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欧洲策源地是哪?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遭受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打击,经济凋敝,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在此期间,德国法西斯势力——希特勒纳粹党利用人们的不满情绪,通过强大的宣传攻势和周密的组织工作迅速崛起,于1932年成为议会第一大党。
纳粹党是以种族主义、民族复仇主义、扩张主义和反对革命为宗旨的极端反动的政党,其最终目标是颠覆一战后国际秩序,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建立统治世界的德意志帝国。在经济危机中,纳粹党大肆鼓吹“砸碎凡尔赛和约的枷锁”“恢复德意志帝国昔日的辉煌”和德意志种族优越论等,并争取到德国封建容克军国主义势力、大资本家及垄断财团的支持。1933年1月30日,纳粹党上台,德国进入法西斯专政时期。
一战后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了严格的军事限制,规定德国陆军被限制在10万人以下并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不得拥有海军,不得组织空军。因此,对希特勒来说,突破凡尔赛和约是构建战争体制的关键一环。在提出与英法享受同等军备待遇遭拒绝后,德国于1933年10月14日宣布退出裁军会议,后又退出国际联盟。1934年8月,希特勒密令在一年内将德国陆军扩充到30万人,海军扩充1倍。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恢复义务兵役制,建立现代化空军,公然推翻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军队的限制。6月18日,希特勒与英方签订《海军条约》,德国从此基本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
从1933年开始,希特勒通过制定计划、政策法规,设立机构,将德国经济全面强制纳入战争轨道。1936年8月,希特勒宣布实行扩充军备的计划,提出德国军队和经济应在4年内为战争做好准备。在纳粹“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口号下,1933到1939年,德国军需工业增长了11倍。从1936年到1939年,德国军火产量是英美两国军火总产量的两倍多。德国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发动大战的总体战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