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明朝好几个皇帝,都重用身边的太监呢?
但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老朱这么敬业的,后来的皇帝有的比较懒惰,有的还很年幼,政事也就顾不上了。内阁首辅权力也就变大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皇权。
也还有颇具盛名的人物,比如郑和,以及郑和的副官王景弘。传说,郑和七下西洋除了将大明王朝的威望远播海外,还有个秘密任务,那就是寻找不知所踪的建文帝朱允炆。
"于是,先后出现了明英宗时的王振、明宪宗时的汪直以及明武宗时的刘瑾等诸多弄权太监,其中又以刘瑾气焰最为薰天。正德时,特务组织厂、卫合势,人民深受其害。宦官在专权的同时,还大肆贪污受贿,搜括民财。
朱棣特意成立了一个太监掌权的权力机关——东厂。这个东厂是属于皇帝直辖的特务机构,首领一般是皇帝身边的最信任的大太监,其掌权人则一般也都是内廷太监,而办事的人则相当一部分是招募锦衣卫担任,负责打探民间及大臣消息,向皇帝传递。
太监和大臣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立的,皇帝要和大臣作对,当然就需要扶持太监了。有些皇帝继位时年纪较小,朝中大权被权臣所掌握,但皇帝终究会长大,于是冲突就来了,皇帝最常见的作法就是扶持太监势力,与朝中大臣对抗
身为家奴的太监无论权利再大都不会威胁到皇权,因为他的一切都是皇权赐予的,要收回只是皇帝一念之间的事情。明朝那些太监的死说是他们咎由自取不如说是他们触及到了某些底线,让皇帝不得不把他们推出来杀掉,以此来缓和于大臣之间的关系。
立国之初朱元璋就意识到宦官的危害,并且下达了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但他把能帮助皇帝分担政务的丞相撤销了,那么一大堆事情总得有人干。老朱身体棒棒哒无所谓,后来的人一懒就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