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肯灭国也不背弃大明,李氏朝鲜为何如此忠心明朝?
韩国上映了一部电影《南汉山城》,电影讲述的是1636年满洲骑兵进攻朝鲜,朝鲜北部沦陷,朝鲜王躲进南汉山城困守最后投降的一段历史。
首先必须得夸这个电影的一点就是,其服化道做得特别出色,非常切合史实,简直甩国内大部分历史类电影电视剧80条街都不止。
在中国影视里面,满清一出场就是阴阳头,而事实是,他们在19世纪以前都是金钱鼠尾辫,脑袋后面留一小坨头发,梳成辫子,辫子刚好可以穿过一枚铜钱中间的空心。
清军入关以后,强迫华夏人也剃了这么一个恶趣味审美的发型,一直到嘉庆道光年间,中国民间男士的发型才渐渐演变成大家所熟知的阴阳头。
《南汉山城》里面,满洲骑兵,一个个都是金钱鼠尾辫,攻城像条野狗,抢到粮食和女人就拖走,简直不要太符合历史形象了。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电影里面的满洲骑兵都是说满洲话的,这才是最符合史实的啊,看得我一个历史强迫症热泪盈眶,国内能够严格注意到发型和语言这两点的,也就《绣春刀》这个系列的电影了,其他的全都是阴阳头加普通话,实在是让人懵瓜。
说了这么多,本文也不是来给《南汉山城》放彩虹屁的,而是想说,这部韩国拍摄的历史类题材电影,是非常认真严肃、符合史实的。
1636年满洲入侵朝鲜这事,朝鲜历史称之为“丙子胡乱”,朝鲜王被迫向满洲称臣纳贡。
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已经彻底丧失了歼灭后金的机遇与实力,而且这个时候明朝内部也是民变四起,各种问题都来了,朝堂一派乌烟瘴气。
于是明朝对后金的战略,由最开始的歼灭,转向了羁糜和防守,广修堡垒,步步为营。
不过后金在大明境内的走私商人以及部分秉持“养寇自重”方略的军头的帮助下,还是一步步发展壮大,明朝则是不断挣扎依然难掩日薄西山之窘境。
1636年,膘肥体壮的后金,终于开始对明朝最忠心的藩属朝鲜下手。
此时皇太极已经将后金的国号改成了大清,女真族号也被改为了满洲,施施然已经有了吞并大明之志向。
想要吞并大明,当然得先把朝鲜这小子给收拾服帖了。当年毛文龙在皮岛,后金八旗们一出去抢劫他就来后院放火,实在是令他们苦不堪言。
而毛文龙困守孤岛,其物资武器供应,都由朝鲜解决,在做大明小弟这件事上,朝鲜绝对是满分。
所以想要吞并大明,满清自然得解决朝鲜这个后顾之忧了。
接下来就是电影所展现的历史,兵强马壮的满洲骑兵,如入无人之境,朝鲜瞬间半壁江山沦陷,国王躲进南汉山城。
很老套的,在困守南汉山城的时候,大臣里面也出现了两派——主战派和投降派。
不过主战派的势头要大大盖过投降派,投降派就一个人苦苦支撑,也是少见。
在作战还是投降这个问题上,主战派和投降派还发生过激烈辩论。
主战派认为,李氏朝鲜世受大明国恩,如果向满洲称臣纳贡,无异于是认贼作父,“宁可以国毙,断不敢从!”
在主战派眼里,就算是亡国了,也不可能给你满洲做小弟,我的大哥只能是明朝!
理想是很丰满的,很可惜的是他们的大哥现在也自顾不暇了,不能像壬辰倭乱那时天降神兵来帮他们。
在现实的穷追猛打下,朝鲜王还是接受了投降,穿素衣向皇太极行三拜九叩之大礼,场景之凄惨,电影中表现得很饱满。
不过在投降之前,朝鲜君臣面向西边,向大明行了最后一次贡礼。
电影放到这里也就完了,但给人留下的思考还没完。
虽然朝鲜向满洲称臣了,但一直到李氏朝鲜灭亡,朝鲜一直都还在使用明朝年号。
真的挺感人的,宗藩之间的感情深厚如此,世间少见。
明朝开国的时候,朝鲜还不叫朝鲜,而是叫高丽。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高丽都指挥使李成桂发动兵变,将辛禑推下台,扶持王瑶做新的高丽王。
三年之后,李成桂干脆撤掉王瑶,自己做了王,同年李成桂派遣使臣前往明朝,请求大明皇帝赐予新的国号,明太祖朱元璋思虑良久,从“朝日鲜明”中受到了启发,随后赐予了李成桂“朝鲜”二字以作国号。
至此,李氏朝鲜在历史上拉开了帷幕,同时明朝与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也就此确立起来。
一直到1636年丙子胡乱,朝鲜对明朝的朝贡长达245年。
满洲对朝鲜使用暴力手段,胁迫其对自己称臣的时候,朝鲜自然是不愿意的,这里面有历史习惯的路径依赖,但更多的,我认为还是华夏的“王道政治”,是真的有用有效的。
中国历史上的藩属国,绝大部分都是感华夏文明之壮美、国体军力之威严,主动要来做臣属的,中原帝国根本不会胁迫他们,因为这些藩属国的地儿,中原压根儿看不上。
来中国朝贡,他们还能赚回不少本国根本就生产不出来的东西,所以做中国的小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中国的王道政治,也是建立在国家强大的实力上的,中原帝国一旦实力衰弱,这种体系就很难维持了。
哪怕是到现在,美国这些西方国家,其政治思想,骨子里面还是压迫和掠夺,中国的“命运共同体”,就很有王道的意味。
所以,也无外乎朝鲜对大明死忠,小国想找一个靠谱的老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