛瞻,远处是成都和其他郡县,另外,刘禅已经向东吴求救,吴将丁奉等人已经在前往蜀地的路上。假使,诸葛瞻能坚壁不战,同时向姜维求援,等东吴和蜀国其他郡县的援兵一到,恐怕被包饺子的是邓艾吧。
因此,对于邓艾来说,速战速决是最好的策略。而诸葛瞻此时应该选择固守城池,坚壁不战。不过,邓艾仅仅写了一份信给他,便使得他倾巢出动,在城外列阵迎敌。可见诸葛瞻不过是纸上谈兵,徒有虚名。
一边是没有实战经验的京都御林军,一边是成日与姜维精锐部队作战的关中军,在失去了有利地形的庇护后,双方胜负几乎没有悬念。
一盘散沙的蜀国
也许,我们从诸葛瞻的战前宣言中可窥一二。临战前,诸葛瞻曾悲愤地说道:“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其实,按照上文的分析,诸葛瞻本来有办法渡过难关,但他却选择了下下策——出城迎敌。
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蜀国早已是一盘散沙:姜维驻外,诸葛瞻守内,太监黄皓把持朝政,而三方互生嫌隙。
姜维得知魏国大举进军的消息,请求朝廷派兵增援,然而如此重要的消息竟被黄皓压下,贻误战机。而诸葛瞻据守的涪县离姜维所在的剑阁不过100公里,他却宁愿战死,也不愿向姜维求援。
邓艾本担心自己将腹背受敌,谁知道蜀国的内讧却帮了他一个大忙,使得他可以轻松各个击破。
结语
邓艾为何能完胜诸葛瞻?一半是实力,一半是内讧。
凭借着父亲诸葛亮的光环,未有作战经验的诸葛瞻对付邓艾,就好比纸上谈兵的赵括PK白起。诸葛瞻如果能坚壁不战,与姜维联手,或坐等东吴援军到来,他都有机会打败孤军深入的邓艾。然而,邓艾仅仅一招激将法,诸葛瞻便选择了死战。
回想起诸葛亮每次出征都能全身而退,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差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