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一块大洋,在现在有多高的购买力?
在现在的购买力那当然是按照文物类来看待了,还是看看在民国时期的购买力比较直观些。
民国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大约是多少?一枚大洋到底值多少钱?从现在来看,一枚“袁大头”最便宜也得500元人民币。1919年,中华民国教育部任职的周树人,已经39岁,他已经下决心要在北京买房。他混得不好也不坏,虽在教育部当了七年公务员,但只混了个科长级的“佥事”,就连这个工作还是他拜托老乡蔡元培谋来的。他每月工资是300大洋。在当时,周树人的300大洋可以买下一套相当不错的四合院。周树人对房屋中介提的要求是:地段要好,要清静。
1919年,美国人狄登麦,狄登麦是一个很好奇的老外,这一年狄登麦刚好调查了北京的物价和一般人的消费水平,对于一户北京的五口之家来说,只要一百大洋,就足够他们还算体面地生活一年了。
周树人看了许多房子,但没有一套房子是满意的,因为这些房子都不够大。最后买下了北京八道湾胡同11号。这所房子有三进院落,三十多间房。房价一共是3500大洋。
胡适一来北京,就选了北京城中心区的一角作为居所,他和很多朋友一样,从没想过要在北京买房,究其原因,买房并没有租房合算。胡适在这里租房,这儿离北京大学近,租金当然很高,每月20元大洋。而当时对于每月260大洋的胡适来说租金也不过是收入的十三分之一,显然是不算什么。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小说和大量散文、诗词、游记等。他引以为荣的,是“自家在北平的大宅子,是用稿费换来的,”“全家三十多口人,靠一支笔,日子倒过得不错”。他曾请朋友吃饭,十几个朋友吃一顿相当不错的饭,也不过是一块多大洋。
狄登麦在1919年写到:“有了一百圆的生活费,食物虽粗而劣,总可以充饥,房虽不精致,总可以避风雨,此外每年还可以制两身新衣裳,买一点煤,免到路上去拣去扒;更可以留余五圆,做零用。拿了这五圆可以在年节,买一点肉吃,常常喝喝茶,若没有病人及医药费,或者可以去近边山上去朝香。”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想象一块大洋在民国的购买力还是相当客观的,应该说也具备很强的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